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這天人們會包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舟等。相傳這些活動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戰國時期,楚秦争霸,屈原是楚國貴族,深受楚懷王重用。但是,以大臣靳尚為首的小人嫉妒屈原,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聽信饞言,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悲憤不已,寫了《離騷》等不朽詩篇。
後來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座城池。楚國想派使者議和,可秦王非要讓楚懷王親自到秦國議和不可。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立即向楚懷王進谏。楚懷王不但沒有聽從屈原的進言,反而把他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三年後死在了秦國。
楚襄王繼位後,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焦急的屈原多次勸說無效,反倒被流放到遙遠的汨羅江邊。屈原六十二歲時,秦國占領了楚國。屈原不願做亡國奴,悲憤地跳進了汨羅江。
百姓們聽說屈原投江自盡了,都十分悲痛。他們劃船來到江上尋找屈原的屍體,可怎麼也找不到。于是人們就把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江裡的魚不要吃屈原。為了保全屈原的屍體,人們把雄黃酒倒進江裡,想藥昏水獸蚊龍;人們還把船裝飾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來劃去,同時大聲的吆喝,以驅趕水怪。屈原投江殉難之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從此,人們就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粽子,喝雄黃酒,還到江河上賽龍舟,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