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漢末年名人名臣清單總覽大全,共計800餘人

簡介:

本文羅列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人物,共計800餘人,除紅字辨別之外,其餘盡皆曆史記載人物,均有史可查。

一:東漢末年名人清單(共304位,且隻記錄東漢末年名人清單,三國時代的人物在下方分列,也就是說曹操、劉備等人沒有在這一列)。

注:東漢末年并非三國,三國也代表不了東漢末年,真正意義上的東漢末年,泛指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這段時期。

因為這時候的華夏大地雖然烽煙四起,反賊遍地,但東漢朝廷還在,并未徹底崩塌,隻是衰弱而已。

同樣,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是從曹丕(魏文帝,曹魏第一任皇帝,曹操兒子)220年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時算起。

直至司馬炎(司馬懿孫子,司馬昭長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讓,開國西晉,并在太康元年(280年)滅吳後結束。

因為在曹丕上位時,魏武帝(死後由曹丕追封)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也沒有明文公告天下篡漢自立,是以那時候的華夏還稱東漢末年。

同樣,在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有樣學樣,将魏元帝逼迫退位開國西晉後,由于東吳還沒有覆滅,是以也不算真正的結束。

1、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人。

2、華佗(約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3、呂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縣(今山西忻州)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

4、貂蟬(生卒年不詳),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5、華雄(?——191),中國東漢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将,為董卓帳下都督(類似于貼身護衛頭頭)。

6、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司空袁逢嫡次子,冀州牧袁紹同父異母的弟弟。

7、李肅(?——192年),五原(治今内蒙古標頭西北)人。

8、徹裡吉,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西羌國王。

9、龐德(?——219年),字令明,南安郡狟道縣(今甘肅省武山縣)人,原為馬騰麾下武将,後歸降于曹操麾下。

10、顔良(?——200年),安平郡堂陽縣(今河北省新河縣)人,東漢末年袁紹部将。

11、文醜(?——200年),東漢末年袁紹部将。

12、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權臣。

13、賈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人。

14、左慈,字元放,廬江人,自号烏角先生,東漢末年著名方士,傳說能役使鬼神。

15、蔡文姬(生卒年不詳),名琰,字文姬(一說字昭姬,晉朝避司馬昭諱稱文姬),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人。

16、于吉(?——200年)東漢末年道士,後為孫策所殺,代表作有《太平經》。

17、張角(?——184年),钜鹿(秦治今河北平鄉、東漢治今河北甯晉)人,中國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領袖。

18、伏完(?——209年),琅邪東武(今屬山東)人,東漢末大臣,漢獻帝伏皇後之父,曆官輔國将軍、中散大夫、屯騎校尉。

19、張繡(?——207年),武威郡祖厲(今甘肅省靖遠縣)人,骠騎将軍張濟從子。

20、盧植(139年——192年),字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将領。

21、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犯法而被收捕而投曹,并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是以大敗于官渡。

22、兀突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烏戈國國主,身長丈二(約合現在2.77米),不食五谷,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兀突骨乘騎巨象,頭戴日月狼須帽,身披金珠纓絡,兩肋下露出生鱗甲,眼目中微有光芒。

23、何太後(東漢末年太後)即靈思皇後,(?——189年),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

24、潘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擅使大斧,冀州牧韓馥帳下的大将,十八路諸侯讨伐董卓時被董卓部下大将華雄斬殺。

25、張寶(?——184年),钜鹿(治今河北平鄉)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首領之一,張角的弟弟,張梁的哥哥,自号‘地公将軍’,184年在曲陽(今河北晉州)被皇甫嵩、郭典擊殺。

26、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顔雄偉,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将,與關羽、張飛并稱‘燕南三士’。

27、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伏波将軍馬援的後人,馬騰的兒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

28、公孫瓒(?——199年),字伯圭,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将、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29、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陽人,東漢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漢靈帝劉宏嫡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為靈懷皇後王榮。

30、麴義(qu,音同曲),武威郡姑臧人,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将領,能征善戰,屢建戰功,早年在涼州,精通羌人戰法,界橋之戰以八百兵大破公孫瓒兩萬步兵和一萬騎兵。

31、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字子師,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東漢末年時期大臣。

32、董白(176年——192年),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相國董卓的孫女,渭陽君。

33、黃月英,諸葛亮的妻子,本名不詳,别名黃阿醜、黃婉貞,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人(今湖北襄陽),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

34、嚴白虎(?——197年),原名“嚴虎”,别号“白虎”,吳郡烏程縣(今浙江吳興南)人,東漢末年盤據吳郡一帶的地方豪帥(土匪),山賊出身。

35、蹋頓(?——207年),遼西郡(今遼甯省義縣)人,烏桓族,東漢末年曆史人物,部落大人丘力居的侄子。

36、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彥,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割據交州一帶的軍閥。

37、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人,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教祖張陵之孫。

38、李儒,字文優,司隸左馮翊郃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人,東漢末年的博士、弘農王郎中令,董卓專政時,李儒奉命入宮毒死劉辯(弘農王),董卓死後,李傕攻進長安控制朝政,李傕(jue,音同絕)推舉其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此後下落不明。

39、伏壽(?——214年),漢獻帝皇後,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人,西漢大司徒伏湛八世孫,父親是學者伏完,嫡母為陽安長公主劉華,于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閉而死。

40、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宗室、名士、軍閥之一,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

41、陳宮(?——199年2月7日),字公台,東漢末年呂布帳下首席謀士,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

42、高順(?——199年2月7日 ),東漢末年呂布帳下中郎将,為人清白,不好飲酒,所率部隊精銳非常,号稱‘有死無生陷陣營’,助呂布平定其部将郝萌反叛後,屢次進谏卻被呂布棄之不用,曾與張遼一起連破夏侯惇、劉備等人,曹操擊殺呂布後,高順一同被處死。

43、高覽,本屬袁紹部将,後因官渡之戰負責看守糧草的淳于瓊被曹操擊破而與張郃一同投降。

44、張陵,字處沖,東漢張霸之孫,張楷之子,官至尚書。

45、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将,聶壹後人。

46、高幹(?——206年),字元才,陳留郡圉(yu,音同雨)縣(今河南杞縣圉鎮)人,東漢末年并州割據将領,蜀郡太守高躬之子、大将軍袁紹外甥。

47、黃承彥,生卒年不詳,漢末三國時期沔陽名士,諸葛亮嶽父,黃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諷的女婿,與龐統、龐德公、司馬徽、徐庶等人交好。

48、黃祖(?——208年),東漢末年将領,劉表任荊州牧時其出任江夏太守,因初平二年(191年)與長沙太守孫堅交戰時其部下将孫堅一箭射死而與孫家結下死仇。

之後,黃祖多次率部與東吳交戰,射殺淩操、徐琨等人,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與孫權的交戰中兵敗被殺。

49、曹性,東漢末年呂布帳下武将,史載他曾因與身為上司的反叛者郝萌交戰并砍去郝萌一臂而受到呂布的嘉獎,而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此人見同僚高順被夏侯惇追趕,在亂軍之中放箭射瞎夏侯惇左目,随後被暴怒的夏侯惇斬殺。

50、荀谌(chen,音同臣),字友若,荀彧(yu,音同玉)之弟(一說荀彧之兄),荀绲(gun,音同滾)之子,颍川人,曾任漢末軍閥袁紹首席謀士。

51、審配(?——204年),字正南,魏郡陰安(今河南清豐北)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臣。

52、丁原(?——189年),字建陽,泰山郡南城縣(山東省平邑縣鄭城鎮南武城村)人,東漢末年官員,官至并州刺史。

53、呂翔(生卒年不詳),兖州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末年名将,原為冀州牧袁紹手下将領,袁紹敗亡後追随袁尚,之後投降曹操。

54、呂曠(生卒年不詳),與呂翔同是袁紹屬下,袁紹去世後為袁尚守東平,後來投降曹操,并被封為列侯。

55、袁尚(?——207年),字顯甫,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袁紹第三子。

56、袁譚(?——205年),字顯思,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漢末政治人物,大将軍袁紹長子,曾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擊敗田楷、孔融,完全占據青州。

57、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官員,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

58、張琪瑛(196年——217年),字不詳,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曾祖張陵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一世孫、天師道(五鬥米道)教祖,父親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的軍閥張魯。

59、郭汜(si,音同四)(?——公元197年),本名郭多,涼州張掖(今甘肅張掖)人,東漢末年割據軍閥。

60、樊稠(?——195年),涼州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東漢末年軍閥,官至右将軍,封萬年侯。

61、張濟(?——196年),字不詳,武威郡祖厲縣(今甘肅省靖遠縣)人,東漢末年割據軍閥,破羌将軍張繡叔父。

62、李傕(jué)(?——198年),字稚然,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省耀縣)人,東漢末年漢獻帝時的軍閥、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将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

63、徐榮(?——192年),玄菟(tu,音同兔)人,東漢末年将領,本為漢庭中郎将,曾向董卓推舉同郡出身的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于汴水之戰中擊敗鮑信、曹操、衛茲等人,以及在梁東之戰中擊敗孫堅的部隊,董卓死後,受司徒王允之命與李傕、郭汜交戰,因胡轸投降而寡不敵衆,最終于新豐之戰中戰死。

64、司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隐士,據說精通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65、劉琦(?——209年),兖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濟甯市微山縣兩城鎮)人,荊州牧劉表的長子、谏議大夫劉琮兄,官至荊州刺史,建安十四年(209年)病逝。

66、韓遂(?——215年),原名韓約,字文約,涼州金城郡(今甘肅省蘭州市)人,東漢末年軍閥、将領,漢末群雄之一。

67、何進(?——189年),字遂高,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時期外戚、大臣,靈思皇後之兄。

68、張任(?——213年),蜀郡人,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的屬下,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進攻劉璋時兵敗被殺。

69、鄒夫人,據《三國志》記載,鄒夫人是東漢末年張濟之妻,武威郡姑臧人,張繡之嬸,也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鄒氏,曹老闆收降張繡後,因管不住自己的鳥而強占鄒氏,導緻張繡背叛,并弄死了他的親衛将典韋與大兒子曹昂。

70、田豐(?——200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帶)人,一說渤海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别駕,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采納,官渡之戰後被袁紹賜死。

71、紀靈,東漢末年袁術帳下将領,曾奉命率軍攻打小沛的劉備,在呂布轅門射戟的調停下撤兵。

72、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二十世孫。

73、馬騰(?——212年),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東漢末年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伏波将軍馬援後代。

74、蔡邕(yong,因同庸)(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75、張讓(?——189年9月24日),東漢宦官,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十常侍之一,桓帝、靈帝時曆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

76、劉虞(?——193年),字伯安,東漢宗室大臣、政治家,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人,東海恭王劉彊的後裔,丹陽太守劉舒之子。

77、逢紀(?——202年,逢音páng,古“逄”字),字元圖,南陽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

78、郭圖(?——205年),字公則,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力主趁機偷襲曹營,在此計失敗後為免于責罰而歸罪于率軍偷襲曹營的張郃、高覽,緻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紹死後為其長子袁譚效力,于205年和袁譚一同被曹操所殺。

79、公孫淵(?——238年),字文懿,遼東郡襄平縣(今遼甯省遼陽市)人,三國時遼東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左将軍公孫康之子。

80、蔡夫人,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的後妻,襄陽(今湖北襄陽)人,荊襄一帶的豪族蔡氏家族的一員,諸葛亮之妻黃月英的姨母。

81、沮授(?——200年),廣平人,東漢末年袁紹的監軍,曾為冀州别駕,當過兩次縣令,後被韓馥表為騎都尉,曾對韓馥提出良策,但不被采納。

82、何颙(?——190年),字伯求,南陽郡襄鄉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人,東漢末年名士,初平元年參與謀刺董卓失敗,憂憤而死。

83、曹寅,東漢末年武陵太守,與時任荊州刺史王睿不和,在諸侯讨董之際假傳繳文給長沙太守孫堅,間接使孫堅逼死王睿,後劉表入主荊州,在蒯家與蔡家兩大家族的支援下,迅速平定荊州匪患,并傳繳讓諸郡臣服,曹寅在此時棄官而去,後不見記載。

84、轲比能(?——235年),三國時期鮮卑首領之一,出身鮮卑支部,因作戰勇敢、執法公平、不貪财物而被鮮卑推舉為大人。

85、雷薄,生卒年不詳,本為東漢末年袁術麾下部将,後因袁術稱帝而與陳蘭一起占據嵩山為山賊。

86、張闿(kǎi),陶謙手下都尉,奉命截殺曹操之父曹嵩,并在事成後逃往淮南投奔袁術,并擔任刺殺陳王劉寵和陳國相駱俊的任務。

87、張梁(?——184年),巨鹿(治今河北巨鹿)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首領之一,張角的三弟,自号‘人公将軍’。

88、張曼成(?——184年6月),東漢末年黃巾之亂時南陽黃巾軍首領,殺郡守褚貢,一度占據宛城數月,後為秦颉所殺。

89、張邈(?——195年),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縣)人,東漢大臣、名士,‘八廚’之一。

90、張牛角,生卒年不詳,博陵(今河北蠡縣)人,東漢末年黑山軍首領。

中平二年(185年)趁黃巾起義之機聚衆起義,自稱将軍,與褚飛燕合兵一處。

進兵攻打瘿陶(今河北甯晉縣)時中射身亡,臨死前命部下推舉褚燕為首領。

事後褚燕為感恩,更名張燕,也就是後世鼎鼎有名的黑山軍首領。

91、孫泰(?——398),字敬遠,祖籍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南),家族世奉五鬥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奉吳郡錢塘五鬥米道首領杜子恭為師。

