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作者:博學多才的光束xG

1.戴帆(DAI FAN)

戴帆被譽為“當代最光彩奪目的藝術家和建築師”,戴帆的作品、行為與思想指引人們向一切窒息自由精神和壓抑“立異之權”的慣例制度進行抗争。戴帆的生活同他的作品一樣豐富、迷人又充滿争議 ,藝術思考與“極限體驗”交織,生活與思想的互相解讀。戴帆認為,藝術是拒絕被捕獲、被控制、被影響、被塑造的生命,不能引起震動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不能引發争議的作品不值得一看。 在當代思想背景與社會語境中了解戴帆是研究21世紀前衛藝術思潮的關鍵。

戴帆(DAI FAN)創立攻擊先鋒美術館(英文 :ATTACK AVANT GARDE ART MUSEUM 簡稱 :AAAM) 和冰凍太陽藝術博物館(英文全稱 :FROZEN SUN ART MUSEUM 英文簡稱 :FSAM ),這2個具有全球聲譽的藝術博物館,專門收藏21世紀新湧現的先鋒藝術,驚世駭俗×史無前例 ,引領二十世紀前衛藝術浪潮,展現了21世紀的藝術變革。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2、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

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他發展出一種頗具表現性的人物畫風格,重制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巴塞利茲對繪畫的純粹圖像因素感興趣,有意忽視叙事性和象征性。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巴塞利茲嘗試用一種“形象倒置”的方法創作繪畫。在這樣的畫作中,上下倒置的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颠倒,強烈的色彩和寬大而粗犷的筆觸渲染出獨特的畫面形象。從1969年開始,他開始改變主題,畫處于混亂世界中的人形。他經常畫上下倒置的人體,在這樣的畫中,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似乎颠倒了。而且巴塞利玆的作品很大,高達兩米的水彩畫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常見。這一風格也成為他的典型風格。巴塞利茲說:“我想繪畫對象不再具有固有的重要性,是以我選擇沒有意義的東西……繪畫客體不表達任何東西,繪畫不是達到一個目的的手段,相反,繪畫是自發的”巴塞利茲不同于其他新表現主義畫家在于他堅持強調作品的形式特征——即繪畫作品的個性。

倒立的人,是格奧爾格·巴塞利茲繪畫中的典型場景。這位新表現主義繪畫大師早已成名,他和已故的波依斯形成了德國當代藝術的兩個重要方向,一個仍保持着對傳統藝術手法的信念,另一個則走出畫布。巴塞利玆認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乃是繼續畫下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巴賽利玆漸漸為世界熟知。2003年,巴塞利玆的作品來到中國,在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獲得最佳作品獎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3、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

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法國畫家、雕刻家和版畫家。二戰後巴黎派主要畫家之一。其創作以擺脫觀察習慣和文化條件,破除正統的表現規則和油畫技藝為特征,并廣泛使用各種材料創造多種風格。20世紀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風格,稱為原生藝術(粗、生、澀藝術)、塗抹派或塔希主義。後來轉向雕刻創作。1962年達到藝術頂峰—“烏爾盧普”風格。其作品使人聯想到兒童塗鴉的自發樂趣,也有史前洞窟壁畫的野性意味和西方城市街道塗抹畫的随意性。《四棵樹和《裝飾品小園地》成為法國藝術品中不朽之作。

因創立“原生藝術”而聞名,原生藝術是指産生于學院藝術界限之外的藝術,杜布菲支援對藝術、文化和社會現狀進行持續的拷問。終其一生,杜布菲都在挑戰既定的規則和習俗,也因這個原因,他的作品強大而意義深遠。在杜布菲的一生中,他的回顧展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62);倫敦泰特美術館(1966);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1966);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1973,1981)等在内的12家博物館舉辦。杜布菲的作品被世界上超過五十家的博物館收藏。迪比費對生澀藝術的創造者界定過一個标準—在一定程度上隔離于社會、文化的影響,毫無任何藝術訓練,沒有傳統的羁絆;藝術靈感源自個人,其價值在作品本身是人獨立的标志,其創作不期許經濟收入或公衆認可(除此之外,迪比費沒有給出更嚴格的界定,因為即使是最自給自足的藝術家亦不可避免地受外界影響)。對生澀藝術的定義充滿了争議,部分原因在于關于它的純審美的體系尚未建立。迪比費認為創造者本身的狀态—如未受教育,起步較晚的繪畫沖動、情感痛苦的壓力等主要取決于完成的作品本身。當然,生澀藝術在藝術史上的邊緣地位不能否認其作品真實的力量與怪異的美。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4、艾格尼絲·馬丁 Agnes Martin

