天天看點

重覽古棧道 蘭恒

作者:羅河

曰:與高士相處,三曰不見刮目相看,現:社會發展,二年不轉山鄉巨變。

前年夏末,本地退休老教師申傳秀引領,應網友青蓮子(李玉生)架車相邀,三人一行共同去申傳秀老師之家鄉木圖村,參考了原平巿遐爾聞名的兩處古迹:北魏摩崖像\金山古棧道。

本人白石人,很關愛本土曆史人文,青蓮子原文化館退休幹部,專搜集報道網文。申老師退休後常居原平,非常注重鄉土文明開發工程,兩人近臨且志趣相投而為文友。申老師之故鄉木圖雖小,卻文化底蘊豐厚,因而特專程回村實地考察而相邀本人。

他們從原平出發,徑白石邀我之後,車徑辛莊、野莊直抵木圖。木圖屬原平東山四十裡溝盡頭頂端之幽辟小山村,甚不起眼,近年來政府開發曆史文化遺産古迹而聲聞四達。白石位于四十裡溝中心,與木圖相據二十裡。木圖村不大,還分座東西兩廂,中間隔一道不分邊際的亂石河槽,申老師家居河東,因之車停于河道中間一傍,三人下車徒步,申老師引領,過河槽、踏石道、轉石巷,路徑人家皆是石垟、石階、石鋪道、住着石窯洞。申老師家在石巷最裡端,開鎖進院,院落很大,一溜五眼正石窯洞很是可觀,據申老師說:向陽窯洞極為暖和,他也不常回來,冬天炕上放着盆花不會被凍死,況木圖還屬于高寒地段。自古老百姓對于窯洞有一句留傳語: 冬暖夏涼神仙洞,就怕地動一“忽伈 "(地震),可山區四十裡溝住窯洞的多着呢,前少未聞損毀之例……

在其宅院觀察停留一陣,申老師用塑膠代裝了多隻窯洞内冬儲梨子,顔色鮮潤好似現摘,以備困渴之需。

從申老師家出來,首先要觀摩村北、與大同雲崗石窟齊名-------北魏摩崖造像。一行三人順亂石河槽蜿蜒小道向山溝步行,隻見東西兩面大山聳立,山高陡峭,西山多半山腰石壁聳立,山根部有不少滾園巨石,巨石表面盡顯大小不等的光溜牛筋石被溶岩緊挾,推測肯定是山腰石壁崩塌滾落形成。河槽亂石小道坎坷難行,正是因這一與大同石窟齊名的北魏造像,慕名來參考者踏出這條小道。道傍較大山柴或偶有小樹枝上,每隔一段結一小紅布條,指引陌生來客。大約徒步個把小時,終于見到了像洞真容,無有宏偉氣派,甚不起眼,心裡大有失落之感。洞像座落于一個較高山根地坪,一孔多半人高的小石碹洞,基本座東向西,洞口立一小碑,上刻:“原平縣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字樣。洞深一米有餘,北魏古像就在洞内,推測,石洞是後來為保護古像而碹就;洞内僅可供一人蹲身觀摩,是一塊綠石浮雕,中間佛主,左右各二弟子;細觀雕像,園潤精美,由于年代久遠,像左部一少半自動裂脫,斜靠于原處,脫石有字,洞内暗淡,且像石破損看不太清楚,我們也沒有認真仔細研究,洞内洞外觀摩之後,互相拍了幾拍紀念照片,就翻身回程了……

我們又乘車朝造像相反的方向,木圖村外南面行駛,最後參考古石棧道。石棧道位于較遠的木圖村南屏山後面,此山是原平五台分界之山,石棧道是兩縣往來必經之道。

我們将車停于山底無礙之處,又開始徒步串溝繞埂爬坡跋涉,從始至終腳底路荒難行,這面是陰面土山,土層厚實而坡緩,滿山從底至頂基本皆被松杄樹嚴實覆寫,這是改開前毛澤東時代栽種培育之林,油松壯實稠密,杄樹高聳挺撥,豔紅的山丹花随處點綴,一路觀景爬坡,不知不覺也就到了山頂,那面就是五台區域,立于頂處向下望去,陽面怪石嶙峋,山勢高峻,古棧道就在此山頂底凹之處,盤于山凹之中,由許多不規則“之″字形直達山底,山底不遠就是五台上下金山村落。

這條遐爾聞名的古石棧道是距今2000多年前北魏高歡所築,清代重修,民國初為抗戰用兵,山西最高長官閻錫山重新拓寬加修至今。由于年久失護,坍塌點随處可見,路邊緣豁口打沿極多……。我們一行三人前後腳踏石鋪路面,順勢“之″字路形一直往下,随走随觀,品評拍照……

這條石棧道,從頂處向下府觀,明顯“之″字形,從下往上方見真容;我們沒有下到最底處,隻下到多半路程,見到路側一面石壁,左右兩處刻有銘字,便停步細觀,豎行銘載:一曰:㢕正八年正月初七日起修道……十五日善工已完。二曰: 鹹豐二年正月重修。我們停留良久。

仰視古道景像另然,從字銘石壁往回返程,經往複細覽古道,總體感覺工程浩大,全部自然山石就地取材,人工砌築而成,砌石精緻,結構堅固,科學合理。因石道座于山凹,最底凹之山渠,從頂端至山底,皆是順勢石碹洞隐于路面以下,以排山洪。至今洪洞完整無損。凡路基高寬長之處,順其自然狀碹有單眼、雙眼大小不等之石窯洞,雙眼石洞還有過道相通,皆向陽之洞,既省石料,又可利用,據傳曾駐兵守護,大碹洞有煙道與明顯用火痕迹,行人可躲閉風雨。往返行觀,路邊道沿多有塌豁,唯有路底排洪與路面石碹洞無有損傷。石砌道體上沿,也就是石道邊緣,皆是用較為規則的石塊緊密立砌,寬度一尺有餘,堅固平整規則,高于裡邊路面,路面均由石塊鋪就,順勢順坡極為平整,雖無現代水泥打底勾縫,決無水灌空洞之處,細思極為不易。也有路基嚴重坍塌之處,路面也就随之而陷,緊要處是現代人重新補修,無論基體還是路面,一目兩然,與原來相殊甚遠,不可同曰而語。可見先人是多麼地勤勞智慧,舍力用心,苦幹踏實……