92、張肅(生卒年不詳),字君矯,蜀郡(今成都一帶)人,張松之兄,漢末益州牧劉璋部下,官至廣漢太守。

93、張衛(生卒年不詳),東漢末沛國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漢留侯張良第十世後人,張魯之弟,字公則。

94、田楷(?-199年),公孫瓒部屬、青州刺史,初平二年公孫瓒與袁紹反目時曾自率主力攻擊袁紹。

95、淳于瓊(?-200年),字仲簡,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時期官吏,于漢靈帝中平五年(188)被任命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右校尉,與蹇碩、袁紹、鮑鴻、曹操、趙融、馮芳、夏牟同列,為袁紹大将,與張郃、高覽等人齊名。

96、張允,東漢末年人物,本為荊州牧劉表的部将,同時也是劉表少子劉琮的支黨,後投降曹操。

97、淳于導,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虛構人物,曹仁部下将士,使大刀。

98、張裕(?——218年),字南和,蜀郡人,東漢末年益州著名圖谶學家(預言家),精通以天象變化附會人事,亦善相術(看面相算命),官至益州後部司馬。

99、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郡人,東漢末年大臣,漢末群雄之一。

100、張顗(yǐ),東漢末年武将,本為袁尚部下,後降曹操。

101、張雄,三國魏國名将張郃之子,張郃死後繼承鄚侯爵位。

102、張勳,東漢末年袁術麾下重要将領,袁術稱帝後的大将軍。

103、張楊(?——198年或199年),字稚叔,并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割據河内。

104、唐姬,會稽太守唐瑁女,弘農懷王劉辯的妃子,劉辯死後回歸故裡,因節烈不願改嫁他人,後被漢獻帝下诏封為弘農王妃。

105、唐周,黃巾軍成員,張角弟子,派往京城聯絡造反的信使,卻沒曾想到京城後叛變,導緻張角失去了在朝廷的内應,進而讓張角不得不倉促起事,最終直接導緻黃巾起義失敗。

106、韋端(生卒年不詳),字休甫,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漢末三國時期大臣,涼州牧韋康、書法家韋誕父親。

107、許劭(150年——195年),字子将,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人,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

108、李膺(110年——169年),字元禮,颍川郡襄城縣(今屬河南襄城縣)人,東漢時期名士、官員,太尉李修之孫、趙國相李益之子。

109、昌奇,《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不見于正史記載,為楊任部将。

110、昌豨(xi,因同西)(?——206),泰山郡(今山東新泰市)人,原為泰山群寇之一,後投降曹操,拜東海太守,但此人反複無常,屢次叛亂,最終被于禁與夏侯淵擊殺。

111、陳耽(dan,音同擔)(?——182),字漢公,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漢靈帝時任司徒,以忠著稱,因進言帝十常侍禍國殃民而被十常侍下獄謀殺。

112、陳登(163——201),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東漢末年将領、官員,沛相陳珪之子。

113、成公英,複姓成公,名英,東漢末金城(治今甘肅永靖西北)人,中平末年,跟随韓遂并成為其心腹,韓遂死後投降曹操,被委以軍師,封列侯。

114、馬休(?——212年),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馬騰之子,馬超之弟,因馬超造反而被曹操夷滅。

115、馬鐵(?——212年),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馬騰之子,馬超之弟,死因同上。

116、劉璝,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璋部将,曾在建安十七年(212)受命率兵抗擊劉備,最終兵敗。

117、泠(líng)苞,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劉璋的部将,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攻取益州,劉璋派遣遣泠苞、劉璝、張任、鄧賢等四人在涪水關抵抗劉備,四人都戰敗,退保綿竹,此後的事迹無記載。

118、鄧賢,男,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外甥。

119、程銀(生卒年不詳),河東人,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自稱梁王。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同韓遂、馬超聯合起兵反抗曹操,兵敗逃往漢中地區,曹操征讨張魯平定漢中,其本人投降。

120、程遠志,小說《三國演義》中虛構人物,不見于正史記載,黃巾軍将領。

121、陳紀(?——197年),東漢末年袁術部将,揚州丹楊郡人,曾任九江太守,後在曹袁壽春之戰中戰敗,被曹操斬首。

122、陳紀(129年——199年6月),字元方,颍川許縣(今河南許昌)人,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

123、陳蘭(?——209),廬江(治今安徽廬江)人,東漢末年人物,本為袁術部将,後反叛袁術落草為寇,聚數萬人在江淮一帶擄掠,後來被曹操部将張遼率軍擊斬。

124、陳術,漢中人,三國蜀漢太守。

125、陳溫(?——193),字元悌,汝南人,官至揚州刺史,曹操起兵時陳溫供以兵卒,後身死。

126、田疇(chóu)(169年——214年),字子泰,右北平郡無終縣(今河北省玉田縣)人,東漢末年隐士。

127、阮瑀(約165——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市尉氏縣)人,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128、成宜(?——211年),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建安十六年同韓遂、馬超聯合起兵反抗曹操,同年九月,曹操發動渭南大決戰,成宜戰死。

129、梁興(?——212年),武威郡姑臧人也,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與張橫、賈诩、段煨是同鄉,曾斬殺李傕。

130、李堪(?——211年),河東人,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建安十六年同韓遂、馬超聯合起兵反抗曹操,同年九月,在渭南大決戰中戰死。

131、祖郎,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活躍于丹陽郡泾縣一帶的山越勢力頭領,被稱為‘泾縣大帥’、‘丹陽宗帥’,孫策下江東期間多次率軍與孫策交鋒,互有勝敗。

132、鄒靖(一作雛靖),東漢末年時期的破虜校尉、北軍中侯,曾與公孫瓒讨伐北方的胡人,又率領劉備等人讨伐黃巾。

133、鄒丹(生卒年不詳),東漢末期人物,公孫瓒部下,曾被公孫瓒封為漁陽太守。

劉虞被殺後其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鄒丹戰于潞北,鄒丹等四千餘人兵敗被殺。

134、北宮伯玉(?——187年),複姓北宮,字伯玉,涼州金城(今甘肅蘭州市)人,東漢末年羌胡首領,涼州割據軍閥之一。

135、卑衍(?——238),三國時期遼東公孫淵帳下名将。

136、邊鴻,東漢末年人物,孫堅三子孫翊家将,因孫翊部将妫覽、戴員二人對孫翊不滿,聯合兩人将孫翊殺害。

137、卞喜,小說《三國演義》裡的人物,汜水關守将,并州人,本是黃巾餘黨,後投降曹操守汜水關,善使流星錘。

138、邴原(生卒年不詳),字根矩,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人,東漢末年名士、大臣。

139、波才,黃巾軍進階将領,統領東方黃巾軍部隊,曾在黃巾起義初期取得一定戰果,但在長社之戰敗北。

140、袁熙(?——207年),字顯奕,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袁紹次子,袁紹打敗公孫瓒後其為幽州刺史,為袁紹坐鎮後方。

141、阿會喃,南蠻王孟獲屬下大将,第三洞元帥;與董荼那等人一起擔任孟獲的援軍出征,最後被俘,又被諸葛亮釋放,再次出戰時被唾罵不知羞恥,面紅耳赤的退軍。

142、鮑信(151年——192年),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東漢末年濟北相,讨伐董卓的諸侯之一。

143、鮑忠,字叔義,讨伐董卓時為鮑信軍中秉中将軍,鮑信因懼怕長沙太守孫堅搶頭功,暗中遣其出戰華雄,結果被其一刀砍死。

144、蔡瑁,生卒年不詳,字德珪,襄陽蔡州人,東漢末年荊州名族,蔡諷之子,姑母(蔡諷之姐)是太尉張溫之妻,長姐與二姐先後嫁給黃承彥與劉表成為繼室。

145、倉慈,字孝仁,三國時期淮南(治今安徽壽縣)人,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在淮南屯田,倉慈任綏集都尉,黃初末年又任長安令,曹魏太和年間,倉慈擔任敦煌太守,安撫百姓、溝通西域、政績卓著,深得百姓以及西域各國的愛戴。

146、曹豹(?——196年),東漢末年徐州牧陶謙部将,其女曹氏為呂布次妻。

147、崔烈(?——192年),字威考,冀州安平縣(今河北省安平縣)人,東漢大臣,幽州名士,中平二年(185年),朝廷賣官鬻爵,崔烈耗費五百萬錢擔任司徒,中平四年遷太尉。

148、崔鈞,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東漢大臣,太尉崔烈之子,議郎崔均之弟。

149、張咨(?——190年),字子議,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期官員,董卓掌權期間擔任南陽太守。

初平元年(190年),時任長沙太守孫堅北上讨伐董卓,路過南陽時為取得糧草給養擅自捏造罪名将其弄死。

150、張燕,本姓褚,生卒年不詳,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東漢末年黑山軍首領,生性剽捍,軍中尊稱‘飛燕’。

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被任命為平北将軍,封安國亭侯,死後其子張方襲爵。

151、孔伷(zhòu)(?——190年),字公緒,兖州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東漢末期大臣,董卓執政時因受到吏部尚書周毖推薦而出任豫州刺史,并最終參加讨伐董卓的聯盟。

152、沮鹄,廣平(治今河北雞澤東)人,袁尚部将,其父沮授為袁紹監軍、奮威将軍。

153、孫觀(?——217),字仲台,匪号孫嬰子,兖州泰山(今山東泰安東北)人,東漢末年泰山寇之一,後投降曹操。

154、金祎(?——218年),字德祎,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東漢末期人物,金旋之子,世為漢臣,為漢相金日磾之後,忠誠顯著,名節累葉。

155、金環三結,《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人物,南蠻王孟獲部下三洞元帥之一,奉孟獲之命出戰蜀軍,但被蜀将趙雲所殺。

156、臧洪(160―196年),字子源,廣陵郡射陽縣人,東漢末群雄之一,太原太守臧旻之子。

157、吉本(?——218年),東漢末年太醫令。

158、俞涉,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袁術部下骁将,于十八路諸侯讨伐董卓時挑戰華雄而被華雄所斬。

159、眭(sui,音同雖)元進,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中出現,袁紹部将,協助淳于瓊守備烏巢,在曹操率軍燒糧時和同僚趙睿死于亂軍之中。

160、眭(sui,音同雖)固(?——199年),字白兔,東漢末期人物,薊州人,原為黑山賊,與于毒、白繞齊名,與袁術合謀共攻東郡時反為曹操所敗,後成為張楊部下。

161、劉陶(?——約185),一名偉,字子奇,颍川颍陰人,西漢淮南厲王劉長次子濟北貞王劉勃之後。

162、董承(?——200年),字号不詳,冀州河間人(今河北省獻縣)人,東漢末年外戚大臣,漢靈帝母親董太後侄子,漢獻帝嫔妃董貴人之父。

163、丁儀(?——220年),字正禮,沛國(治今安徽濉溪)人,丁沖之子,丁廙之兄。

164、丁廙(yì)(?——219年),字敬禮,三國時期魏國沛郡(今安徽濉溪)人,丁沖之子,丁儀之弟,博學有才,因與曹植親善被魏文帝曹丕所殺。

165、王匡 (東漢末年河内太守)(生卒年不詳),字公節,東漢末年地方軍閥,兖州泰山郡(位于當今中國山東省泰安市東北方)人。

166、劉辟(pì),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将領,黃巾之亂後,與龔都一起率軍盤踞汝南。

167、丁沖,字幼陽,沛國(郡)人,丁儀、丁廙之父,丁宮同族。

168、趙昱,東漢末期廣陵太守,字元達,琅琊人,曾是陶謙的手下,後被笮融所殺。

169、劉瑁,江夏竟陵人,益州牧劉焉第三子,官至别部司馬。

170、趙俨(171——245年),字伯然,颍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東漢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名臣。

171、趙岐(?——201年),字邠(bin,音同賓)卿,京兆長陵縣(今陝西鹹陽)人,東漢末年官員、經學家、畫家。

172、鄧茂,黃巾将領。

173、趙弘,黃巾将領,南陽黃巾渠帥張曼成手下,張曼成被南陽太守秦颉擊斃後被擁立為帥,率衆攻陷宛城,與朱儁秦颉徐璆等朝廷軍隊對壘數月有餘,最終戰死。

174、劉馥(fù)(?——208年),字元穎,沛國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東漢末年名臣。

175、趙範,東漢末年桂陽太守,生卒年不詳,桂陽郡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人,劉備攻桂陽郡時投降,後因懷有異心而逃走,最終不知所蹤。

176、呂伯奢,生卒年不詳,東漢成臯(gao,音同膏)(今河南荥陽)人,曹操父親曹嵩的故友。

177、魏諷(?——219年),字子京,濟陰人,東漢末年曆史人物。

178、于扶羅,前趙劉淵之祖,于東漢中平年間帶兵來到中原協助東漢政府鎮壓起義,趕上本國叛亂,其父被殺,于是留在中原與白波軍聯合在太原、河東等地劫掠。

漢末軍閥混戰之際,于夫羅先後與袁紹、張楊、袁術等人聯合,兩次與曹操交戰,均被擊敗。

後來于夫羅去世,其弟呼廚泉繼任成為單于,其子劉豹被立為左賢王。

179、呼廚泉(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匈奴單于,南匈奴羌渠單于之子,于夫羅之弟,于夫羅死後繼任成為單于,曾數次依附,又反叛東漢。

