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作者:桃子電影

1935年1月15日、16日、17日三天,長征中的中央政治局在紅軍剛打下不久的遵義城召開擴大會議,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左傾上司人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遵義會議(油畫)

出席會議的有:博古(秦邦憲,政治局常委、臨時中央總負責人)、洛甫(張聞天,政治局常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周恩來(政治局常委、蘇維埃政府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毛澤東(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政治局委員、蘇維埃政府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陳雲(政治局常委、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王稼祥(政治局候補委員、蘇維埃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劉少奇(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總工會委員長)、鄧發(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家政治保衛局局長)、凱豐(何克全,政治局候補委員、團中央書記)。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時任臨時中央總負責人博古(秦邦憲)

另外,既然是擴大會議,擴大到了紅軍總部、各軍團負責人參加。具體人員有:彭德懷(紅三軍團軍團長)、林彪(紅一軍團軍團長)、劉伯承(紅軍總參謀長)、鄧小平(中央秘書長)、聶榮臻(紅一軍團政委)、楊尚昆(紅三軍團政委)、李卓然(紅五軍團政委)、李富春(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洛甫(張聞天)

除此之外,共産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翻譯伍修權也列席了會議。這裡有個争議,李德隻是共産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按說他是個外國人,既不是中共黨員,更不是中央委員、政治局成員,他沒資格列席這次會議,但第五次反圍剿戰役的失敗,李德“居功至偉”,正是他的“禦敵于國門之外,寸土必争”對敵政策以及“短促突擊”戰術,讓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根據地日益縮小,瑞金的北大門廣昌的喪失,讓根據地更加雪上加霜。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共産國際軍事顧問李德

李德動員紅軍的口号是:“要麼勝利,要麼滅亡”,強調紅軍要與敵人打正規戰、陣地戰、寸土必争,保衛紅色政權。口号是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短促突擊”确實也是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戰術條例,但這都不符合根據地和紅軍的實際情況。對比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紅軍還很弱小,根據地就那塊巴掌大的地方,不管是人力物力财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都跟國民黨政府無法相提并論,差距太大。這種情況下要想生存,要想打破敵人的圍剿,隻能是按照毛主席的戰略戰術,機動靈活,出擊外線,在運動中與敵人周旋,捕捉戰機殲敵一部或大部,絕不能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畢竟雙方的實力擺在那兒。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王稼祥

而李德哪懂得這些,他把反圍剿鬥争看做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正規戰、消耗戰,與優勢敵人拼消耗,這種戰略指導思想,不敗才怪呢!是以說,李德才是紅軍被迫長征的直接罪魁禍首,盡管他後來為自己辯解,說紅軍的失敗跟他無關,他隻是共産國際派來的一名顧問,并非軍事負責人,隻有建議權,不應該對紅軍的失敗負責,但不管怎麼說,當時李德是中央紅軍的“總當家人”,博古不懂軍事,将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德,對李德言聽計從,紅軍的所有作戰計劃和指令,都是由李德制定和發出,李德又怎能推卸得了責任呢!當然,博古依賴李德,将紅軍的指揮權交給一個外國顧問,也負有很大的責任。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左起:張聞天、康生、周恩來、凱豐、王明、毛澤東、任弼時與張國焘

遵義的結果這裡就不一一具體表述了,總之争論的很厲害,博古李德不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極力為自己辯解。但值得稱贊的是,中央總負責人博古還是很民主的,沒有以權壓人,而是讓大家暢所欲言,盡管他作的政治報告遭到大多數與會者的反對,但他還是耐心聽取了别人的不同意見,也讓毛主席及各軍團負責人各抒己見。李德雖然倔犟,拒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面對大家的指責,他也隻能是生悶氣,躲在一旁抽着他的煙鬥。會議形成了兩方面的意見,一方是以博古為首的左傾軍事路線的擁趸者們,另一方就是以毛主席為首的正确軍事路線支援者們,大家唇槍舌劍,激烈交鋒。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家畢竟都是黨員,都是黨、政、軍的上司人,講話還隻是局限在軍事指揮誰對誰錯的層面上,就事論事,不帶走個人感情色彩,也沒有針對某個人作人身攻擊。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遵義會議的會場遺址

但有一個例外,此人竟然對毛主席個人大放厥詞,譏諷毛主席。

此人是誰?想來讀者們也猜到了,對!他就是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團中央書記的凱豐!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凱豐(何克全)

凱豐是28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他在遵義會議上“活躍”得很厲害,堅決擁護博古的錯誤路線,甚至比博古本人還要堅決,他帶着一幅傲慢的口氣說:“博古執行的是共産國際路線,他不可能有錯。博古和李德是全中國最懂馬列主義的人。”毛主席的發言話音未落,凱豐突然站起來發難,他說:“你毛澤東的指揮不見得有多高明,你懂什麼馬列主義?頂多是看了《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依靠這兩本書來打仗。”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凱豐(前排左二)

衆目睽睽之下,凱豐莫名其妙的這句話深深地傷害了毛主席,忍無可忍下,主席反問道:“你讀過《孫子兵法》嗎?知道《孫子兵法》有幾章幾節,第一篇叫什麼題目?”凱豐一愣,無言以對,因為他确實沒讀過這本書。毛主席接着說:“既然你沒有讀過《孫子兵法》,又如何知道我的戰術是從這本書中學來的呢?李德同志是軍事高材生,受過專門的軍事教育,但他隻知道紙上談兵,不切實際,不符合中國國情。他不考慮戰士們要吃飯、走路、睡覺,也不曉得部隊走的是山路、平原還是涉水渡河,隻看着地圖來指揮。”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凱豐