加拿大出生的美國抽象畫家。她的作品被定義為“關于斟酌内向和沉默的文章”。雖然她經常被認為或被稱為極簡主義者,但馬丁認為自己是一位抽象表現主義者。馬丁的作品看上去十分相似,但是當你走近她的作品,近距離觀看時才會意識到每一張畫布上的内容構成都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是非常個人化的,那些細節需要細細的觀察與體會。并不表示馬丁的作品不能遠距離欣賞,當我們站遠時,所有這些精細的細節都變得混沌,含糊在了一起,畫面呈現出的是極端簡潔的、抽象的意象。馬丁的作品尺幅并不算小,但每一幅畫作都精緻得像郵票一樣,如果你有機會去看她的速寫本,會看到她是如何利用精确地“尺寸”、“圖形”、比例和密度,甚至更複雜的數學方式來營造這種視覺上非常安靜、極度平和的情緒的。馬丁會運用那些最簡約的元素進行創作,以鼓勵對完美的感覺,并強調超然的現實。馬丁的解釋是這樣的:“當人們聽音樂時,願意單純去享受那種純粹的情緒或者旋律本身,然而為什麼在觀看繪畫時,人們卻期待有解說呢?” 馬丁的繪畫就是一種純粹的情緒,他們展現着一種靜止的存在、純真、愉悅、有序感。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極大程度上對抽象有感覺,但我們從未正視過這種能力。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5、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生于1923年,是美國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美國藝術文學院成員。作為波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利希騰斯坦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漫畫和廣告風格結合的繪畫,借用當時大衆文化與媒體的意象,利希騰斯坦用标志性色調和标志性大圓點的手法來表現“美國人的生活哲學”,李奇登斯坦曾經說:我試着利用一個俗濫的主題,再重新組織它的形式,使它變得不朽。這兩者的差别也許不大,但卻極其重要。

利希滕斯坦在年輕時學習風景畫,後來熱衷于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創作研究。60年代初羅伊·利希滕斯坦以取材自美國漫畫及廣告的内容用于波普藝術的創作,這令他幾乎是一夜成名。70年代以印刷網點的“點式”畫風更多運用在其他題材創作中。随後,羅伊·利希滕斯坦的藝術生涯平步青雲,成為美國二十世紀藝壇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之一,創造了與當時抽象表現主義相對的寫實的波普藝術繪畫風格,其作品被廣泛收藏并得到大衆的喜愛和追捧。他用标志性色調和大圓點(Benday dots)完美的傳遞了“美國人的生活哲學”。對于羅伊·利希滕斯坦而言,波普藝術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抗,一如後者對抽象主義的反抗;漫畫中那種對視覺經驗進行有效控制的組織(Organization)和合成(Composition)方式,與古典藝術中對人類和自然的超人化、完美化的重複塑造有着近似的抽象手法。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6、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

波洛克之妻,俄羅斯猶太移民的後裔,1908生于紐約的布魯克林,她先後在庫伯聯盟學院、國家設計學院。1935年受雇于藝術品進步管理局的聯邦藝術計劃,這期間她把自己的名字由原來的Lenore改為男女通用的Lee。1940年在第四次抽象藝術家小組年度展覽上第一次展出自己的作品。克拉斯納的藝術生涯橫跨了60餘年。她的很多畫作如今仍在展覽,主要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然而,她的名字遠不如她丈夫傑克遜·波洛克那樣如雷貫耳,要知道,波洛克是20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她被丈夫的光輝所遮蔽,其原因之一是她和丈夫的畫風極其相似。兩人都是畫家,畫風幾乎别無二緻——都是抽象表現主義。盡管克拉斯納自身小有成就,但波洛克卻是整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标志性人物,創作了可以說是史上最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畫作《第五号》2006年以1億4千萬美元創當時全球繪畫作品最高價。