180、王子服,也稱作王服,字子由,東漢末年越騎校尉、偏将軍,建安五年與董承、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受衣帶诏共謀曹操,後事發,為曹操所殺。

181、李應,漢末涼州北地郡人,東漢大司馬李傕之從弟,曾是司徒趙溫部下官吏,在其從兄李傕挾持天子欲殺害司徒趙溫時多次進行勸解,成功解救趙溫。

182、李暹(xian,音同先)(?——198),北地郡(治今陝西富平縣)人,漢獻帝時任副車中郎将,漢末群雄之一李傕侄子。

183、劉桢(zhen,音同真)(?——217年),字公幹,東平甯陽(今山東甯陽縣泗店鎮古城村)人,東漢末年名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尚書令劉梁孫子。

184、周昕(xin,音同心)(?——196年),字泰明,會稽(今屬浙江)人,東漢末年将領,袁紹部将,周昂、周喁(yong,二聲)之兄。

185、王脩(xiu,音同休)(生卒年不詳),字叔治,北海郡營陵人,先後侍奉孔融、袁譚、曹操,為人正直,治理地方時抑制豪強、賞罰分明,深得百姓愛戴,官至大司農郎中令。

186、劉璋,生卒年不詳,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東漢末年宗室、軍閥,益州牧劉焉幼子,劉焉死後繼任益州牧。

187、王詠,三國曆史人物,散騎侍郎,洛陽典農,太子文學,揚烈将軍,關内侯。

188、王邑(yi,音同義),字文都,北地泥陽(今甘肅甯縣米橋鄉)人,東漢末年人物,先任河東太守,封安陽亭侯,後征召入朝,建安十八年(213年)為使持節行太常往邺聘曹操三女為貴人。

189、杜瓊(?——250年),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今四川成都郫縣),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學者。

190、朵思大王,《三國演義》人物,南蠻秃龍洞的元帥,孟獲弟弟孟優朋友,據說是南蠻第一智者。

191、杜夔(kuí),字公良,河南人,擅長音律,聰明過人,管弦等各種樂器,荊州牧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後,曹操以杜夔為軍謀祭酒,參與太樂署之事,魏文帝曹丕黃初年間任太樂令、協律都尉。

192、周不疑(192年——208年),字元直,零陵重安(今湖南衡陽縣)人,劉表别駕劉先的外甥,少有異才,聰明敏達,在十七歲時就著有文論四首,後因為曹丕無法駕馭周不疑而被曹操派人暗殺。

193、周昂,會稽(今屬浙江)人,東漢末年袁紹部将,任九江太守,曾被袁紹派遣攻奪孫堅所屯陽城,并斷孫堅糧草。

194、劉廙(yì)(180年——221年),字恭嗣,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漢末魏初名士,西漢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初從荊州牧劉表,後投奔曹操為黃門侍郎。

曹丕繼位後擢(提拔)為侍中,并賜爵關内侯,為政主張先刑後禮,且通天文曆數之術,與司馬徽、丁儀等名流相齊。

黃初二年(221)卒。

195、段煨(wei,音同危)(?——209年),字忠明,武威郡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人。

東漢末年将領,東漢太尉段颎同族兄弟,與太尉賈诩、張濟、宣威侯張繡同鄉。

196、仲長統(180年——220年),字公理,山陽郡高平(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部)人,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

此人從小聰穎好學,博覽群書,長于文辭,20餘歲便遊學青、徐、并、冀州之間。

197、王威,東漢末年人,荊州刺史劉表部下老将,忠義之士,劉表亡後,劉琮投降曹操,曹操表劉琮為青州刺史,使遠離故鄉,隻有王威追随,曹操複遣于禁追殺劉琮等人,王威亦于亂軍中殉主。

198、董荼那,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南蠻王孟獲屬下大将,第二洞元帥,與金環三結、阿會喃等人一起擔任孟獲的援軍出征,但是被俘虜,又被諸葛亮釋放,孟獲懷疑其叛變,将他殺死。

199、劉勳,(生卒年不詳),字子台,東漢末年青州琅邪人,中平末年為沛國建平縣長,與曹操有舊,為袁術故吏,195年袁術派遣孫策攻破廬江後任命其為廬江太守。

200、董旻(mín)(?——192年),字叔穎,涼州隴西郡臨洮(táo)縣(今甘肅岷縣)人,董卓之弟,官至左将軍、封鄠(hù)侯。

201、劉雄(119年——?),東漢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昭烈帝劉備祖父,官至東郡範縣縣令。

202、董璜(?——192年),隴西臨洮(今甘肅臨洮)人,東漢末年權臣董卓之侄,卓兄董擢之子,官至侍中,董卓被誅後也一同被殺。

203、劉祥(?——189年),字不詳,零陵烝陽人,東漢末年大臣,蜀漢尚書令劉巴之父。

204、劉賢,《三國演義》中虛構人物,劉表轄下零陵太守劉度之子。

205、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人,東漢末年名士。

206、孟達(?——228),字子度,本字子敬,因劉備叔父名叫劉子敬而改字,扶風郡郿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

207、馬延,東漢末年武将,本為袁尚部下都督将軍,獻帝建安九年(204)與張顗投降曹操。

208、馬相,東漢末年益州黃巾首領,東漢末年人,自号黃巾,中平五年起事于綿竹(今四川綿竹東南),連破益州(今四川廣漢北)、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巴郡(今四川重慶北嘉陵江北岸)等,控制益州大部,後為益州從事賈龍所破。

209、管甯(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漢末三國時期著名隐士。

210、馬玩,河東人,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建安十六年同韓遂、馬超聯合起兵反抗曹操,同年九月戰敗不知所蹤。

211、關靖,公孫瓒的長史。

212、管亥,生卒年不詳,青州黃巾軍渠帥,曾率軍侵略北海,被孔融派遣太史慈請來劉備擊敗。

213、馬日磾(di,音同滴)(?——194年),字翁叔,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東漢中後期大臣,經學大師馬融之族孫。

214、鞏志,《三國演義》虛構人物,在武陵太守金旋手下擔任從事,後來劉備派張飛攻打武陵時勸金旋降劉但不被接受,金旋敗給張飛之後,便一箭射殺金旋與百姓一起歸順劉備,後劉備任命其為武陵太守。

215、公孫越,東漢末地方割據首領公孫瓒從弟,與孫堅攻袁紹部下周昂時被流矢射死。

216、毛玠(?——216年),字孝先,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東漢末年大臣。

217、公孫修(?——238),公孫淵之子,随父公孫淵反叛曹魏後兵敗被斬。

218、公孫康,生卒年不詳,遼東襄平(今遼甯遼陽)人,東漢末年遼東地區割據軍閥,遼東太守公孫度長子,車騎将軍公孫恭之兄。

219、公孫恭,生卒年不詳,遼東郡襄平縣(今遼甯省遼陽市)人,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軍閥,遼東太守、車騎将軍,公孫度次子,公孫康之弟。

220、公孫範,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将,公孫瓒從弟,官至勃海太守。

221、公孫度,(?——204年),字升濟,遼東襄平(今遼甯遼陽)人,東漢末年遼東太守。

222、吳蘭(?——218年),青州(今山東濰坊市)人,東漢末年益州名将,初為益州牧劉璋部将,後來歸降劉備。

漢中之戰時與馬超、張飛各領一軍,駐紮于下辯,建安二十三年為曹操将領曹洪、張郃所敗,退回漢中。

途中被陰平氐族首領強端所殺。

223、吳匡,生卒年不詳,兖州陳留(今河南開封市)人,東漢末年大臣,大将軍何進部将。

224、耿武(?——191),字文威,韓馥部将,在韓馥企圖讓冀州于袁紹時曾和闵純及李曆一同勸谏韓馥,後因在袁紹将來到冀州時謀刺袁紹被田豐杖殺。

225、吳巨(?——211),劉表部将,長沙(治今湖南長沙)人,被劉表任為蒼梧太守,因與劉表所遣交州刺史賴恭失和而舉兵攻殺,建安十五年(210),孫權遣步骘為交州刺史,吳巨外附内違,次年為步骘誘殺。

226、耿紀(?——218年),字季行,少有美名,初為丞相掾,後遷侍中,守少府。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與太醫令吉本、司直韋晃、金祎等發動叛亂,趁夜攻打在許都(今河南許昌)的丞相長史王必,焚燒大門,并射中王必肩膀。

最後被王必和颍川典農中郎将嚴匡平定,兵敗被殺。

227、吳景,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後遷居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孫堅妻子吳夫人(武烈皇後)之弟,孫策和孫權的舅舅,東漢末年将領。

228、朱儁(jun,音同俊)(?——195年),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東漢末年名将。

229、武安國,複姓武安名國,曆史小說《三國演義》虛構人物,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将,兵器為一把長柄鐵錘,虎牢關被呂布一戟斬斷手腕。

230、朱建平,生卒年不詳,漢末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省)人,精通相術。

231、倫直(?——237),公孫淵部下的将軍,公孫淵造反時與賈範苦谏卻反被公孫淵所殺,司馬懿平定公孫淵叛亂後,封其墓而榮其子孫。

232、魏攸,東漢末年人物,幽州牧劉虞的部下,反對劉虞向公孫瓒展開讨伐的計劃。

233、陸康(126年——195年),字季甯,東漢末年官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吳郡陸氏子弟,忠于東漢朝廷,有相當顯著的政績。

234、魏續,東漢末年呂布帳下名将,與呂布有親,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軍攻呂布,圍了三個月,魏續與侯成、宋憲等人縛陳宮降曹,呂布也被迫降,最終被缢殺在白門樓。

235、韋康,漢末三國時期官員、涼州刺史,(?— 212年 )字元将,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東漢大臣、書法家,太仆卿韋端的兒子。

236、韋晃(?——218年),東漢末期人物,跟着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金祎等發動叛亂反抗曹操的人。

237、呂常,曹魏橫海将軍、章陵太守,為武猛都尉厲節中郎将裨将軍,封關内侯。

238、侯成,東漢末年呂布帳下名将,曹操圍下邳三個月後與宋憲、魏續縛陳宮、高順投降曹操。

239、楊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東漢末年名臣,太尉楊賜之子、名士楊修之父。

240、楊昂,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張魯部将,曾奉張魯之命率兵助馬超争奪涼州,曹操攻打漢中時與張魯之弟張衛守衛陽平關,雙方攻防多日,終為曹操所破。

241、何儀,生卒年不詳,東漢時期人物,曾參與黃巾起義。黃巾之亂後一直占據汝南與颍川一帶,先響應袁術,後依靠孫堅,建安元年(196年)2月投降曹操。

242、嚴綱(163——191),東漢末年公孫瓒部下的冀州刺史,初平二年(191),公孫瓒以嚴綱為冀州刺史與袁紹在界橋交戰,最終導緻嚴綱被袁紹部将麴義所斬。

243、胡轸(zhěn),字文才,武威郡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東漢末年董卓部将,涼州有名望的豪傑,後屬王允、李傕部下,官拜東郡太守。

244、應劭(約153——196年),字仲遠,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頓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年著名學者,司隸校尉應奉之子。

245、胡昭(162年——250年),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漢末三國時期隐士、書法家。

246、應玚 (yáng)(?——217年),字德琏,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247、閻忠,涼州漢陽人,東漢末信都縣令、涼州名士。

248、袁耀,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軍閥袁術之子,袁術死後投奔劉勳,最後投靠了孫策,後來被孫權任命為郎中。

249、蔣奇,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河北霸主袁紹麾下名将。

250、袁隗(wei,音同偉)(?——190年5月10日),字次陽,豫州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東漢太傅,袁紹、袁術之叔,後因袁紹反董而被董卓夷族。

251、姜冏(?——214年),字仲奕,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甘谷)人,漢朝末年将領,三國時期蜀漢名将姜維之父,曾擔任天水郡功曹,建安十九年平定羌胡時兵敗陣亡。

252、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人,東漢末年官員,出身陳郡袁氏,為東漢司徒袁滂之子。

253、雍闿(kǎi)(?——125年),建甯(今雲南省曲靖市)人,三國時期地方豪族。

254、賈範(?——237年),公孫淵部下,将軍,三國演義為副将,因直谏公孫淵不應反叛而被公孫淵斬首。

255、尹禮,又叫尹盧,一名盧兒,漢末三國人物,原本是臧霸、呂布手下的部将,在呂布敗死後歸順曹操,被曹操任命為東莞郡太守。

256、焦觸,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部将,屬袁紹次子袁熙,袁紹死後反叛袁氏,自立為幽州刺史,不久後投降曹操,封為列侯。

257、蘇固(?——191年),扶風人,東漢末年官吏,曾任漢中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劉焉派張魯和張修進攻蘇固,最終蘇固被張修所殺。

258、蔣義渠,東漢末年袁紹部下将軍。

259、宋忠,生卒年不詳,字仲子,南陽郡章陵縣(今湖北棗陽市)人,東漢末年大儒。

260、越吉,《三國演義》中西羌元帥。

261、宋憲(?——200年),東漢末年呂布帳下名将。

262、袁胤(yin,音同印),生卒年不詳,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袁術部将。

曾任丹陽太守,被孫策擊潰,袁術死後與黃猗等擡術棺柩,帶領餘衆投奔皖城劉勳。

263、袁遺,字伯業,袁紹堂兄,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初為長安令,出任山陽太守并參與征讨董卓聯盟。

