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志佑與南海諸島地理史

2019年9月,台北重慶桐鄉會向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捐贈了一批曆史資料和照片。本着"海峽兩岸一族"的精神,共同保護中華文化的遺産,筆者發現,這批捐贈包括鄭志義1947年出版的《南海諸島地理》一書。2016年7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聲明》中提及該書,稱該書"為我國維護海洋領土主權提供了法律依據"。鄭世佑和旭人也?《南海諸島地理》是怎麼寫的?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家學是深兩代名人

  1907年,鄭家晖出生于河北省衡水縣鄭家河淮村(另稱鄭子義生于1901年),父親鄭義堂,是清末留學生。1908年,鄭義堂被清政府任命到日本留學。1911年回國後,他被任命為北京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的教育講師。革命後,鄭義堂受革命思想的洗禮,勤奮學習教育事業,用自己的新思想創辦了北京大學第一附屬國小,成為著名的教育家。1920年,鄭奕奕立在公衆視野中,聘請天津市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生鄧文殊(鄧英超)擔任北方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國小教師。1985年,鄧英超回憶道:"當時,國小不聘用女教師,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鄭義堂主任到天津'女子師範學校'招收教師,學校拿出一份畢業生名單供鄭主任選擇,鄭主任說,不要選,我要'五四'到北京那名女學生。我是女學生,我申請了學校的第一代女教師。"

  鄭子璋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嚴格要求,他的書房裡一直挂着父親鄭一堂的題詞:"别說短,不說自己的長。給人要小心不要讀書,要小心不要忘記。世界聲譽不夠欽佩,隻有對學科的仁慈。"1930年,鄭畢業于北京大學,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去了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學習,在那裡他獲得了碩士學位,并繼續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所學習。回國後,他在北京大學和東北大學任教,從事曆史地理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教學。

  1937年中華抗戰爆發後,鄭随東北大學遷往四川省三台縣。在進入四川的過程中,他帶領學生學習了當地的文化、自然區域和地理結構,發表了一系列四川地區研究報告,為國民政府在抗日戰争後方的運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在此基礎上,他撰寫并完成了1942年至1946年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授予的《四川地理》。

去南海洗刷民族恥辱

  勝利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對中國領土的占領必須歸還給中國。國民政府正準備接管日本占領的南中國海島嶼。當時,内政部長張立生是鄭子洋家鄉的密友,專門負責此事的地區司司長傅古鎮對鄭的威望和在學術界取得的成就表示了深深的肯定,邀請他主持南海諸島的接待工作, 并任命鄭為内政部接待南沙群島事務專員。鄭子悠經曆了抗日戰争的艱難歲月,見證了破碎的山河,現存的機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國家服務,洗刷了民族恥辱,非常高興,然後帶領幾位助學人員來到辦公室。

1946年10月,鄭和時任國民政府海防第二艦隊司令員林遵在黃浦江口會面,争奪南海諸島。該任務涉及四艘軍艦:太平号,中國建設号,永興号和鄭号。11月初,四艘船抵達海南三亞港,但由于海上極端天氣、大風和海浪,隻能在港口停泊3周。11月23日,中國建設号和永興号兩艘艦艇向姚偉司令員方向駛往西沙群島。12月9日,林尊指揮太平洋和中業艦駛往南沙群島。12月12日,中國船隻抵達太平島附近,在距離該島200碼的地方停泊,由接收人員和物資分批運送。

  12月14日,中國船舶人員完成了物資及相關裝置的卸貨工作。鄭與從業人員一起,開始在太平島上進行勘探,測繪和紀念碑工作。特别是,碑架工作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我們都積極參與了兩座混凝土紀念碑的建設。其中一座大型石碑位于太平島西端,高約五英尺,寬三英尺,正面上端刻有藍天圖案,刻有"太平島"字樣;另一座較小的石碑矗立在島的東端,背面刻有"南沙群島太平島"和"中華民國12月12日35日"字樣。石碑建成後,大家都非常興奮,鄭世洋和大家一起在石碑前合影留念,見證曆史。

鄭志佑與南海諸島地理史

青年時期的鄭子洋

  随後,鄭子洋繼續與艦隊一起完成對南海諸島的接納。在此過程中,他細心細緻地主持了各島嶼及相應海域的勘探、測繪和架設,記錄了沿途的海洋氣候、經濟屬性和風俗習慣,并保留了大量的調查資料。這也為他後來編纂的《南海諸島地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秋季完成工作

