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寮國同學上海上學記:從中老鐵路工程師到中老友誼工程師

澎湃新聞記者 許振華

在中老鐵路12月3日通車之際,來自寮國北部琅南塔省的鐵道工程專業留學生李東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分享他激動的心情。李東自稱第一次接受媒體采訪,但談起自己學習的課程與中老鐵路項目,他毫不羞澀。聊到他學過的高等數學、鐵路測量等課程,以及自己對寮國國内交通建設的親身體驗,他侃侃而談。

李東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大四學生,也是第二批寮國留學生。2018年起,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與寮國蘇發努馮大學啟動“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教育合作,開設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

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項目至今已招收兩批寮國留學生,共計31人。第一批留學生共9人已于今年6月學成畢業,回到寮國,親身參與建設中老鐵路。

中老鐵路北起中國雲南昆明,南至寮國首都萬象,是第一條采用中國标準、中老合作建設營運,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境外鐵路,全長1035公裡。通車後,昆明到萬象10小時可通達。

12月3日,中老鐵路順利通車。12月4日下午,上海市外辦、上海市友協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共同舉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工作重要訓示暨在中老鐵路通車儀式上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李東作為寮國留學生代表,在座談會發言。

發言時,李東引用了中國諺語“每逢喜事精神爽”來形容自己對中老鐵路通車的感受。“我們寮國人民盼望的幸福生活,随着這輛火車已經奔馳而來了。”李東說。

寮國同學上海上學記:從中老鐵路工程師到中老友誼工程師

李東在座談會上發言

“你們放心,鐵路很安全!”

“高中時,我就想來中國留學,并開始學習漢語,但一直找不到留學中國的機會。”佟朗告訴澎湃新聞,“高中畢業,我考上了寮國蘇發努馮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專業,這才看到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的機會。”佟朗來自寮國中北部沙拉巴士地區的農村,是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第一批留學生。

報名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後,佟朗順利通過了面試,于2018年9月入讀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李東與佟朗一樣,很早就想留學中國,但因家境難以承擔出國留學的花費而作罷,是以李東很珍惜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的機會。“面試時,考官考了我好幾道數學題,并要我同時用中英文發言。”李東回憶到。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軌道交通學院鐵道工程系主任李培剛對來自寮國的同學們很是滿意。他是最初赴寮國招生的老師,與寮國留學生在上海的學習和生活中朝夕相處。“佟朗在内的許多同學來上海一段時間,就考過了漢語四級(HSK四級)。”李培剛說。

對此,目前在寮國跟進中老鐵路維護工作的佟朗也很是感慨。“剛來中國時漢語還不太好,去超市買東西也聽不懂老闆說什麼,隻知道給老闆遞上一張100元大鈔。”佟朗笑着說。

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師生都強調“學以緻用”。中老鐵路2016年底全線動工,2017年進入全面施工狀态。而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項目于2018年9月才上線,是以師生都有一種緊迫感。

李培剛說:“2017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路寮國的一個月後,我們學校就派出了考察團隊奔赴寮國。經考察,我們意識到寮國工科教育和鐵路人才存在缺口,又從中國鐵路機關了解到通車工程的緊迫性,是以很希望能通過合作項目來為中老鐵路于2021年建成通車培養本土人才。”事實上,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是中國首次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鐵路技術人才。

除了當地教育資源不足和按時通車的緊迫性,讓李培剛意識到鐵路工程教育本土化重要性的因素還有寮國複雜的地質狀況。中老鐵路沿途被稱作“地質博物館”,“三高”(高地熱、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躍”(活躍的新構造運動、活躍的地熱水環境、活躍的外動力地質條件、活躍的岸坡淺表改造過程)的地質特征,導緻災害頻發。

在中國完成學業後,首批寮國留學生迅速回國投入到實習和教育訓練工作中,将其所學知識用于實務。佟朗回憶說,他從去年12月開始一直在修路現場,跟着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一起鋪軌。沿着中老鐵路,他的實踐經曆從曆史名城琅勃拉邦一直到位于中老邊境的磨丁。佟朗還參與了樹立标志的工作,忙到今年11月。旅客在火車上看到的沿途裡程辨別,也許其中就有佟朗的參與。

凱發來自寮國沙耶武裡,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第一批寮國留學生。去年12月開始,他在中國中鐵二局實習,主要負責測量工作。因為身邊主要是操四川方言的工程師和勞工,他甚至學會了“不曉得”等一些西南官話的表達。

“我自己參與了測量,我知道中老鐵路很安全。請大家放心,寮國這邊的鐵路是很安全的,歡迎大家來坐!”凱發接受采訪時說。來自寮國萬榮的留學生陳思也感慨,實習和教育訓練的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有關安全和嚴謹的要求,他時刻銘記。

寮國同學上海上學記:從中老鐵路工程師到中老友誼工程師

人才班上的寮國留學生。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再也不想暈車”

曾經,寮國境内隻有一條鐵路,即從泰國經泰老友誼橋至萬象南部的塔納廊的一條3.5公裡長的米軌鐵路。中老鐵路被認為是能實作寮國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夢想的關鍵。