後來被袁紹任以為揚州刺史,但被袁術所擊敗。

264、宋建(?——214年),枹罕(今甘肅臨夏)人,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自稱河首平漢王,割據三十餘年。

265、橋蕤(qiáoruí)(?——197年),東漢末年袁術麾下名将,為袁術開拓地盤立下了一定戰功,後被曹操軍擊破身亡。

266、王肱(gong,音同工),東漢末年東郡太守,兖州刺史劉岱手下将領,因劉岱與橋瑁不和并将橋瑁擊殺後,其繼任橋瑁做東郡太守。

267、何苗(?——189年),本名朱苗,因随母改嫁何真而改姓何,字叔達,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東漢外戚大臣,靈思皇後同母異父兄、大将軍何進異父異母弟(何苗為何進之父續弦與前夫朱氏之子,故二人沒有血緣關系)。

268、徐奕(?——219年),字季才,東莞(今山東沂水縣)人,東漢末年官吏,為人忠直,效命于曹操,曆任丞相長史、雍州刺史、魏郡太守、尚書、尚書令、中尉、谏議大夫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

269、彭羕(184年——220年),字永年,廣漢(今四川廣漢北)人,東漢末年官吏。

270、裴元紹,《三國演義》人物,原黃巾軍之武将。

271、郝萌(?——196年),東漢末年呂布帳下名将。

272、荀爽(128年——190年),字慈明,颍川颍陰(今河南省許昌市)人,東漢末年大臣、經學家,名士荀淑第六子。

273、許貢,東漢末官吏,先後任吳郡都尉、太守,欲送密信體形曹操注意孫策而被孫策斬殺。

274、徐幹(170-217年),字偉長,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朱裡鎮會泉莊)人,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

275、龐德公,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隐士。

276、韓珩,生卒年不詳,字子佩,代郡(治今山西陽高縣西北)人,袁紹部将,官至幽州别駕。

277、韓馥(?——191年),字文節,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的諸侯,冀州牧。

278、薛悌,生卒年不詳,字孝威,兖州東郡(今山東聊城市)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曹魏官員,曆任兖州從事、泰山太守、尚書令、中護軍督軍,最後官至尚書,受爵關内侯。

279、薛禮(?——195),本為東漢末年彭城相,後歸劉繇。

280、劉繇(156年——197年),字正禮,東萊牟平(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人,東漢末年宗室大臣,漢末群雄之一,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

281、牛輔,武威郡姑臧人,董卓女婿,曾任中郎将,董卓被殺時牛輔屯于陝地,呂布派李肅前去征讨牛輔,被牛輔擊敗。

282、辛評(?——204年),字仲治,颍川陽翟人,曹魏衛尉辛毗之兄。

原是韓馥部下,韓馥逃亡後轉而輔佐袁紹,袁紹死後,辛評、郭圖欲立袁譚為主,與審配等不和。

後來曹操破邺,其弟辛毗在城下勸降,審配怒遣手下将辛評全家殺害。

283、穆順,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人物,上黨太守張楊部将,随張楊從諸侯讨董卓,軍至虎牢關被呂布一戟弄死。

284、郭援(?——202年),豫州沛國(治今安徽濉溪人),東漢末年袁尚麾下的将領,鐘繇之甥,袁尚封其為河東郡太守。

285、邢道榮,《三國演義》中虛構人物,為零陵太守劉度手下武将,被評價有萬夫不當之勇,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登場,被趙雲刺死。

286、楊奉(?——197年),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東漢末年将領。

287、桓典(?——201年),字公雅,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漢大臣,太傅桓焉的孫子。

288、楊定,字整修,是東漢末期的人物,董卓部将,與胡轸同為涼州大人。

289、侯選,河東人,東漢末年涼州軍閥之一,建安十六年同韓遂、馬超聯合起兵反抗曹操,失敗後入漢中依附張魯,曹操平定漢中後侯選投降,被封官賜爵。

290、羊祜(hu,音同戶)(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縣人。

西晉時期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文學家,曹魏上黨太守羊衜之子,漢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

291、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人,東漢末期名将,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将軍皇甫規之侄。

292、楊弘,東漢末年袁術部将,袁術死後楊弘人欲投奔孫策,卻被廬江太守劉勳截擊,無奈轉歸劉勳。

293、丘力居,東漢末年遼西烏丸大人,拉攏中山太守張純反叛東漢,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死時認為兒子樓班年幼,于是讓從子蹋頓總攝三王部。

294、楊松,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張魯帳下謀士,極貪錢财。

295、楊任,三國時期漢中軍閥張魯武将,曹操攻伐漢中時奉命與楊昂一同鎮守陽平關,後來楊昂出關戰曹操陣亡,他逃回漢中報告張魯,曹操攻取陽平關後,他自告奮勇出戰,不幸被曹操部将夏侯淵用拖刀計斬于馬下。

296、黃琬(141年——192年),字子琰,江夏郡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北)人,東漢中後期名臣,尚書令黃香曾孫、太尉黃瓊之孫。

297、去卑,南匈奴之右賢王,十六國時期胡夏建立者劉勃勃之五世祖。

298、嚴輿(yu,音同魚)(?——196年),東漢末吳郡烏程(今浙江吳興南)人,嚴白虎之弟。

299、閻象,袁術主簿。

300、胡車兒,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西涼軍中武将,初從張繡,為其心腹猛将,勇冠三軍,與賈诩交情甚佳。

301、閻溫(?——213年),字伯儉,天水郡西城縣(今甘肅禮縣)人,東漢末年官員,初為涼州别駕,後任代理上邽縣令。

302、胡才 (東漢末年白波軍首領),東漢末期人物,楊奉部将。

303、閻圃(pu,音同普),生卒年不詳,益州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人,張魯割據巴、漢時以其為功曹,後随張魯一同投降曹操,封平樂鄉侯。

304、閻行,生卒年不詳,字彥明,後改名為閻豔,金城人(今甘肅省蘭州市附近)。

以上人物資料均為本人從網絡收集而來,雖由本人獨立編制,但非本人原創,發上來僅供諸位參考查閱,欲得詳細資料請另行檢視。

二:三國時期,曹魏人物清單總覽(共計240人,且隻記曹魏勢力人物,東吳、季漢人物總覽下有另分)。

1、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東漢末年權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董胖子第二。

2、司馬懿,三國時期曹魏權臣,(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内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創始者之一,董胖子第三,曹老闆第二。

3、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将,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

4、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将,聶壹的後人。

*原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人,丁原死後歸呂布,呂布死後歸曹老闆。*

5、許褚(chǔ),字仲康,谯郡谯縣(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鎮)人,本為谯縣豪強(小土豪),後歸附曹老闆。

6、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7、甄夫人,别名文昭甄皇後(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傳為甄宓(fú),但無實際記載,史稱甄夫人,中山郡無極縣(今河北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8、華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魚,平原郡高唐縣(今山東省高唐縣)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重臣。

9、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區)人,東漢末年名将,太仆夏侯嬰後代。

10、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輿,東萊郡曲城縣(今山東省招遠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将領。

11、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省新野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文武雙全,深谙兵法,對内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

12、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郡鄚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名将,原屬冀州牧韓馥麾下軍司馬,後袁紹謀奪冀州後追随袁紹,官渡之戰時因糧草被燒而跟高覽歸降曹老闆。

13、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在位六年,魏武帝曹操之子,母為武宣皇後卞夫人。

14、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

15、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16、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甯陵縣己吾城村)人,因追着老虎跳崖自盡而被夏侯惇看中,結果在宛城時因為曹老闆一時鳥養而死在了張繡手中。

17、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從弟,陳穆侯曹熾之子。

18、龐德(?——219年),字令明,南安郡狟道縣(今甘肅省武山縣)人,原為馬騰麾下武将,在随馬騰四處征戰的過程中屢立戰功,馬騰被曹操征為衛尉後,龐德歸屬馬超。

馬超兵敗後,龐德随其一起投靠漢中張魯,而後馬超歸降劉備,龐德仍留在張魯麾下,曹操平定漢中後,龐德歸降于曹操麾下。

19、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出身弘農楊氏,為人恭敬、好學,有俊才,知識淵博,極聰慧。

20、毌丘儉(guàn)(?——255年),複姓毌丘,字仲恭,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将、文學家,将作大匠毌丘興的兒子。

21、郝昭,生卒年不詳,字伯道,太原人,東漢末年至曹魏時期武将,少年從軍,擔任部曲督,後屢立戰功逐漸升為雜号将軍,後受曹真推薦鎮守陳倉,防禦蜀漢。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被郝昭所阻,勸降不成,晝夜相攻二十餘日後被迫退軍,魏明帝是以封其為關内侯,不久病逝。

22、蒯(kuai,三聲)越(?——214年),字異度,襄陽中廬(今湖北襄陽西南)人,本是荊州牧劉表部下,曾經在劉表初上任時幫劉表鏟除荊州一帶宗賊(以宗族、鄉裡關系組成的武裝集團),劉表病逝後與劉琮一同投降曹操,後來官至光祿勳。

23、蒯良,字子柔,襄陽中廬人,劉表的主簿,詳情不知。

24、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東郡東阿(今山東省東阿縣)人,東漢後期至三國時期曹魏謀士、名臣、将領,本名程立,因夢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

曾于東阿率領群眾抗擊黃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征辟為壽張令,從此為其出謀獻策、征戰四方。

25、諸葛誕(?——258年),字公休,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将領,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

26、曹昂(?——197年),字子脩(xiu,音同休),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長子,但生母早亡,被正室丁氏撫養大。

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随曹操出征張繡,張繡降而複叛,曹昂為救曹操被殺。

27、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郡衛侯國(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名将。

28、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從弟,何進第二。

29、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30、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從弟,陳穆侯曹熾之子。

31、賈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人,漢末至三國時期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輕騎将軍賈龔之子。

32、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本是荊州劉表大将,劉表死後随其子劉琮降曹。

33、魯芝(190年——273年),字世英,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眉縣)人,魏晉時期名臣,官至光祿大夫,封陰平侯,泰始九年(273年)卒,時年八十四。

33、戲志才(?——約196年),志才或為字,名不詳,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經過荀彧的推薦成為丞相曹操麾下謀士,善于謀略,深得曹操器重,不幸早卒。

34、李通(168年——209年),字文達,小字萬億,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陽)人,東漢末年人物,汝南太守。

35、司馬朗(171年——217年),字伯達,河内郡溫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司馬八達之一。

36、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

37、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本是三國時期曹魏天水太守馬遵麾下小吏,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遭到馬遵猜忌而丢棄,無奈投降蜀漢,最終名噪一時,成為季漢後期的統兵大将與鄧艾死磕,讓三國迷們津津樂道的那句‘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便是出自此人之口。

38、蔣幹,生卒年不詳,字子翼,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東漢末年名士、辯論家。

39、張昌蒲(199年——257年),字昌蒲,太原茲氏人,太傅定陵成侯命婦,三國時期魏太傅鐘繇之妾,名将鐘會生母。

40、曹嵩(?——193),字巨高,沛郡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大臣,大長秋(漢朝皇後身邊的太監總管)曹騰養子,曹操父親。

41、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郡陽翟縣(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出身隴西辛氏,早年投靠冀州牧袁紹,官渡之戰後跟随青州刺史袁譚。

曹操攻下邺城後曆任議郎、相府長史、魏國侍中,支援曹丕成為世子,曹丕即位後,授侍中、廣平亭侯。

42、呂虔(qian,音同前),生卒年不詳,字子恪,任城國(今山東濟甯東南)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将領。

43、曹純(170年——210年),字子和,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名将,侍中曹熾之子,大司馬曹仁之弟。

44、唐咨,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曹魏及東吳名将,魏利城(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西)人。

45、曹沖(196年-208年),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東漢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環夫人之子。

46、鐘會(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颍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書法家,太傅鐘繇幼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弟。

47、荀攸(157年——214年),字公達,颍川颍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東漢末年謀士,曹操麾下謀主,相當于現在的參謀長,是正史上曹操麾下最強謀士,郭嘉、荀彧之流在計謀上均比不上此人,之是以名聲不顯是因為三國演義中此人戲份不多罷了。

48、曹彰(189年——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國谯縣(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将領,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陳王曹植之兄。

49、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郡钜平縣(今山東泰安甯陽縣磁窯鎮西太平村)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将。

50、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谥号“思”,是以又稱陳思王。

51、杜襲,生卒年不詳,字子緒,颍川郡定陵縣(今河南省襄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臣,東漢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濟陰太守杜根的孫子。

52、曹爽(?——249年2月9日),字昭伯,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大司馬曹真長子。

53、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颍川郡許昌縣(今河南許昌東)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東漢太丘長陳寔之孫、大鴻胪陳紀之子。

54、史渙(?——209年),字公劉,豫州沛國(今安徽淮北)人,東漢末年在曹操帳下将領。

55、韓浩,字元嗣,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人,東漢末年曹操麾下将領。

56、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

57、王異,東漢末年曹操所置羌道令、益州刺史趙昂之妻,趙英、趙月之母。

58、滿寵(?——242年),字伯甯,山陽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酷吏、将領。

59、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将,雁門郡太守郭缊之子。

60、牛金,生卒年不詳,曹仁部曲将。

61、臧霸,生卒年不詳,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華縣(今山東費縣方城鎮)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将。

