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一年紀,兩人同桌。她是班裡學習委員,成績當之無愧第一名,他因嗓門大、個子高當了體育委員。

後來兩人沒有交集。她大學畢業留城工作,在死水一潭的體制内過着循規蹈矩的生活。從姐姐那裡得到關于他零星的消息,國中畢業開始在社會上打拼,生意風生水起。她的姐姐和他的姐姐是好朋友。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他輾轉有了她的電話,兩人有了聯系,後來添加了微信,時不時可以看到彼此的消息。
他形象高大,氣質儒雅;他的生意做的很大,曾多次組團出訪;他也常常深入貧困地區,捐建學校做慈善。她依然還是體制内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蘿蔔頭,唯一不同的是心态的改變,從不甘到心甘。
他的生意終于做回了老家。微信聯系:已回鄭,抽空見面。
她莫名的緊張,那是懸殊、差異帶來的。畢竟,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他是名副其實的成功人士,她隻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見面談什麼,會不會尴尬冷場?
夜晚接到他的電話,一口京腔,幾分熱情,幾十年的時光,随着他低沉的聲音緩緩流過。沒有擔心的冷場,隻是當他提及她是他的偶像時尴尬了......
當電話那頭說起行程改變、立即回京、不能見面、以後聯系時,她舒了口長氣,整個人放松下來。
通話半個小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
她對于他來說,隻是年少時期一個夢,想到她,憶起青澀的自己;他對于她來說,是現實世界的一個夢,想到他,便會想到世界的變化莫測、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