“改變就是生活。”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在1972年接受采訪時說道。作為一名藝術家,她從未停止改變;與許多其他抽象表現主義者不同,她沒有止步于标志性的風格,而是不停地重新創作。不同的規模、顔色和材料,她都嘗試過:或被小巧的寶石表面所吸引,或被巨大的單色畫布所震撼,或被豔麗的質感拼貼畫所誘惑,或讓你的肚子因不舒服的肉質形狀而轉動。所有這一切都意味着,她永遠不會像她的丈夫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那樣成為某種繪畫的代名詞。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她開始探索更難、更清晰的邊界,但仍然使用互相結合、互相作用的顔色。其中之一便是1971年的《重生》,由綠色和洋紅色的形狀構成。它的标題Palingenesis是希臘語“重生”的意思,這也是克拉斯納一直想要诠釋的概念,在她的創作生涯結束時亦是如此。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7、埃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

生于美國紐約州紐堡,1948 年,他移居法國,在巴黎美術學院學習,藝術生涯也發端于此。凱利在他位于紐約州斯潘塞敦的家中平靜離世,其代理畫廊的畫廊主馬修·麥克思釋出了訃告。凱利被公認為20世紀美國最富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以彩色幾何抽象繪畫聞名。他的作品技法謙遜,構圖樸素,和約翰·麥克勞夫倫和肯尼思·諾蘭的風格相似。凱利經常使用明亮的顔色,具有鋒刃派繪畫,色域繪畫和極簡抽象派風格。法國世界報将凱利譽為“駕馭顔色和感覺的高手”。

埃爾斯沃斯·凱利經常向世人闡明:“我不是一個創造者”。這樣的自述來自一個早期從表現和創作手法追求獨創和新穎的抽象主義藝術家,也許聽上去是謙虛樸實的,當然還有點令人費解。然而,上世紀40年代,作為一個在巴黎的美國人,他的目标是脫離藝術家的個性創造一種“沒有個性的藝術”,在他的抽象派創作中,鮮明的顔色和新鮮的形式如今被形象地稱作“凱利”。在近乎70年的藝術曆程中,他一直保持着這樣的初心,專注于自己的核心,不斷創造出至今仍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8、威廉·德·庫甯(Willem De Kooning)

荷蘭籍美國畫家,抽象表現主義的靈魂人物之一,新行動畫派的大師之一。在他創作生涯中,人體成為其繪畫創作的主體,加以風景及書寫的符号來發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歐洲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的風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繪畫行為之中,把激進藝術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即使是極端的繪畫作品也具有藝術美感,試圖喚醒人們心中一種與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關聯感。威廉·德·庫甯作為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之一,他的繪畫藝術對整個繪畫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繪畫技巧和手法也是在不斷創新和探究,緊跟時代的步伐,使繪畫作品具有超強的時代氣息。

德庫甯的創作,集中于抽象、女人和男人這三個系列,而其中,尤以女人系列最出名,它實際上幾乎與他的繪畫生涯相始終。他把繪畫看作體驗、表達、實作自由的過程,他以舞蹈表演一般的在旁人看來近乎誇張的激情姿态從事繪畫創作,在這一點上,他與波洛克的蹦蹦跳跳是相同的。在他的畫面上,不論形象的或抽象的内容,都沒有任何的限制,構圖、空間、透視、平衡,等等傳統繪畫技法和審美觀念一掃而空。他讨厭一切橫加給繪畫的束縛,運筆異常大膽,落筆果斷堅決,迅猛有力。入選195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挖掘》,評論指出,“色彩又明顯地回到了繪畫中,那種令人難忘的荷蘭女性的粉紅、白色和黃色。同時色彩也表示了某種甚至更為性感的東西,被劈開的人體開口處到處是紅色,……色彩最終給那嵌入的鑽石形狀賦予一種少有的強度,在這幅畫裡,觀衆的眼睛與畫中的眼睛融合到了一起。”

德·庫甯是荷裔美籍抽象表現主義的靈魂人物之一,在他創作生涯中,人體成為其繪畫創作的主體,加以風景及書寫的符号來發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歐洲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的風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繪畫行為之中,把激進藝術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即使是極端的繪畫作品也具有藝術美感,試圖喚醒人們心中一種與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關聯感。作為一代藝術大師,德·庫甯以多樣的藝術語言色彩,素描、雕塑等形式留給我們觀者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與感悟,藝術總在經曆巨大的變化,但是正如德·庫甯所言,藝術是一種“了解生活”的工具。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9、安塞爾姆 · 基弗 (Anselm Kiefer )