毛主席站起來,點着一根煙,接着說:“打仗的事情,怎麼能照着書本去打呢!戰場形勢瞬間萬變,情況緊急,看書本來指揮,隻能是被動失敗。我不反對理論,馬列主義可作為行動指南,但決不能當作指揮打仗的法寶,我們不能變成‘本本主義’!”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這是斯諾在延安為毛主席拍攝的一張照片,也是《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封面

接着,聶榮臻、王稼祥與朱德都相繼發言,批評博古、李德的軍事政策,與會者大都不認可博古的政治報告,面對此情此景,凱豐依然不服氣,他竟然站起來大聲說:“誰正确,誰錯誤,咱們走着瞧!”雖然會議最終形成了決議,凱豐迫于壓力,不得不承認博古、李德犯了軍事路線錯誤,卻又堅決反對撤銷二人的指揮權。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實際上,凱豐在遵義會議上的“挑頭”并不是空穴來風,他在會上講話尖刻,諷刺挖苦毛主席,其實在會前,他就受博古委派,幾次找聶榮臻談話,要求聶在會議上發言支援博古,在碰壁後,凱豐向博古報告說:“聶榮臻這個人非常頑固。”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王明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凱豐知錯就改,遵義會議之後,毛主席重掌兵權,指揮紅軍進行四渡赤水等一系列神來之筆的戰役,不僅擺脫了敵人的糾纏,使紅軍脫離了困境,還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事實明擺着,毛主席高超藝術般的指揮征服了凱豐,他的态度轉變很快,由不信任、疑惑到衷心擁護。他開始檢討自己的錯誤,積極配合毛主席的工作,而他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諒解,繼續擔任團中央書記職務。草地分裂時,凱豐堅決站在黨中央、毛主席一線,同張國焘的錯誤進行了鬥争。他寫了一篇文章,對張國焘進行批評,這是黨史、軍史上第一篇批評張國焘的文章,當時把張國焘氣得半死。在兩河口會議上,凱豐再次就紅軍上司權的問題批評張國焘的錯誤思想。在俄界會議上,凱豐多次強調毛澤東思想的正确性,強烈反對張國焘企圖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行為,維護毛主席的權威。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少奇同志

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後,凱豐任中央宣傳部長,他發表長文,系統批判張國焘的分裂錯誤,并且提出了毛主席與張國焘誰更高明的論點,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嚴重的後果,也引起了毛主席的不快。凱豐的文章沒有區分張國焘和四方面軍的廣大幹部戰士,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全一棍子打死。毛主席批評凱豐說:“你這是搞啥子?張國焘的問題是他個人的問題,紅四方面軍是黨的軍隊,不是他張國焘個人的家臣。你怎麼能一棍子都打死呢?當初張國焘批我毛澤東,從沒提到一方面軍的幹部戰士,而你倒好,你這是要将他們逼上梁山啊!”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四渡赤水出奇兵

凱豐感覺非常委屈,他說:“我這是按照您的訓示來做工作的啊!”主席發了脾氣,說:“什麼我的訓示?我的訓示是差別對待,絕不能一杆子全打死!我聽說你在抗大上作報告,還提出‘是我的覺悟高還是張國焘的覺悟高’的問題,我看我沒有他的覺悟高!當初張國焘批我,從未提及一方面軍的戰士們,而我毛澤東倒好,将四方面軍的幹部戰士一股腦兒全批進去了。”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毛主席

延安整風期間,凱豐再次做了誠懇的自我批評,毛主席親自給他寫信,叫他寬心。

抗戰勝利後,凱豐赴東北工作,任東北局委員兼宣傳部長。建國後,凱豐任沈陽市委書記,1952年調回北京,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53年至1954年,任中央馬列學院院長,1955年3月23日,凱豐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49歲。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國畫《遵義會議》

凱豐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有話說在當面,從不背後議論。雖然他在遵義會議上與毛主席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但到延安後,主席與他早已經冰釋前嫌。1942年9月15日,毛主席還給他寫信:“不愉快的事,過去了就好了,請不要放在心上。”在東北工作期間,凱豐主持《東北日報》的工作,還請毛主席題寫報頭,毛主席不推辭,欣然為《東北日報》題寫了報頭,并對凱豐個人表示親切問候。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試想一下,在遵義會議召開時,凱豐有那些話也是可以了解的,畢竟當時他與博古等人同是同學,都是從上海調到中央蘇區來工作的,他之前與毛主席不熟,不了解偉人的思想,當然更不可能知道,隻有毛主席才能率領紅軍打勝仗,才能力挽狂瀾,救紅軍于危難之中。他與顧作霖一樣,當時對毛主席的戰略決策、指揮藝術是持懷疑的态度的。反過來看看何長工、李卓然、邵式平和羅炳輝,都屬于中央紅軍,都相當了解毛主席,但草地分裂時四人都倒向了張國焘。

遵義會議時諷刺毛主席不會打仗的凱豐,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江西萍鄉中學校園内的凱豐塑像

遵義會議,是黨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它挽留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