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默的螺旋是一個政治學和大衆傳播理論,由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埃爾-諾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會傾向于不表達出來。
“沉默的螺旋”一詞最早見于伊麗莎白·諾埃爾-諾伊曼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它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并且其受到了廣泛的歡迎,那麼人們将會下意識的“笃定”自己的觀點是“大衆化”的并且“自我确定”其為“正确、合理的”;反之,如果人們并未看見自己贊同的觀點,或者說即使看見了但是沒有多少人的支援,甚至遭受了不少人的抨擊、辯論,那麼人們将選擇保持沉默不發表自己的觀點。沉默螺旋效應具有雙向性,與反沉默螺旋理論相對。它是當代傳媒學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心理。

沉默的螺旋
2、六度分離理論
六度分離(六度區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隻隔着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六度分離理論
3、議程設定
1968年,唐納德·肖(Donald Shaw)和麥克斯威爾·麥克姆斯(Maxwell McCombs)對總統大選進行了調查,看媒介議程對公衆議程有多大的影響。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定理論,該理論認為大衆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資訊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衆傳播可能無法決定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
議程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