  1947年2月,鄭國軍完成了對南中國海島嶼的接納。回到内政部後,他立即與傅克進等同僚整理了實測資料,繪制了南海地圖,并請求行政理事會準許發行一系列地圖。在此基礎上,鄭志佑經過幾個月的編纂,完成了《南海諸島地理》,并于1947年11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南海諸島地理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傅的序言和随附的南海諸島位置圖。第二部分是目錄和正文,正文共有七章:第一章,導言,第二章,地質地形,第三章,氣象氣候,第四章,島嶼海灘風險,第五章,經濟産品,第六章,地位價值,第七章,曆史回顧。第三部分是《随内政部出版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控制表》和《本書參考》。

自出版以來,本書已成為研究南海問題最重要的參考。其重要價值展現在:《南海島區位圖》這幅地圖示識了中國海洋邊界的輪廓,是繪制南海地圖的重要藍圖。南海諸島區位圖是南海的劃界和名稱,以11國界為界,環繞南海的範圍,已成為中國堅持南海主權九段線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國維護海洋領土的重要法律依據。根據群島的地理位置,"吐沙群島"更名為"南沙群島",原"南沙群島"更名為"中國金沙群島",并在其周圍劃出一條由11條斷斷續續的線組成的U形線,恢複并明确了中國地圖的輪廓。同時,它再次将邊界線的最南端明确标示為北緯4度,"曾母灘"更名為"曾母黑沙",并列入中國海洋邊界。此外,該書還附有内政部首次出版的《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其中原名"斯卡伯勒礁"更名為"民主礁",即現在的"黃岩島"(1983年,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出版《南海諸島若幹标準地名》), 共287個,其中黃岩島為标準名稱,而民主礁為副名)。

  《南海諸島地理》的價值不僅在于對南海諸島的實地考察和島名的變更,還在于鄭志佑對南海和島嶼戰略價值的了解。

  土地的價值同時具有兩種含義:一是其空間的價值,另一種是其地位的價值。一個野胖美的地方,天聯宇陌生人經濟價值确實很高,但未必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荒山島的産物不言而喻,但其地位的重要性往往是一個國家的安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和失敗。比如澎湖群島控制着台灣海峽南口,就國防陣地而言,比台灣的主島重,真的是比基隆軍港還重,......南海的島嶼遍布大海,通常可以向船舶提供淡水、燃料和氣象資訊,風能可作為避難所,戰時為補給站和魚雷潛艇作為情報前哨基地,其與國防交通的關系最大, 日本人早已抱有侵略野心,戰争、作戰不遺餘力,将是一大堆戰争結果。在複蘇之初,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繼續建設,努力發展,一個用國家利益源泉,一個也要避開外來者。

  從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鄭總對土地價值和南海作業的思考是深刻而有意義的。書中還列舉了南海諸島建設中的諸多弊端,結合當時的國力,他提出了鞏固南海力量的五項措施:

  首先,建造一座明亮的燈塔要向外看,可以在惡劣天氣下解除障礙。

  第二,建立氣象站來預測氣候。

  第三,安裝無線電台是為了情報,然後風浪危險,自衛。

  第四,修建長堤以防止海浪,那麼低矮的島嶼也可以避風。

  V.如果建造一座橋來避開淺灘,大輪子也可能被支撐起來。

  各種建設完成後,利用海底與島嶼之間的接觸,島嶼與少林港用新型快艇航行,互相呼應,再稱南海權,從此堅定不移。

《南海諸島地理》出版後,鄭被内政部授予。國民政府安排他在各大學發表演講,解釋南海島嶼的曆史和地理背景,以突出國民政府的表現。然而,書中提出的鞏固南海海上力量的建議,由于國民黨忙于内戰,石頭沉入大海。鄭感到很沮喪,在巡回演講後離開了内政部。

結束

  鄭志佑以《南海諸島地理》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曆史,為中國政府維護南海主權提供了法律依據。他為國家鞏固和經營南中國海的想法因國民黨當局的腐敗和無能而喪失。這也是中華民國時期知識分子野心的縮影。

來源:曆史世界 作者:嚴彥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