1945年出生于德國多瑙埃興根。基弗,畫界詩人、沉重的藝術、德國新表現主義的思想、德國罪行的考古學家、德國當代最具代表的藝術家等等評價便不由出現。基弗出生于二戰結束前的兩個月,成長在戰後反思和集體失憶的年代,但他早已丢失了那段記憶。安德魯·基弗被公認為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是當代德國藝術界偉大而寡言的特立獨行者。他沉浸在粗粝的色調中,像一個思考者、讀者和認真的探索者,尤其是對德國曆史的探索,用冷色堆砌出巨大而充滿傷感意味的物象。被澆滿了鉛的畫布,斑駁的裂縫,厚重的色彩肆意的顔料飛灑,基弗快75歲了,仍是一塊堅硬的滾動着的石頭!

70年代安塞爾姆·基弗曾師從德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家約瑟夫·波伊

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他的作品常以聖經、北歐神話、瓦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為主題,并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蟲膠、石頭、模型、照片、版畫、沙子以及鉛鐵等金屬元素。著名猶太詩人保羅·策蘭的詩歌對安塞爾姆·基弗作品主題的表現影響甚巨,他通常會以策蘭的詩歌為作品命名或是作為展覽主題。

無論安塞爾姆·基弗的藝術采取何種形式,如繪畫、行為、攝影、綜合材料、裝置還是雕塑,它們都滲透着對曆史及文化的檢討和思考。他的作品充滿張力,震撼人心。充滿強烈而憂郁的美感以及深涉德國曆史意義卻常常被觀者誤解。要說在當代畫家中誰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産生了重要意義,而安塞爾姆·基弗就是那個無愧于這個稱号的人。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10、傑夫·昆斯 (Jeff Koons)

美國當代最著名的波普藝術家之一。他的不鏽鋼雕塑作品《懸挂的心》曾在紐約拍出2600多萬美元的高價,創下了在世藝術家的成交價新紀錄,他也成為拍賣場上作品最值錢的在世藝術家。昆斯從1980年代就開始出名,曾經,在新表現主義藝術盛行的1970年代,昆斯是個完全不被接受的異類,作品的市場反應非常冷淡,為了繼續藝術創作生涯,昆斯去華爾街當起了證券經紀人,正是這一段商海生涯令他終生難忘,從此,他保持了一個商業人士精明的頭腦和從血液裡散發出對金錢的敏感。在世人傳統的意識裡,藝術家理應是一班“視金錢如糞土”的家夥,但這個觀念從達明·赫斯特和傑夫·昆斯開始被完全颠覆。西方在世的當代藝術家中,身價最昂貴的當屬達明·赫斯特,與之齊名的傑夫·昆斯以既俗且貴聞名于世。傑夫·昆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包括玻璃罩中的吸塵器、水族箱中的懸浮籃球、鍍金的名人像、不鏽鋼或陶瓷小玩意兒等等。55歲的傑夫·昆斯,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的“靈感”源泉和重要的模仿對象。現在,昆斯似乎厭棄了自己純度太高的藝術家身份,過去的幾個月,他甚至從中分化出了收藏家、策展人的多重角色含義。但他既然決定從事收藏與策展就是想證明自己的深度,他宣稱自己的政策是讓藝術變得美麗、客觀、親切,能夠與觀者形成互動進而賦予觀者力量。他再次制造了公衆話題,進入了衆人關注的焦點。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傑夫·昆斯是80年代中期升起的藝術之星,他以準确精緻的日用品的複制品、可愛的卡通形象以及充滿想象力的大衆圖象組合不斷地給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新的視覺沖擊,他是當代波普藝術的探索者。傑夫·昆斯毫不猶豫地汲取了藝術史上的一切養分,達達主義、杜尚手法、極少主義以及早期波普藝術都成為他參考與借鑒的源泉。他高舉與大衆交流的大旗,勇于向"高雅"文化叫闆,向傳統美學的等級理念挑戰。

國際十大當代藝術家 介紹及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