62、嵇康(ji,音同計)(公元224年——263年),字叔夜,谯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63、辛憲英,(191年—269年),字憲英,祖籍隴西,颍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魏晉時期著名才女,曹魏侍中辛毗之女,衛尉羊耽之妻。

64、劉放(?——250年),字子棄,涿郡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西鄉侯劉容的後代。

65、孫資(?——251年),字彥龍,太原郡中都縣(今山西省平遙縣)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

66、郭女王,魏文帝曹丕皇後,文德郭皇後(184年4月8日-235年3月14日),名不詳,字女王,安平郡廣宗縣(今河北廣宗)人,東漢南郡太守郭永之次女。

67、鐘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臣,著名書法家。

68、曹休(?——228年11月8日),字文烈,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曹魏将領,曹操族子(其父是曹操從弟)。

69、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後甄宓。

70、吳質(177年——230年),字季重,兖州濟陰(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官至振威将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71、孔秀,小說《三國演義》人物,曹操置東嶺關守将。

72、張特,生卒年不詳,字子産,涿郡(今河北涿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将領,在吳國太傅諸葛恪攻魏時,張特負責鎮守新城。

73、蘇則(?-223年),字文師,扶風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人,曹魏大臣,少以學問品行,聞名于世,曆任酒泉、轉安定、武都太守,所在皆有威名。

74、車胄(?-200)(chē zhòu),東漢末年武将,官至徐州刺史,于公元200年1月被劉備襲殺。

75、唐彬(235年——294年),字儒宗,魯國鄒縣(今山東鄒縣)人,曹魏及西晉時期将領。

76、曹純(170年——210年),字子和,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名将,侍中曹熾之子,大司馬曹仁之弟。

77、成濟(?~260年6月21日),揚州丹陽(今安徽省宣城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将領。

78、程武,生卒年不詳,魏太祖謀士程昱之子,三國時期魏臣,繼承其父安鄉侯的爵位。

79、程曉(約220——264),三國時期曹魏學者,字季明,東郡東阿(今屬山東)人,衛尉程昱之孫。

80、成倅(cui,音同翠)(?——260年6月21日),三國時期曹魏武将,成濟之兄,兄弟二人最後盡皆被司馬昭(司馬懿長子,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之父)弄死。

81、陳矯(?——237年7月11日),字季弼,廣陵郡東陽縣(治今安徽省天長市西北,今地屬江蘇省如臯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

82、陳泰(200年——260年),字玄伯,颍川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将,司空陳群之子。

83、賈逵(174年——228年),本名賈衢(qu,音同渠),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省臨汾市),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臣,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父親。

84、張既(?——223年),字德容,馮翊高陵(今陝西西安市高陵區)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臣。

85、夏侯玄(209——254年),字泰初,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文學家,征南大将軍夏侯尚之子,大将軍曹爽的表弟。

86、鄧飏(?——249年),字玄茂,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曹魏時期大臣,台中三狗之一,東漢名将鄧禹之後。權臣曹爽的親信。

87、司馬孚(180年——272年4月3日),字叔達,河内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至西晉初年重臣,西晉宗室,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三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88、司馬馗,生卒年不詳,字季達,河内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官員,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四子,晉宣帝司馬懿的四弟。

89、司馬恂,字顯達,河内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曹魏大臣,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五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90、司馬進,字惠達,河内溫縣人,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六子,司馬懿六弟,仕曹魏為中郎,封城陽亭侯。

91、司馬通,生卒年不定,字雅達,河内溫縣人,魏安城亭侯,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七子,司馬懿七弟,其兄弟八人合稱為司馬八達。

92、司馬敏,生卒年待定,字幼達,漢末河内溫縣孝敬裡人,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第八子,晉宣帝司馬懿之弟。

93、阮籍(公元210年——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詩人、竹林七賢之一。

94、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琅玡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曹魏涼州刺史王渾的兒子。

95、陳俊,小說《三國演義》中虛構人物,魏國司馬昭部下。

96、王雄,字元伯,王戎(竹林七賢最年少者)、王衍的祖父,王乂之父,受到魏國安定太守的推薦而得到曹丕的賞識擔任幽州刺史。青龍三年(235),深感威脅的王雄派刺客韓龍将轲比能刺殺,使其政權陷入崩潰,徹底解除鮮卑威脅。

97、曹玹,魏武帝曹操之子,母秦夫人,早薨,無後。

98、曹訓(?——249年),曹真之子,曹爽之弟,魏明帝曹叡去世後,曹爽和司馬懿同受托孤輔政。

99、曹俨(?——223年),曹魏廣平王,魏文帝曹丕之子,母為宋姬,223年逝世,谥曰哀,無子,國除。

100、曹彥(?——249年),大司馬曹真之子,大将軍曹爽之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兄弟被剝奪兵權,以謀反罪謀,曹爽兄弟遭誅。

101、曹永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不見于正史記載。是曹仁部将,被龐德斬殺。

102、曹邕(yong,音同擁)(?——229年),魏文帝曹丕之子。

103、曹宇(?——278年),字彭祖,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國宗室,魏武帝曹操與環夫人之子,鄧哀王曹沖同母兄弟。

104、曹肇(?——244年),字長思,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大司馬曹休之子。

105、曹遵(?——229年),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大司馬曹真宗族。

106、岑晊(cen,zhi,音同曾治),生卒年不詳,字公孝,東漢末棘陽(今河南南陽)人。

107、常林,生卒年不詳,字伯槐,河内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

108、夏侯和,生卒年不詳,字義權,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名将夏侯淵第七子,三國時期魏臣,魏元帝時任相國左司馬、侍郎。

109、曹德(?——194年),沛國谯縣人,東漢太尉曹嵩之子,魏武帝曹操親弟。

110、曹貢(?——223年),魏文帝曹丕之子,母為張姬,公元222年封為清河王,公元223年去世,谥号悼,無子,國除。

111、曹衮(?——235年),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異母弟,母杜夫人。

112、曹奂(huan,音同換)(244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曹魏末代皇帝(260年6月27日-266年2月4日)。

113、曹徽(?——243年),字子隽(juan,音同倦),其母宋姬,建安21年(公元216年)封曆城侯,後封廬江王、壽張王、東平王。

114、曹鑒(?——224年),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市),魏文帝曹丕之子,母親是朱淑媛,黃初六年(224年)冊立東武陽王,當年薨逝,谥号懷,無子,國除。

115、曹冏,字元首,東漢曹叔興之後,曹植族兄弟,曹志族父,魏少帝曹芳族祖。

116、曹峻(?——259年),字子安,三國時期曹操之子,秦夫人所生,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死後谥曰“恭”。

117、曹楷,任城國任城縣(今山東省濟甯市任城區)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孫,任城威王曹彰之子,母為孫贲之女。

118、曹禮(?——229年),三國時期曹魏宗室,魏文帝曹丕與徐姬之子,封元城王。

119、曹霖(?——251年),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孫,魏文帝曹丕之子,高貴鄉公曹髦生父,母為仇昭儀。

120、曹茂,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地位最卑微的兒子,魏明帝曹睿時期被冊封為聊城王,齊王曹芳時期被徙封為樂陵王。

121、曹髦(音同毛)(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彥士,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11月1日——260年6月2日)。

122、曹穆(?——229年7月29日),三國魏明帝曹睿之子,早夭。

123、曹蕤(ruí)(?——233年),魏文帝曹丕之子,母為潘淑媛。

226年,魏明帝曹睿即位,封陽平縣王,232年改封北海王,233年去世,無子,234年以琅邪原王曹敏之子曹贊奉曹蕤後。

124、曹摅(音同書)(?——308年),字顔遠,谯國谯縣 (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大司馬曹休曾孫,衛将軍曹肇之孫,西晉官員、文學家,官至襄城太守、征南司馬。

125、畢軌(?——249年),字昭先,東平(治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東漢典軍校尉畢子禮之子,官拜涼州刺史。

126、清河長公主,沛國谯縣人,曹操長女(按其與曹操長子曹昂同出于劉夫人,而劉夫人又早死,故其年齡應長于曹丕等其他曹操諸子女,又按長公主亦有年最長之意,故應為曹操之長女)。母劉夫人,得到曹操喜愛。

127、夏侯尚(?——226年),字伯仁,沛國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征西将軍夏侯淵的堂侄。

128、朱铄(?——約226年前後),字彥才,三國曹魏将領。沛國谯縣(治今安徽濉溪)人,建安後期入為曹丕僚屬,與陳群、司馬懿、吳質并稱魏太子曹丕四友,為曹丕重要智囊之一。

129、司馬師(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創始者之一,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後張春華的長子,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兄,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

130、鮑勳(?——226年),字叔業,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

三國時期曹魏官員,故濟北相鮑信之子,官至宮正(禦史中丞),後被貶為治書執法。

131、蔡陽(?——201年),又作蔡揚,東漢丞相曹操部下武将,汝南太守。

建安六年(201年)奉曹操之命攻擊與劉備聯合的汝南賊龔都等人,兵敗被劉備所殺。

132、曹彪(195年——251年),字朱虎,三國時期曹魏皇族,魏武帝曹操之子,216年被封為壽春侯,221年進爵,升遷為汝陽公。

133、朱贊(?——229),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大司馬曹真的鄉人。

134、曹铄,曹操之子,沛國谯人,相殇王,與曹昂、清河公主皆為劉夫人所生,早薨,無後。

135、曹泰,三國時期魏國名将,大司馬曹仁長子,曾随魏文帝讨伐吳國,世襲其父爵位封為陳侯,官至鎮東将軍,後傳封為甯陵侯。

136、曹羲(?——249年),字昭叔,曹真之子,曹爽之弟,曹爽掌權後受封中領軍,掌禁兵,封安鄉侯,249年被司馬懿夷三族。

137、曹協,生卒年不詳,三國魏文帝曹丕之子,母為李貴人。曹協有一子,名曹尋,曹協逝世後曹尋嗣位,正始九年曹尋逝世,無子,國除。

138、曹熊(生卒年不詳),字子威,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宗室,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曹彰、曹植同母弟,母為武宣皇後卞氏。

139、王弼(226年——249年),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

140、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從弟。

141、趙昂,字偉章(一作偉璋),天水冀人,漢末時曹操部下,初為羌道令,建安中轉參軍事徒居州治冀城。

142、田豫(171年——252年),字國讓,漁陽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人。

三國時期曹魏将領,初從劉備,因母親年老回鄉,後跟随公孫瓒,公孫瓒敗亡,勸說鮮于輔加入曹操。

曹操攻略河北時正式得到曹操任用,曆任穎陰、郎陵令、弋陽太守等。

143、孫禮(?——250年),字德達,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國時期曹魏将領。

144、蒯鈞(生卒年不詳),表字不詳,三國時期曹魏重臣,荊州襄陽人,曾任魏國南陽太守,并為晉武帝司馬炎之姨丈。

145、嵇ji喜(生卒年不詳),字公穆,谯郡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人。

魏晉時期大臣,治書侍禦史嵇昭長子,“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兄長。

146、金鄉公主,本姓曹氏,名字不詳,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的女兒,母為杜夫人。

147、劉劭(生卒年不詳),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思想家和政治家。

148、賈信(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及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149、王覽(206——278年),字玄通,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人,漢晉時期大臣,書聖王羲之的曾祖。

150、丁谧(?——249年),字彥靖,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典軍校尉丁斐之子,曹爽親信之一,與何晏、鄧飏一同被稱為台中三狗。

151、王經(?——260年),字彥緯,冀州清河郡人,三國時代曹魏大臣。

152、典滿,陳留己吾(今河南甯陵西南)人,三國時期曹魏武将,典韋之子。

典韋死後,曹操任典滿為司馬,曹丕即位後拜為都尉,賜爵關内侯。

153、鄧忠(?——264年),三國時期曹魏名将鄧艾之子,景元五年(264年),鐘會謀反事敗,士兵嘩變,鐘會被殺,鄧艾部将想追還鄧艾父子,但衛瓘卻派田續追鄧艾,于綿竹西相遇,将鄧艾和鄧忠等人殺死,直至泰始九年(273年)才恢複名節。

154、王渾,字長源,三國時期到西晉人物,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曹魏涼州刺史,王雄之子,王乂(字叔元)之兄,王戎之父。

155、王觀(?——260年),字偉台,東郡廪丘(今河南範縣東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

156、王恭(?——398年),字孝伯,小字阿甯,太原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東晉大臣、外戚,司徒左長史王濛之孫,光祿大夫王蘊之子,孝武定皇後王法慧之兄。

157、劉弘(236年——306年),字和季(一作叔和),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人,西晉名将,漢末揚州刺史劉馥之孫、曹魏鎮北将軍劉靖之子。

158、鄧良,字号不詳,義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魏晉時期大臣,東漢司徒鄧禹之後,車騎将軍鄧芝之子。

159、衛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東郡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人,三國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重臣、書法家,曹魏尚書衛觊之子。

160、韋誕(179年——253年),字仲将,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京兆韋氏,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書法家、制墨家,太仆韋端的兒子。

161、王植,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登場的虛拟人物,在正史《三國志》中對其并無記載,洛陽太守韓福的親家。

