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綻放溫暖的“生命之光”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溫醫大學生黃君婷投身器官捐獻志願服務——

綻放溫暖的“生命之光”

本報記者 紀馭亞 通訊員 卞成德

打開溫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五女生黃君婷的電子健康醫保卡,她的名字邊上有一個醒目的人體器官捐獻官方愛心标志。在溫州,所有已簽署人體器官捐獻意願書市民的電子健康醫保卡上都有同樣的愛心标志。

這樣的做法,在國内還是獨一份。促成溫州開展“器官捐獻志願與電子醫保卡智慧互聯”試點的,正是黃君婷和她帶領的“生命之光器官捐獻志願服務團”。

一次觸動

堅定志願服務信念

成為醫生是溫州女孩黃君婷從小的夢想。2017年,她如願考入溫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并開啟了公益之路——她先是在校人體科普館做志願講解員,大二又加入了學校的“生命之光器官捐獻志願服務團”。

2019年寒假,團隊對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一次調研,讓黃君婷進一步堅定了開展器官捐獻志願服務的信念。在長沙,她跟着志願協調員來到因病離世捐獻出多個器官的男孩葉沙家。年僅16歲的葉沙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葉沙父母在慎重商量後,把兒子的器官捐獻出來,7個人因葉沙而重生。被葉沙父母的大愛打動,黃君婷暗下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溫暖帶給更多器官捐獻者家庭。

回到溫州後,黃君婷帶着團員打造了一台以葉沙的故事為原型的舞台劇《一個人的球隊》。舞台劇在溫州、甯波、杭州等地巡回展演,還受邀參加全國器官捐獻10周年宣傳活動。這一次嘗試,讓黃君婷第一次感受到了公益行動的力量——“我們學校有個30人的班級,看完舞台劇後有27人簽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甚至還有一場演出結束後,有200多人排隊簽署志願書。”黃君婷說。以此為起點,她和團隊開始探索開展器官捐獻藝術化傳播。例如,她主編了《葉沙行星系》漫畫、動畫等,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向全國推廣;面向26所高校開展首屆“白求恩杯”器官捐獻藝術化傳播主題創想賽等。

調研11省

找到捐獻突破口

經曆過多次人體器官捐獻宣傳活動後,黃君婷發現:器官捐獻對普通群衆而言,始終是一個忌諱又沉重的話題。

為了找到器官捐獻的突破口,黃君婷還帶領團隊在浙江、湖南、山東等11個省份調研,走訪了10家紅十字會。他們發現此前基于家庭視角研究器官捐獻的資料很少,随即請器官捐獻協調員幫助,收集潛在捐獻家庭案例1000餘份。同時,團隊還在浙江49個點發放問卷2000餘份。“問卷調查結果和收集的1000餘份案例顯示,影響普通家庭成員器官捐獻的原因中,家人态度影響占70%。如果生前簽署捐獻志願,65%的家屬将會尊重死者遺願。”黃君婷說,是以,器官捐獻的突破口之一,就是争取家人同意。

能不能把器官捐獻志願加入電子社保卡,借助資訊化的浪潮,實作器官捐獻大資料的互聯?黃君婷分析,這一舉措或許會提升群眾簽署意願書的意願,也有利于醫生在第一時間發現器官捐獻志願者。為此,她不斷打磨修改,形成了8萬餘字的調研報告。

不誤學業

綜合成績專業第一

2019年5月,黃君婷帶着調研資料和創新想法直奔溫州市有關部門。但由于全國沒有先例,收獲更多的還是質疑。打破傳統所面臨的重重困難和阻力,讓不少團員打起退堂鼓。“剛開始,我們團隊都是組隊去相關部門,但慢慢的就隻有我一個人了。”說話細聲慢語,被同學評價“性格溫柔”的黃君婷,是團隊裡的“定心丸”。她不斷鼓勵團隊繼續堅持,牽頭做了3次調研,進一步完善建議,同時不斷拜訪溫州市相關職能部門,争取他們的支援。

“如果不是她的堅定推動,我們的團隊走不了那麼遠。”曾與黃君婷一起推動這一項目的學長戴振峰告訴記者。

2019年7月,團隊的努力終于等來“曙光”——趁着溫州推動社保卡和電子健康醫保卡兩卡合一的契機,黃君婷将團隊的方案完善為:将中國人體器官管理中心登記在冊的器官捐獻志願者資訊在電子健康醫保卡上顯示出來。

當年10月,在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支援下,經過溫州市紅十字會、溫州市衛健委、溫州醫科大學“生命之光”團隊多次探讨,溫州市成為全國首個“器官捐獻志願與電子醫保卡智慧互聯”試點。

黃君婷并未因為參與公益而放松對學業的要求,她的在校綜合成績連續4年位列專業第一。

2019年以來,由“生命之光”團隊帶動并簽署器官捐獻意願書的人數,占每年溫州總簽署量的60%。溫州的總簽署量也從2019年前後的4962人上升至今年12月初的26179人。

(本版圖檔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浙江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