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作者:黃欣偉

早在還穿T恤的季節,承蒙受邀參加了【上海樓市掌故】的讨論會。之是以遲遲沒有動筆,而且“愈來愈不敢動筆”的背後,其實事出有因:

一是相比同行前輩的經曆,那些如雷貫耳的人名和項目;

二是關于【一張照片引發的記憶】選題,忽然發現自己從業接近20年,照片幾乎是空白。

看起來這個借口找得冠冕堂皇,但相對于行業大背景的下滑,自己作為芸芸小人物中的一員,還能在行業内苦苦堅持,還能被部分人認識和認可,是以還是有必要——為小人物代言。

畢竟,大咖固然值得尊敬和效仿,但小人物也在為行業奉獻,小人物也有小故事。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一、地産之前:想當初,隻因“寫得快”

本人是2002年5月8日正式進入房地産行業的,為什麼這個日子如此印象深刻?

蓋因進入地産并非心向往之,更非蓄謀已久,隻是因為從“金融機構不得從事非法外彙及衍生期貨業務”出逃,畢竟飯碗比起“非法”兩個字,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在當時有兩個面試機會都承諾“五一”之前給答複,自己屬于“被二選一”:

一個是當時從【新民體育報】欲改版為【東方體育日報】招編輯;

一個是位于徐虹北路的某房地産銷售公司招文案。

作為利物浦球迷,内心的傾向其實可想而知,隻是4月30日等到的是後者的錄用電話。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而直到5月7日晚上,接到了【東方體育日報】的通知加解釋:“不好意思啊,為新報頭題詞的大上司之前出差去了,現在改版推遲到5月18日了,你明天能來上班嗎?”

雖然遺憾卻也了解但婉拒,因為“房産就房産吧”,當時已經有了一次買房經曆的自己,也認為命運的巧合不可違。

隻是上班第一天當頭一棒——

原本以為自己在多人(包括有房地産從業經驗的競争者)筆試中勝出是天賦秉異,主管上司冷冷一句:“侬隻是寫得快而已,專業知識很匮乏呀!”

那倒是的,因為之前有兩年每天淩晨撰寫【國際外彙市場日記】的經曆,好不好是一回事,快不快是關乎幾時下班的切身利益。

2002年12月13日,我看着雜志上的跨頁廣告,去了上海荒島房産工作室,被錄用了,不曉得是不是又因為“侬寫得快而已”,一去就是整10年。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二、地産之間:從業二十年,那四個不是故事的故事

形容時間的表述有很多種,但是“過得快”是核心主張,馬上就是2022年了,自己從事房地産行業将滿20年!

從業20年沒有成名立萬,“錯都在自己不怪别人”,但零星點滴還有回憶。

(一)下馬威,上房集團西部登陸戰略

經過了半年的外圍摸索,至少知道了軟文和硬廣、進深和面寬;

而進入當時的“策劃殿堂”,報道當天就被派了一份報告,而且一聽名字就高難度【上房集團西部登陸戰略】,而且交代任務就一句話:“上房集團要到西部五個省會城市各開發一個社群作為當地樣闆”。

之前沒有去過西部、連地攤也沒有擺過,甚至連飛機也沒有坐過。

這一寫就從12月寫到了次年的小年夜,不是兩個月交稿,而是曆經13稿,小年夜定稿。

還記得公司上司許老師的開篇設問:“是工筆細描上海牌,還是濃墨重彩中華牌?”

(二)從徐虹北路到中凱城市之光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不能不相信命運,或者隻是錯把巧合當成命運。

2002年入行時的辦公場地在徐虹北路,随口聽到一句:“這塊地是交通大學的”;

2011年,有幸參與徐彙中凱城市之光項目,就是當年徐虹北路那塊地!