古棧道遐而聞名,因之慕名而來考者絡繹不絕從無間斷……

現今國力強盛,政府大力開發旅遊區城,木圖乃原崞縣最早紅軍駐紮處、囤墾地、抪火點、堪稱抗戰時期崞縣的井崗山,抗日的指明燈,(祥見木圖另有人文故事紀錄專介)因之定為原平東線紅色革命旅遊區。于2020年國家投巨資,從河東原白公路中陽段五峯山叉道始,途經井溝巨佛、五峯聖境、白石老區、辛莊龍岩、野莊古村、直達古道木圖,重新翻修了一條高等級旅遊線路。今年春夏之際,動用财力、物力、人力,沿旅遊線路兩邊栽滿了等距離風景樹株,高矮相間,高者兩米餘,矮者一米足,凡高景樹,株株皆用标準長白園杆逞三角穩固,株株有坑,專職水車隔日洗灌,確定成活……,沿途路敞景緻,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舒坦、宜人之感……

也就是在新路暢通,景色宜人之際的今年夏日,還是青蓮子開車,申老師向導,又從原平出發途徑百石特邀本人,三人同驅再奔木圖,沿途農田景象,往來車輛,遠山近景,路優樹綠,心情舒暢自不必說,不知覺中已到木圖,要重翻界山再覽古道。 這次再覽古道之意,青蓮子準備祥考古道之來龍去脈,申老師引導,古石棧道中腰處,尋找一塊建道紀實銘碑,雖知年代久遠無人管護座身分離,但從小生長于此的申老師深知碑身定在,可能找得到,碑銘祥實史料就是依據。

我們将車直駛南山根底,這次景觀與上次完全不同,山根大變,寬廣平整,一條不規則的東西河道已變成了石砌水泥大渠,平整寬敝的場地上堆集着石料與水泥,人們正在施工……。我們觀察一番開始沿路上山,山路上有一中型挖掘機與幾個勞工正在作業,拓寬整平路面,據介紹,要将這面道路築成與那面古道相同的石砌石鋪路面,新古棧道要互相接通……

我們徒步山頂,又沿“之"字形路面下到半腰石壁刻字處觀察一陣,申老師根據記憶,引導青蓮子下到原始山渠底部仔細搜尋,溝底山柴茂密,柴底怪石亂堆,艱難地向下尋找,稍不留神青蓮子伴倒,被山石磕傷小腿,流了不少血,申老師将手絹撕開幫其紮住創口,眼前一株茂盛的山杏樹杏滿枝丫,黃裡透紅,美色誘人,我們采集了一些,尋碑無果便返程回村。

申老師難得回來,準備開車将申老師送進村裡,陪同其回老宅看看便要傳回原平。當車駛到木圖村口路上,途景使我們非常驚異,原初無序的亂石河槽無有了蹤痕,正在大型徹底改造。村外沿路堆着水泥、沙石、鋼絲網片等結構材料,河槽内多台大型挖掘機、鏟車、正在忙碌作業,河床東西兩岸村傍便道,大中小型各種裝載運輸車輛來來往往,大工程河槽改造已成雛型,從村外至村裡改造基本成型,深度大超原始河底,寬度看上去最少十米有餘,兩邊逞四十五度河堤斜坡有石鋪虎皮,間隔有水泥沙漿石砌台階,床底皆用山石鋪築,極為規矩平整,分段成等寬不等長的矩型方塊,逞梯田型狀,随勢原始河道高差,從外往裡層層提高,“田面″皆用鋼絲網覆寫,外邊沿皆是砼土築埂,且高于“田面″,層層“梯田″可水準儲水。“梯田″銜接處高差皆是砼土石砌台階,可随意上下行人。在多塊“梯田″中,勞工們正在忙碌施工,大堤上面油路邊沿,許多閑散村人與外來遊客手扶路欄驚喜觀摩……。從村外至山溝深處,足有數裡行程,河道工程是否要直達盡頭,我們初來詐到不得而知,總之工程十分浩大,足以使世人驚歎,想不到一個小小深山木圖,政府盡然如此大動“幹戈″……

看到道路人車繁忙,我們将車停于村外道傍,一路奇觀,小道全無地形大變,真有不摸家門轉向之感。上次前年本人與青蓮子也曾去過申老師家宅,現在真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了頭腦,就申老師本人引領,幾經轉折繞道才尋着歸路,真是多時不轉家門難辨,此時才深有體會……

社會發展山鄉巨變,作為靠莊田勞作的農夫本人,雖然種田收入不高,可也農活雜亂,勞多靜少;山區農民,隻有每年農曆七月較為消閑,方可靜心提筆,紀實此次木圖遊覽親曆之山鄉巨變。今年重遊木圖古道至今已有些時日,近來又收到申老師發來的最新工程視訊,也許工程快近尾聲,隻見河堤整齊美觀,層層河道“梯田″有存水清澈見底,“河田″直通幽遠深山……,心中無限感慨。待明年夏日,多約網友,一定要再去木圖,重覽新拓古道,再觀河道“梯田″。

蘭恒

2021.農曆七月中旬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
重覽古棧道 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