162、王元姬(217年——268年4月20日),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人。

西晉時期皇後,曹魏司徒王朗的孫女、中領軍王肅的女兒,晉文帝司馬昭妻子。

163、州泰(?——261),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魏将。

好立功業,善用兵,深受司馬懿賞識,曆任新城太守、兖州刺史、豫州刺史,于讨伐東吳、平諸葛誕等戰役中多有建樹。

164、杜恕(197——252年),字務伯,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尚書仆射杜畿的兒子。

165、王濬(207年——286年),字士治,小名阿童,弘農郡湖縣(今河南省靈寶市阌鄉)人,西晉名将。

166、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

167、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名将,出身京兆杜氏,西漢禦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

曆官郡功曹、守鄭縣令,善于斷案,荀彧将他舉薦給曹操,曹操任命他為司空司直,調任護羌校尉,使持節領西平太守。

168、王象(?——222年),字羲伯,河内郡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目錄學家、藏書家。

169、劉晔(?——234年),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

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初仕廬江太守劉勳,識破孫策的僞盟之計。

170、鐘毓(?——263年),字稚叔,颍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太傅鐘繇之子、司徒鐘會之兄。

171、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東漢末年曹魏謀士、重臣、開國元勳。

172、王思,字不詳,生卒年不詳,濟陰(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人。

受曹操賞識,提拔為刺史,後被任命為大司農,老年時脾氣變得暴躁且剛愎自用,常為小事發怒,被後人歸為苛吏。

173、劉延,東漢末曹操麾下武将,在官渡之戰時駐守白馬,為袁紹部将顔良、淳于瓊等所攻。

174、王雙(?——228年)又作王生,三國時期曹魏名将。蜀漢建興六年(228年)冬,諸葛亮出散關,攻陳倉,後糧盡而退。

王雙率領騎兵追擊蜀軍,但在與蜀軍的交戰中被擊敗,王雙也被蜀軍所斬。

175、王沈(?——266年),字處道,太原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東漢護匈中郎将王柔之孫,東郡太守王機之子,司空王昶之侄,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史學家。

176、缪襲(186——245年),字熙伯,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三國時曹魏文學家。

177、郭奕,字伯益,颍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國時期魏臣,軍師祭酒郭嘉之子,官至太子文學。

178、辛敞(生卒年不詳),字泰雍,隴西人氏,是曹魏時代官員,衛尉辛毗之子,辛憲英之弟。

179、郭修,一稱郭脩(?-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國志·後主傳》及《費祎傳》中載為郭循),涼州西平人。

180、郭憲(?——220年),古名郭寰,字幼簡,西平郡西都縣(今青海西甯)人,涼州大族,三國曹魏明元郭皇後父親郭滿的叔父。

181、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學者,為孟子的十八世孫,魏文德皇後之姊子。

182、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人,和諸葛亮是好友,曾和諸葛亮、徐庶、石韬四位道友一起遊曆。

183、馬遵(三國時期魏國天水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攻魏,遵畏而避于上邽,姜維曾是他的部下。

184、毌丘甸(guàn qiū diàn),字子邦,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河東聞喜人(今山西省運城聞喜),鎮東将軍毌丘儉之長子,官至治書侍禦史。

185、管辂(210年——256年),字公明,平原郡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人,三國時期曹魏術士,古代蔔卦觀相行業祖師。

186、滿偉,三國時期魏國滿寵之子,承繼父親爵位為昌邑侯,官至衛尉,後來被兒子滿長武的冤案牽累,被貶為庶民。

187、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三國時期曹魏發明家,扶風(今陝西省興平市)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

188、盧毓(183年——257年),字子家,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東漢大儒盧植幼子。

189、朱靈(生卒年不詳),字文博,冀州清河國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

官至後将軍,封為高唐侯,谥号威侯,初為袁紹部将,後歸順曹操,随曹操征伐四方,屢建戰功。

190、吳敦,生卒年不詳,泰山(今山東泰安)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武将,泰山系将領之一,原為山賊,相助呂布,呂布敗後投降曹操。

191、盧欽(?——278年4月24日),字子若,範陽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曹魏至西晉時期大臣、将領,東漢名儒盧植之孫、曹魏司空盧毓之子。

192、文欽(?——258年),字仲若,沛國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将領,曹操部将文稷之子。

193、羅憲(218年——270年),字令則,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西晉開國将領,巴東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于蜀漢滅亡後降魏,成功抵禦孫吳的入侵,守住入魏國的要沖永安。

後仕晉官至冠軍将軍、假節,封西鄂縣侯,泰始六年(270年)去世,谥烈侯。

194、溫恢(178——223年),字曼基,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涿郡太守溫恕的兒子。

195、朱光(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曹操手下将領,官至廬江太守。

196、衛臻(生卒年不詳),字公振,陳留郡襄邑縣(今河南省睢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曹操部将衛茲的兒子。

197、諸葛緒,字佑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西晉大臣。

198、衛觊(155——229年),字伯觎,其名與字的對應當取自“觊觎”一詞。

199、胡質(?——250年),字文德,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官至荊州刺史、征東将軍。

200、應璩(190年——252年),三國時曹魏文學家。

201、胡威(?—280年),字伯武(又作伯虎 [1] ),一名貔。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曹魏至西晉時期名臣,曹魏征東将軍胡質之子。

202、尹奉,魏敦煌太守,初為曆城統兵校尉。

203、胡烈(220年——270年7月9日),字玄武,安定臨泾 (今甘肅鎮原)人,三國曹魏至西晉時期将領,車騎将軍胡遵之子,鎮軍大将軍胡奮之弟。

204、賈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三國曹魏至西晉時期大臣,曹魏豫州刺史賈逵之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勳。

205、應璩(190年——252年),三國時曹魏文學家,字休琏。

206、魚豢(生卒年不詳),長魚氏,京兆(今陝西西安)人。三國時期曹魏國郎中、著名史學家。

207、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東漢大将軍何進之孫。

208、徐質(?——254年),曾任讨蜀護軍,頗有戰功,斬蜀将張嶷。

并多次随魏雍州刺史陳泰出征,拒蜀漢将領姜維。在襄武被敵軍斬殺。

209、許儀(?——263年),谯國谯(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鎮)人。

三國時期曹魏武将,武衛将軍許褚之子,官至牙門将,繼承其父牟鄉侯爵位。

210、牽招(?——231年),字子經,安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

211、牽弘(?——271年),字号不詳,安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魏晉時期将領,雁門太守牽招第二子。

212、徐宣(?——236年),字寶堅,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廣陵海西(今江蘇灌南縣東南)人。

初避難江東,後還廣陵故裡,海西民反叛,引兵平定,被曹操任為齊郡太守,入為門下督。

213、何夔(生卒年不詳),字叔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大臣,西晉太宰何曾的父親。

214、徐商,魏将。

215、荀粲(210年——238年),字奉倩,颍川郡颍陰縣(今河南省許昌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太尉荀彧幼子。

216、裴潛(?——244年),字文行,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聞喜)人,曹魏大臣。

217、荀勖(xù)(?——公元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陰(今河南省許昌市)人。

三國至西晉時音律學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晉開國功臣。為東漢司空荀爽曾孫。

218、荀恺(生卒年不詳),字茂伯,小字虎子,颍川穎陰(河南省許昌市)人。

魏末晉初官員、外戚,太尉荀彧曾孫,骠騎将軍荀霬與南陽公主長子,晉宣帝司馬懿外孫,護軍将軍荀悝之兄。

219、龐淯(yu,生卒年不詳),字子異,酒泉表氏(今甘肅高台駱駝城)人,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曹魏官員,以忠烈而聞名當時。

220、荀粲(210年——238年),字奉倩,颍川郡颍陰縣(今河南省許昌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太尉荀彧幼子。

221、徐邈(172年——249年),字景山,燕國薊縣(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臣。

220、韓嵩,生卒年不詳,字德高,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少好學,貧不改志。

因見天下将大亂,遂與好友數人隐居郦西山中,後事劉表為别駕,轉從事中郎。

漢獻帝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曹操取荊州,征用嵩,嵩患病,在家拜授大鴻胪。

221、龐會,(214—?),三國時期曹魏名将,龐德之子,曹丕即位後,思龐德忠烈,遂賜龐會等兄弟四人爵關内侯,邑各百戶。

222、韓暨(jì)(159年——238年4月10日),字公至。南陽郡堵陽縣(今河南方城東)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西漢韓王韓信的後代。

223、韓福,小說《三國演義》的人物,曹操置洛陽太守。

224、邯鄲淳(約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禮(或作正禮),東漢時颍(yǐng)川陽翟(dí)(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三國魏書法家,官至給事中。

225、國淵,字子尼,樂安郡蓋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官吏。

226、楊俊(?——222年),字季才,河内郡修武縣(今河南省獲嘉縣)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大臣。

227、桓範(?——249年),字元則,沛郡龍亢縣(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文學家、畫家。

228、三國時人,魏大将鐘會帳下督,景元五年,鎮西将軍鐘會破蜀,陰反。

229、秦琪,小說《三國演義》裡的人物,曹操麾下将領。

230、秦朗(生卒年不詳),字元明,小字阿蘇(一作阿鳔),新興(治今山西忻州)雲中人。

三國時期曹魏将領,官至骁騎将軍、給事中,曾率兵讨伐鮮卑轲比能和步度根的叛軍。

231、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

232、桓彜(276年——328年),字茂倫,谯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西晉大臣,東漢名儒桓榮九世孫,大司馬桓溫父親。

233、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今山東新泰市)人。

西晉時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與才女辛憲英之子,景獻皇後羊徽瑜的從父弟,西晉名将羊祜堂弟。

234、桓階(?——221年),字伯緒(《孫夫人碑》作伯序),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先為郡功曹,太守孫堅舉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書郎。

235、桓嘉(?——252)男,三國時期魏國名将,荊州長沙臨湘 (今湖南長沙),官至樂安太守、安樂鄉侯、谥曰壯侯,後為丁奉所殺。

236、楊秋,安定郡臨泾縣(今甘肅省鎮原縣)人,漢末三國時期魏國将領。

237、楊沛(生卒年不詳),字孔渠,三國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人。

東漢末為新鄭長,後歸曹操,任長社令,在縣不畏強豪,曹洪的賓客不服征調,他按法誅殺,為曹操稱許。

238、胡奮(?——288年),字玄威,安定臨泾(今甘肅鎮原)人,曹魏車騎将軍、陰密侯胡遵之子,西晉将領、外戚。

239、蔡洪,西晉文學家,字叔開,吳郡(治今蘇州)人,曾仕吳。

入晉為州從事,太康中舉秀才,元康初為松滋令。

240、閻柔(生卒年不詳),燕國廣陽(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

三:三國時期,蜀漢勢力人物清單。(共計130人,且隻記季漢勢力人物,東吳人物總覽下有另分)。

1、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漢族,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2、關羽(?——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東漢末年名将。

3、張飛(?——221年),字益德,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4、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

5、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顔雄偉,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将,與關羽、張飛并稱“燕南三士”。

6、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伏波将軍馬援的後人,馬騰的兒子。

7、黃氏,本名不詳,傳說名為黃月英(最早或出自袁闊成的評書《三國演義》,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人(今湖北襄陽),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

8、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将。

9、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深受劉備器重。

10、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号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

11、夏侯霸,生卒年不詳,字仲權,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魏國和蜀漢後期的重要将領,征西将軍夏侯淵次子,其母為曹操妻室丁氏的妹妹。

在魏國官至右将軍、讨蜀護軍,封爵博昌亭侯,屯駐隴西;在蜀漢時為主要北伐将領,多次參加禦蜀和伐魏戰争。

12、關銀屏(202——?),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三國時期名将關羽之女在民間傳說中的名字,該名不見史書記載,僅在民間傳說中出現,因在關羽的四個子女中排行第三,故又被稱作“關三小姐”、“關氏三姐”或“關家三小姐”。

13、孫夫人(?——約223),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東漢末年讨虜将軍孫權之妹,曾為左将軍劉備之妻。

史書《三國志》稱之為孫夫人,民間戲劇稱之為孫尚香。

14、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遠,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

15、陳到(?——247年),豫州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平輿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将領,劉備帳下白毦兵統領,名位常亞于趙雲,以忠勇著稱。

蜀漢建興年間,任征西将軍、永安都督,封亭侯,在任期間去世。

16、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人,籍貫益州,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17、嚴顔(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武将,初為劉璋部下,擔任巴郡太守(一說是巴郡将軍)。

18、劉禅(shàn)(207年——271年),男,漢族,即蜀漢懷帝,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

三國時期蜀漢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昭烈皇後甘氏。

19、姜維(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20、孟獲(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南中地區的首領,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漢,被諸葛亮率領大軍擒拿後被赦免,遂降服,此後不再叛亂,後孟獲随諸葛亮回到成都,擔任禦史中丞。

21、祝融,據傳為火神祝融氏後裔,南蠻王孟獲之妻,武藝超群,善使飛刀,是《三國演義》中寫到的唯一真正上過戰場的女性。曾與孟獲一起抵抗蜀軍,在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之後,随孟獲投降蜀漢。

22、麋竺(又作糜竺)(?——約221年),字子仲,東海郡朐縣(今江蘇連雲港西南)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臣。

23、鄧芝(178年——251年),字伯苗,義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東漢名将鄧禹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重臣,将領。