自己地産起步的辦公場地,9年之後再參與它的二次塑造,多少還是有一點冥冥之中。

地産從業者是否都有這樣的兩種恍惚:

職業習慣也好,職業病也罷,職業留給我們的印記,也算有所得。

(三)路盲知道了東南西北

感謝房地産,之前久久不能克服的方向感,終于被治愈。

因為“一張紙條上寫着一個電話号碼和聯系人”,之後就靠自己去外地、找聯系人、去現場、做市調、寫提報、講稿、做合同、組建團隊甚至租房子,

買飛機票、看地圖、踏勘工地、做市場調研、拍照片、查資料、講稿,現在想來好像上述流程都沒有專門的教育訓練課,N多年之後還根據自己的了解,專門做了一個【如何做市調】的講義外出授課,講完才發現自己摸索出來的都是即插即用的實戰攻略。

因為屬于半道插隊做房地産,入行那年已經28歲,是以當時環伺周遭少不了留級生幻像,卻也自帶危機感日夜兼程,“東南西北”分不清的頑疾,終于被“住宅陽台大多數朝南”所一語驚醒夢中人。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四)和房地産一起“變老”?

“和行業一起變老”看起來文藝,其實是永遠正确的廢話,因為人終是要老去的,行業隻是在發展的路過而已,個人的自作多情更多時候是想要通過依附來反襯自己的無可奈何!

做房地産沒有留下什麼照片,但每次都會把自己寫的報告列印一套留底,等到2008年搬家,把散落在書房的報告堆砌出來,居然比自己身高還高!

20年荏苒,看到的不僅是自己由外而内的變化,包括人生階段、身材發福、頭腦更新、訴求側重,還包括自己一路被人稱呼的轉化:小黃→欣偉→黃經理→黃老師→老黃,無可奈何卻也是成長和變化的雙曲線!

2006-2010年,因為工作調動的關系,加入當時的滬上主流媒體【新聞晨報地産星空】,或也因為工作需要,有段時間和新浪樂居在同一樓層辦公,于是開始了“被BLOG”的生涯。

最早是一周一篇,後來沉迷到三天一篇,後來又“忙回”到一周一篇,堅持至今,知道近期某天翻開頁面,看到發表量已經突破了1000篇。就算都是流水賬,字裡行間也有工作量。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三、地産之外:沒有成為“于連”,但所有堅持都值得尊重

長期浸淫在地産行業,往往會誤以為“某種現象地産行業獨有”,事實或并非如此。

都說“地産行業功利(事實上哪個行業皆如此)”,是以衡量地産從業者的标準變得直接:

“有幾套房子?”

“自己開公司了伐?”

“操盤過哪些著名項目?”

“認識哪些大咖?”

或,統統無言以對。

近期看名著【紅與黑】,多數人的價值評判裡隻有“好人和壞人”,主人公于連當然算不得好人,當然需要被各種道德綁架和歧視。

但是在一将功成萬骨枯的現實生活中,或者說在成王敗寇的地産行業裡,“于連”是不是被真的鞭撻?

或者說鞭撻“于連”的主流聲音中,有多少是自己成為不得導緻群起而攻之?

黃欣偉:地産路人甲,“還在”也是勝利

又或者說如果可以重來,我們都錯過的買房、升遷、單幹等彎道超車,彼時還有多少人不想成為那個“于連”?

隻是,當現實最終冰冷刻薄,我們是不是有“從于連身上找優點”的雅量?

就像今年夏天在【上海樓市掌故】的座談會上,被要求分享公衆号寫作的經驗,談到了八十年代的美國電影【孤獨的長跑者】,劇情記不清了,但是——就算孤獨,也要繼續跑下去。

與其為短視訊裡各種勵志所感動,還是為自己鼓鼓勁,長跑者孤獨,你是否執拗堅持?!

又到年底了,想起2017年底的媒體年終采訪,脫口而出:希望明年還在、明年還來、明年還好,明年還說!

脫口而出也是有潛台詞的:

明年還在,用事實證明自己的堅持;

明年還來,行業關聯者的關系存續;

明年還好,希望行業早日走出沼澤;

明年還說,自己觀點還被市場認可。

不僅是地産,所有行業99%的都是小人物吧!

基礎都不光鮮,但誰能少得了基礎?!

繼續默默做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