來到上海學習鐵路工程的寮國留學生對寮國的交通狀況深有感觸。在寮國讀大學時,李東從老家前往位于琅勃拉邦省的蘇發努馮大學隻能乘坐大巴,需要在公路上耗費一天一夜才能抵達。山路崎岖,李東乘坐大巴時飽受暈車之苦。“有了高鐵,我以後去萬象和琅勃拉邦肯定隻坐高鐵或者飛機了,暈車太難受啦。”李東笑言。

佟朗很認可中老鐵路對寮國交通的意義。“以前從萬象到琅勃拉邦的13号公路耗時10幾個小時,乘坐中老鐵路列車隻需要兩個小時左右,這是很大的變化。”佟朗說。來自沙耶武裡的蘇宋提到,中老共同投資建設的寮國第一條高速公路中老高速公路萬象至萬榮段也對改善寮國交通狀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段公路于去年12月20日建成通車。

然而,寮國人民對鐵路并不熟悉,許多人也不了解鐵路的意義。李培剛對此評論說,其實學生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了解鐵路對祖國的意義。“大家都是新生,總有一個熟悉的過程。”李培剛說。

西方媒體就“一帶一路”倡議大肆渲染“債務陷阱”論,中老鐵路也不例外。然而不少西方媒體報道中老鐵路通車時也承認,許多寮國人民對中老鐵路充滿信心。法新社報道指出,許多寮國人似乎對中老鐵路的開通表示歡迎。 “擁有另一種交通工具對我們的國家來說是件好事。而且我想這輩子至少去坐一次。我想去中國昆明,但我想我會先去萬榮。”法新社采訪到的一名寮國人說。

新冠疫情對寮國經濟造成重創,是以中老鐵路建成通車是對經濟向上發展的利好消息。據法新社報道,曼谷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布林(Burin Adulwattana)稱,中老鐵路可能會讓寮國經濟有顯著變化。“我不認為這是中國試圖讓寮國破産……這不是‘特洛伊木馬’戰略。我認為這将是一個雙赢的局面,”布林說。

面對西方媒體對寮國人民難以承擔中老鐵路火車票價的質疑,李東解釋說,多一條鐵路其實就是對一種選擇,寮國人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李東期待未來寮國能建成更立體、更多元的鐵路系統,讓不同階層都能負擔鐵路出行的花銷。

因具體崗位不同,許多寮國同學沒能在3日親臨中老鐵路通車現場,但同學們都難掩激動。蘇宋告訴澎湃新聞,他在3日當天來到了琅勃拉邦鐵路旁,用手機視訊記錄下通車的瞬間。佟朗則說,他知道家鄉的老百姓其實還不太了解鐵路的意義,是以他會在未來積極向鄉親們科普,讓祖國人民對鐵路更加了解。寮國同學們也在臉書、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平台上轉發通車的視訊直播資訊。

盡管未能親臨通車現場,寮國同學們仍以自己的方式向中老鐵路獻上了自己的心意。第一批共9名的寮國留學生在離開上海時,就有了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撰寫感謝信的想法。通車前夕,他們花了半個月時間商議信件内容,再交給佟朗代表執筆。9人分處琅勃拉邦和萬象兩地的不同地質,是以信件上9人簽名背後還有着一場“傳送接力”,經由機車、轎車和試營運的中老鐵路火車,信件最終抵達了中國駐寮國大使館。

習近平12月3日下午在北京同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通過視訊連線共同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緻辭中,習近平便提到寮國留學生寫來的這封聯名信。“中老友誼的未來在青年,互聯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習近平說。

寮國同學上海上學記:從中老鐵路工程師到中老友誼工程師

佟朗在寫信

“開花結果”

4日座談會上,李培剛回憶起3年多來針對寮國學生的教育經曆,很是感慨。“四年前,因中老鐵路工地科研行活動,我第一次出國,走進了寮國,與中老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四年前播撒的種子今天已開花結果,我十分欣慰地看到寮國同學們從中老鐵路佳音頻傳。”李培剛說。

李培剛對寮國同學提出的“兩個工程師”說法尤為深刻。寮國學生立志要做維護中老鐵路的工程師,也要做維護中老友誼之橋的工程師。

中老鐵路已經通車,但鐵路的維護工作不能結束。如今,寮國軌道交通人才班第一批留學生已投入到中老鐵路維護的一線工作上,他們即将成為通車後的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這些學生都很争氣,不少人都是自己項目中的小組長,一個人就能帶好幾個人,是以我們人才班的教學意義并不止于這9名同學。”李培剛說。

中老之間民心相通也不能結束。12月4日,“中老鐵路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在座談會上正式揭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慶松說,中老鐵路開通後的運作維護是關鍵,需要大量的本土化進階鐵路技術人才。今後将聚焦重點、精雕細琢,為寮國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才。

“鐵路工程的人才需要是多元的,可能還需要機車車輛人才,供電系統人才等等。”郭慶松說。

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靖12月4日在座談會上回憶到自己曾經的寮國考察經曆時說:“寮國山清水秀,人也特别友好,但是我們去那邊要開很長路的車,今天我們看鐵路通車了,以後可以到寮國很多美麗的地方參觀、考察。”

寮國同學上海上學記:從中老鐵路工程師到中老友誼工程師

陳靖在會上發言

“我們要在中老鐵路通車後,把産業通過去,人流要過去(旅遊業的發展),文化要通過去,互相人心相通,互相深刻的了解,才能共同繁榮。” 複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4日在座談會上展望說。

責任編輯:汪倫宇 圖檔編輯:胡夢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