24、鮑三娘,民間傳說人物,事迹多見于《花關索傳》,相傳她是鮑家莊鮑員外的小女兒,後來與關索成親,關羽自傳授其武藝,是以也造就了鮑三娘的文武雙全。

25、關索,古代民間傳說裡的虛構人物,出自《花關索傳》,《三國演義》中為蜀漢名将關羽的第三子(毛本)或長子(周本),荊州失陷後逃難到鮑家莊養病,傷愈後聽說東吳仇人已死,乃回歸蜀漢,并随同諸葛亮南征。

26、馬雲騄,周大荒的小說——《反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在小說裡她是馬騰之女,馬超之妹,趙雲之妻,在張國良的《評書三國》也有出現。

27、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谡之兄。

28、張星彩張氏(?——237年),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張飛的長女,蜀漢後主劉禅的第一任皇後。

章武元年(221年),作為太子劉禅的妃子入宮,建興元年(223年),立為皇後。

建興十五年(237年)逝世,其妹成為劉禅之皇後,她通常被稱為敬哀皇後,其妹則被稱為張皇後。

29、黃權(?——240年),字公衡,巴西郡阆中縣(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将領。

30、許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輿縣(今河南省平輿縣)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蜀漢時期重臣、名士、評論家。

31、孫乾(?——約215年),字公祐,北海郡(治今山東昌樂西)人。

32、諸葛果,傳說中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女兒。

33、馬忠(?——249年),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34、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掌軍中郎将董和之子。

35、趙襄,趙雲三女,也是唯一一名一出生能見到父親的孩子,趙雲非常高興,給她起名叫襄。

36、糜夫人,琅琊郡(今江蘇連雲港贛榆墩尚大沙村)人,三國時蜀漢大臣糜竺的妹妹,196年時成為劉備夫人,衣帶诏事發後與關羽一起被曹操俘虜。

37、費祎(?——253年2月),字文偉,江夏鄳縣(今河南省羅山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并稱為蜀漢四相。

38、蔣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董允、費祎合稱“蜀漢四相”。

39、甘夫人,《夔州府志》作名甘梅,沛國(今安徽淮北)人,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妾,蜀漢後主劉禅的生母。

40、秦宓(mì)(?——226年),字子敕,廣漢郡綿竹縣(今四川德陽北)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學者。

41、吳苋,吳懿之妹,蜀漢皇後,原為劉焉之子劉瑁妻,劉瑁死後守寡。

42、黃皓(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宦官,董允死後與侍中陳祗互為表裡,開始參與朝政,陳祗死後,黃皓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并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将軍姜維。

43、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之臣。

44、張嶷(nì)(?——254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國縣(今四川省南部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

45、夏侯氏,夏侯淵從女,夏侯霸從妹,出城拾柴時被張飛所得,取其為妻,後生有二女,其中一人為星彩。

46、劉谌,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孫,後主劉禅第五子,三國時期蜀漢北地王,鄧艾軍隊兵臨成都門下時,其父劉禅決定投降,劉谌勸阻無效之後自殺于昭烈廟。

47、關平(?——220),東漢末年名将關羽的長子,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時,孫權背棄盟約派遣呂蒙偷襲荊州,呂蒙成功襲取荊州後,關羽因後方失守被迫從前線戰場撤退。

48、馬岱,生卒年不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馬超的從弟。

49、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時蜀漢将領。

50、馬谡su(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将領。

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随劉備入蜀,曆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51、呂凱(?——225年),字季平,永昌郡不韋縣(今雲南保山金雞)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章武三年(223年),建甯太守雍闿反叛,投降吳國,吳國任雍闿為永昌太守,呂凱閉境抗拒雍闿。

52、[huā mán]花鬘,古典戲曲《龍鳳巾》(一名《化外奇緣》)中的人物,三國時期南蠻王孟獲與祝融夫人的女兒,關索夫人之一。

53、沙摩柯(?——222年),漢末三國時期五溪蠻首領,漢章武元年(221年)初為報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劉備親自領兵攻孫權,以金錦爵賞誘沙摩柯助戰。

54、張松(?——212年),字子喬(字永年,為演義混淆,實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55、周倉,字元福,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在《山西通志》中也有記載,但是在三國志中無記載。

56、吳懿(?——237年),一作吳壹,字子遠,兖州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外戚,蜀漢穆皇後吳氏的兄長。

57、張苞(生卒年不詳),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蜀漢名将張飛的長子,英年早逝,留有一子張遵。

58、關興(約201年及以後),字安國,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東漢末年名将關羽次子,關平之弟,弱冠時就因得到丞相諸葛亮的賞識而深受重用,官至侍中、中監軍,随後英年早逝。

59、徐庶(?——約230年代),字元直,豫州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

60、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61、劉封(?——220年),東漢末年長沙(治今湖南湘陰)人,東漢末年将領,蜀漢昭烈帝劉備養子,有武藝,性格剛猛,氣力過人。

62、簡雍(生卒年不詳),字憲和,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說成簡,便改為姓簡,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劉備帳下謀士。

63、張南(?——公元222年),字文進,廣陵海陵(今江蘇如臯)人,三國時期蜀漢将領,劉備攻伐吳國時擔任前部,後劉備被陸遜擊敗,張南兵敗戰死。

64、張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車騎将軍張飛次子。

65、張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為郡武陽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曆任梓潼、廣漢、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後随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官至左車騎将軍,領冀州刺史。

66、陳祗(?——258年9月23日),字奉宗,汝南(今河南平輿)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大司徒許靖兄長的外孫。

67、張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68、王含,籍貫不詳,生卒不詳,蜀漢後期人物,魏将鐘會進攻蜀漢中時,任蜀監軍,被魏将李輔圍困于樂城。

69、陳式,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将領,最初為劉備軍中重要的基層指揮官,後成長為進階将領。

70、陳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71、麋芳(生卒年不詳),字子方,東海郡朐縣(今江蘇省連雲港市)人,漢末三國時期蜀國将領,劉備糜夫人的兄弟。

72、宗預(?——264年),字德豔,荊州南陽郡安衆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

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将領。曾随張飛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為丞相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參軍、右中郎将。

73、白壽,曆史人物,出生在東海郡峄縣,三國時期蜀漢武将。

74、張遵(?——263年),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車騎将軍張飛之孫,侍中張苞之子,尚書仆射張紹之侄。

75、賴雄,荊州零陵人蜀漢太常卿賴恭之子,劉備命其出任蜀漢丞相西曹令史之官職。

劉備出征東吳時與父親賴恭同守西川,劉備死後輔助後主劉禅管理蜀漢。

76、來敏(165年——261年),字敬達,義陽新野人,東漢太中大夫來歙之後,司空來豔之子,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77、賴恭,賴叔颍國君第七十三代孫,零陵人,《三國志》記載:賴恭,東漢末年,在荊州刺史劉表手下,任交州剌史。為人忠勇剛直,才華傑出,豪義很強。

78、句扶(?——249年),字孝興,益州巴西郡漢昌縣(今四川省巴中市)人。

三國時期蜀漢名将,從征南方、北伐多次立下戰功,官至左将軍,《華陽國志》中有此人相關記載。

79、句安(?——264年),蜀漢後期将領,在蜀任牙門将,跟随大将軍姜維攻打魏國,李歆守麹山西城,句安守麹山東城。

遭遇郭淮和陳泰圍困,李歆突圍後回蜀,句安投降魏國封為将軍,後随鐘會滅蜀,因功封列侯,公元264年,鐘會叛亂時死于混亂中。

80、楊儀(?——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最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任為功曹,關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劉備贊賞,擢為尚書

81、伊籍(生卒年不詳),字機伯,兖州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年少時依附于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托請劉備照顧。

82、劉邕,字南和,荊州義陽郡(治今湖北省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随劉備入蜀,曆任江陽郡太守、監軍、後将軍,賜爵關内侯。蜀漢建興、延熙年間卒。

83、王伉,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永昌太守,不響應雍闿叛亂蜀國,是以遭到雍闿等的攻擊,和呂凱一起防禦,堅守城池,直至諸葛亮到來。

84、丁夫人(?——219年)曹操的原配夫人,曹操長子曹昂的養母。

因養子之死與曹操決裂,後來離異,丁夫人去世後,葬在許都城南。

85、劉林,蜀漢劉備義子劉封之子,官至牙門将,荊州長沙(今湖南湘陰)人,三國曆史人物。

86、趙統,生卒年不詳,趙雲長子,趙廣之兄,陳壽在正史《三國志》中記載趙雲去世後趙統襲爵永昌亭侯,官至蜀漢虎贲中郎督,加行領軍。

87、王含,籍貫不詳,生卒不詳,蜀漢後期人物,魏将鐘會進攻蜀漢中時任蜀監軍,被魏将李輔圍困于樂城。

88、劉理(約215年——244年),字奉孝,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後主劉禅、甘陵王劉永異母弟。

89、劉恢,(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東漢末代郡太守,劉備鞭都郵後投奔他,他保護劉備不被追查,并推薦他給劉虞。

90、趙累,蜀漢大将關羽部下都督,後來吳将呂蒙襲取荊州,趙累被吳将潘璋等在臨沮擒獲。

91、王甫(?——222年),字國山,廣漢郪(今四川三台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劉璋時為益州書佐,之後歸降劉備,先後擔任綿竹令、荊州議曹從事,并在夷陵之戰中陣亡,其子王祐,官至尚書右選郎。

92、趙廣(?——263年),三國時期蜀漢将領,趙雲次子,趙統之弟。

随姜維前往沓中,為牙門将,曹魏司馬氏派五路大軍伐蜀時,随大将軍姜維與魏兵戰于疆川口,姜維敗績還守劍閣,趙廣于沓中戰死。

93、鄧方(?——221年),字孔山,荊州南郡(今湖北省荊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随劉備入蜀,後任庲降都督,卒于任上,蜀漢第一任庲降都督,為人輕财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94、朱褒(?——225年),三國時蜀官吏,任牂牁太守,素有異志。

益州從事常房巡視牂牁,被他攻殺并誣以謀反,建興元年(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叛,他擁郡響應。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至南中,平定反叛。

95、劉瓒,三國時蜀後主劉禅第四子,後主延熙十九年(256年)立為新平王。

魏鹹熙元年(264年),蜀亡,随後主東遷洛陽,大約死于西晉永嘉年間(307年-313年)的永嘉之亂中。

96、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年少時随父周舒學習占驗天算之術。

後來劉璋聘請周群為師友從事,其預言大多得以應驗。劉備割據益州,任命周群為儒林校尉,曾勸說劉備攻漢中必定不利,事後得到應驗,被舉薦為茂才。

97、劉永,字公壽,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後主劉禅之弟。

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封魯王,建興八年(230年)改封甘陵王。

鹹熙元年(264年),蜀漢滅亡,劉永被遷往洛陽,被任命為奉車都尉,封鄉侯。

98、柳隐(公元190——269年),字休然,蜀郡成都人,三國時蜀漢武将,年輕時與同鄉杜祯、柳伸并知名。

多次跟随大将軍姜維北伐,既能參贊軍事,又能沖陣殺敵,勇略冠軍。

後鐘會伐蜀,柳隐駐守黃金,鐘會包圍柳隐卻不能攻下,後鄧艾襲取成都,劉禅投降,乃敕命柳隐投降。

99、劉瑤,男,漢族,三國時期蜀漢劉禅二子,封為安定王,蜀亡後投降。

100、劉琰(?——234年),字威碩,豫州魯國(治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劉琰于劉備在豫州時即開始随同周旋,并于劉備取得益州後受任固陵郡太守。

101、劉恂(?——約311年),幽州涿郡(今河北保定市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禅第六子、晉朝安樂公。

102、董厥,字龔襲,義陽郡平氏縣(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鎮北将軍魏延同鄉。

103、董和(生卒年不詳),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官員。

104、關統,三國時期蜀漢将領,《三國志》記載中字号和生卒年均未提及,是關羽之孫,關興之嫡子,關彜之兄(或弟),娶公主,是蜀漢後主劉禅之女婿,其人物演義中未登場。

105、馬齊,字承伯,巴西阆中人,初為張飛的功曹,張飛将其舉薦給劉備,為尚書郎。

建興中從事丞相掾,遷廣漢太守,後又以郡守身份入參丞相軍事,諸葛亮死後為尚書。

106、馬承,蜀漢骠騎将軍馬超之子,仕蜀漢,馬超死後繼承其斄鄉侯爵位。

在馬伯庸《三國配角演義》中,馬承臉盤狹長、眼窩深陷,鼻頭高聳肩挑,頗有羌人風範。

107、盧遜,《三國演義》中人物,不見于正史,于第116回出場,蜀國末期南鄭關守将,計敗魏國先鋒許儀,後被荀恺射殺。

108、吳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詳,兖州陳留郡(治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109、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的人物,諸葛瞻長子,諸葛亮之孫。

諸葛尚博覽兵書且精通武藝,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出任先鋒抗拒魏國大将鄧艾,與其父諸葛瞻同戰死于綿竹,時年十九歲。

110、諸葛喬(204年——228年),三國曆史人物,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軍。

112、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師縣(今河南省偃師市)人,三國蜀漢至西晉時期學者、官員。

113、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縣(今四川西充縣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學者、儒學家、史學家。

114、殷觀,生卒年不詳,字孔休,籍貫不詳,一說為宜城人,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建安十三年(208年)任荊州牧劉備主簿。

115、霍弋(生卒年不詳),字紹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國時期蜀漢至西晉初時将領,劉備時為太子舍人。

116、霍峻(178年——217年),字仲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年劉備麾下名将。

其兄霍笃曾在故鄉聚部衆數百人,後霍笃逝世,劉表以霍峻繼承其部曲。

117、胡濟,字偉度,生卒年不詳,荊州義陽郡(治今湖北省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将領。

118、蔣斌(?——264年3月3日),零陵湘鄉(今湖南湘鄉)人,蔣琬長子,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119、尹黙(生卒年不詳),字思潛,益州梓潼郡涪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

120、蔣顯(?——264年3月3日),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市)人,是蜀漢丞相蔣琬的次子,官拜太子仆。

121、郝普,字子太,義陽(治所在今湖北棗陽東南)人,劉備入川後,郝普為零陵太守。

123、龐羲,三國時蜀漢官吏。

124、龐林,表字不詳,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漢劉備重要謀士龐統的弟弟,起初為蜀漢官員,後來随黃權投降曹魏,成為魏國官員。

125、龐宏,字巨師,龐統之子,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漢的涪陵太守。

126、許慈,字仁笃,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從師劉熙,精通鄭玄經學,鑽研《周易》、《尚書》、《論語》等,建安年間與許靖等一道來到蜀地。

127、郭攸之,生卒年月不詳,南陽人(今河南南陽),三國時期蜀國重臣,為人和順,以器識才學知名于時。

128、黃崇(?——263年)三國時巴西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蜀漢官員,黃權之子,字不詳。

129、楊洪(?——228年),字季休,犍為武陽(治今四川省彭山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130、楊戲(?——261年),字文然,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彭山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四:三國時期,東吳勢力人物清單。(共計169人,且隻記東吳勢力人物)。

1、孫堅(155年——約191年),字文台,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東漢末年将領、軍閥,東吳政權的創始者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2、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

東漢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曾為救孔融而單騎突圍向劉備求援。

原為劉繇yáo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将,助其掃蕩江東。

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

3、小喬(生卒年不詳),本姓橋(小喬為後世誤傳),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東漢末年國色美女,橋公次女,名将周瑜的夫人。

4、孫夫人(?——約223),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東漢末年讨虜将軍孫權之妹,曾為左将軍劉備之妻,史書《三國志》稱之為孫夫人,民間戲劇稱之為孫尚香。

5、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6、大喬(生卒年不詳),廬江郡皖縣(今安徽省潛山市)人,東漢末年江東孫策的夫人,本姓“橋”,小說《三國演義》誤作“喬”,因為同時還有一個妹妹嫁給周瑜,為了進行區分,姐姐習慣稱作“大喬(橋)”。

7、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人,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東吳名将,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8、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将,曆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

9、呂蒙(約179年——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省阜南縣王化鎮呂家崗)人,東漢末年名将。

10、甘甯(?——215年?存疑),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将軍。

11、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

12、呂範(?——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細陽縣(今安徽省太和縣)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13、蔣欽(?——220年),字公奕,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漢末東吳名将,早年随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

14、董襲(?——213年或216年),字元代,會稽馀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漢末年名将。

15、陳武(177年——215年),字子烈,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宿松縣)人,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猛将,負責統率精銳的廬江上甲。

16、薛綜(176——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儒、名臣。

17、徐氏,孫權之弟孫翊的妻子,著名烈女。

18、岑昏(?——280年),三國時期吳國重臣,相傳是吳末帝孫皓的佞臣。

官至九卿之衛尉,為人好興土木禍國殃民,最終在東吳臣民的哀怨聲中被孫皓處死。

19、孫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

三國時期孫吳政治人物,吳大帝孫權長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20、全琮,年幼時随父親全柔投靠孫策,以慷慨好施聞名。

21、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楊郡故鄣縣(今浙江安吉)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将領。

22、孫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吳大帝孫權之子,東吳第三位皇帝(258年11月30日–264年9月3日)。

23、顧雍(168年——243年),字元歎,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24、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将,骠騎将軍朱據從兄、鎮南将軍朱異之父,朱桓官至前将軍、青州牧,假節,封為嘉興侯。

25、孫魯班(生卒年不詳),字大虎,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三國時期吳國公主,吳大帝孫權長女,母步皇後,朱公主胞姐,會稽王孫亮異母姐。

26、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義封,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

27、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學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兒子。

28、馬忠,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吳國将領,任潘璋部下司馬,建安二十四年(219)吳将呂蒙攻關羽,忠于臨沮俘獲關羽及其子關平等,遂定荊州。

29、潘璋(?——234年),字文珪,東郡發幹(今山東冠縣東)人,三國時期吳國将領。

30、韓當(?——226年),字義公,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吳名将。

31、程普(?——215年),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今河北豐潤東今唐山市豐潤區銀城鋪鎮)人,東漢末年江東名将,曆仕孫堅、孫策、孫權。

32、步練師(?——238年),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人,吳大帝孫權的寵妃,丞相步骘的族人。

33、徐盛(生卒年不詳),琅邪莒縣(今山東省莒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将。

34、吳國太,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不見于正史記載。

35、淩統(189年——217年或237年),字公績,吳郡馀杭(今浙江杭州市餘杭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将,淩操之子。

36、潘淑(?——252年),會稽句章(今浙江省甯波市)人,是吳大帝孫權的皇後,吳少帝孫亮的母親,和孫權是中國曆代帝後中年齡差距較大的一對。

37、嚴畯(164年——242年),字曼才,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三國時期孫吳官員、學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誠。

38、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漢壽縣(今湖南漢壽)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蜀漢大司馬蔣琬的表弟。

39、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兄,太傅諸葛恪之父。

40、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将、權臣,大将軍諸葛瑾長子。

41、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将。

42、周妃(210年或之前——?),一說本名周徹,出身廬江周氏,周瑜獨女,相傳其生母為東吳美女小喬,因嫁孫登為太子妃,故稱周妃。

43、孫亮(243年——260年),字子明,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第二位皇帝(252年5月23日–258年11月9日在位),吳大帝孫權的兒子,母為潘皇後。

44、陸績(188年——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東漢末年大臣,廬江太守陸康之子。

學者六歲時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謂欲以遺母,好直言,出為郁林太守。

45、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三國時期孫吳武将。

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随孫策左右,從征劉繇、嚴白虎、王朗等人,數有戰功。

46、張纮(153年——212年),字子綱,徐州廣陵(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人)人,東漢末年吳國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

47、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48、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破虜将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49、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50、周鲂,生卒年不詳,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今江蘇宜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将領。

51、孫邵(163年——225年),字長緒,青州北海國人(今山東濰坊市昌樂縣西)。

原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稱贊為可任朝廷要職的人才,後随劉繇到達江東,繼而輔佐孫權,孫權稱吳王後,孫邵成為吳國首任丞相,數年後病逝。

52、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号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将,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

進圍雒縣時,龐統率衆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内侯,谥曰靖侯,葬于落鳳坡。

*沒記錯,這貨在投靠劉備時還在孫權手下客串過一段時間*

53、蘇飛(生卒年不詳),漢末三國東吳将領,原為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的部将,任江夏都督。

54、阚澤(kàn)(170——243年),字德潤,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大臣。

55、賀齊(?——227年),字公苗,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将。

56、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57、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吳大帝孫權之孫,吳文帝孫和之子,東吳末代皇帝(264年——280年5月1日)。

58、孫魯育(?——255年),字小虎,吳大帝和步皇後的幼女,吳景帝的姐姐兼嶽母。

59、丁奉(?——271年),字承淵,廬江安豐(今河南固始)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将、權臣。

60、祖茂(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武将,孫堅的心腹将領,孫堅常著赤罽帻,乃脫帻令親近将祖茂著之。

61、孫瑾,中國三國時代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長子,寶鼎四年(269年)春正月,孫皓立孫瑾為皇太子。

62、孫靜(157年——215年),字幼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孫堅之弟,孫策、孫權之叔。

孫堅初起義軍時,孫靜集合鄉裡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為孫堅的基礎隊伍。

63、陳敖,三國名将陳武之孫,陳表之子,陳敖在東吳官至别部司馬。

64、孫慮(213年——232年),字子智,吳大帝孫權次子,生母不詳,三國東吳宗室。

65、孫謙(?——266年),揚州吳郡富春(浙江杭州市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封永安侯。

66、孫韶(188年——241年),字公禮,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将領。

孫韶的伯父孫河,本姓俞,孫策很喜愛他,便賜姓孫,将他列名孫氏家族之中。

67、孫紹(生卒年不詳),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三國時期東吳宗室,長沙桓王孫策之子,吳大帝孫權之侄,封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死後由其子孫奉繼嗣。

68、孫松(?——231),字子喬,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

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吳大帝孫權三弟孫翊之子,為射聲校尉、都鄉侯。

69、張尚(生卒年不詳),是廣陵郡(今江蘇省揚州市)人,為張纮之孫、吳國南郡太守張玄之子,在孫皓時擔任侍郎,《江表傳》稱他有俊才。

70、(?——280)三國時期孫吳宗室,征虜将軍孫贲之孫、威遠将軍孫鄰之子,曾為樂鄉督,晉軍滅吳時,孫歆為周旨所殺。

71、孫秀(?——301年或302年),字彥才,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三國西晉時孫吳宗室、将領,烏程侯孫匡之孫、長水校尉孫泰之子、吳大帝孫權侄孫。

72、孫翊(184年——204年),又名孫俨,字叔弼,是孫堅的第三子,孫策、孫權的弟弟。

曾被大臣推薦為繼承者,孫權繼位後,孫翊任丹楊太守,後被身邊的人邊鴻刺殺。

73、孫異,孫韶之子,孫楷、孫越之弟,官至領軍将軍。

74、孫瑜(177年——215年),字仲異,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弟孫靜的次子,孫權的堂兄,官至奮威将軍、丹楊太守。

75、張悌(236年——280年),字巨先,荊州襄陽郡(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孫吳時大臣。

76、孫鐘,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孫武的後人,孫吳武烈皇帝孫堅的父親。

77、張溫(193年——230年),字惠恕,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吏。

少修節操,容貌奇偉,孫權召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吳郡張氏。

78、淳于丹,吳将,蜀主劉備侵吳,丹為都督陸遜階下末将。

79、滕胤(?——256年),字承嗣,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人。

80、滕修(?——288年),字顯先,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吳國及西晉初年将領。

81、張休(205——245年),字叔嗣,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吳國重臣張昭之子。

82、太史享,字元複,三國時期東吳将領,太史慈子,東萊黃(今山東龍口)人,曆官尚書、吳郡太守,直至越騎校尉。

83、陶璜,生卒年不詳,字世英,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南京)人,交州刺史陶基之子,三國時期東吳及西晉初年将領,官員。

84、譚雄,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虛構人物,不見于正史記載。東吳将領,在夷陵之戰時随孫桓迎戰蜀軍,曾暗放冷箭射倒張苞的坐騎;後為關興所擒,被張苞斬殺祭馬。

85、張俨(?——266年),字子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出身吳郡張氏,三國時吳國學者,弱冠時即知名,曆任顯職。以博學多識,拜大鴻胪。

86、朱異(?——257年),字季文,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時期吳國将領,前将軍、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騎将軍朱據之侄,出身吳郡朱氏。

87、劉基(184年——232年),字敬輿,東萊郡牟平縣(今山東牟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齊悼惠王劉肥之後,揚州牧劉繇長子。

88、陳表(204年——237年),字文奧,廬江松滋(今安徽宿松)人,三國時期吳國将領,偏将軍陳武庶子,校尉、解煩督陳脩異母弟。

89、程秉(生卒年不詳),字德樞,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儒學家。

90、陳脩(?——229年),字号不詳,廬江松滋(今安徽省松滋市)人,三國時期東吳将領,偏将軍陳武之子。

91、陳延(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東吳名将陳武之孫,陳脩之子,其叔父陳表之子陳敖死後,代其任為司馬。

92、陳永,三國時期東吳名将陳武之孫,陳脩之子,出生于廬江松滋(今安徽安慶市潛山縣西南)。

93、祖茂(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武将。孫堅的心腹将領。孫堅常著赤罽帻,乃脫帻令親近将祖茂著之。

94、步闡(?——272年),字仲思,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陰市)人,東吳時期大臣,丞相步骘次子。

95、孫和(224——253年),字子孝,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大臣,大帝孫權第三子,末帝孫皓生父,母為大懿皇後王氏。

96、呂岱(161年——256年10月21日),字定公,廣陵海陵(今江蘇省如臯市)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将領。

97、顧邵,字孝則,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大臣,丞相顧雍長子。

98、張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三國時孫吳大臣,輔吳将軍張昭長子,其妻為諸葛瑾之女。

99、步協,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陰市西北)人,東吳丞相步骘之子。

100、朱異(?——257年),字季文,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101、趙達,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三國時期東吳方士,與劉惇、吳範、嚴武、曹不興、皇象、宋壽和鄭妪合稱東吳“八絕”,其妹妹為孫權之妾。

102、孫鄰(202年——249年),字公達,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兄孫羌之孫,豫章太守、都亭侯孫贲長子,孫策和孫權的堂侄,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将領。

103、孫朗,三國時期吳國人物,據《三國志·吳書·孫堅傳》的引注《志林》記載,孫朗為孫堅庶子,生母不明,别名孫仁。

104、孫匡(生卒年不詳),字季佐,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孫堅的第四子,吳大帝孫權的同母弟。

105、孫楷(?——304),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鎮北将軍孫韶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将領。

106、孫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遠,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

三國時期吳國宗室、權臣,昭義中郎将孫靜曾孫,定武中郎将孫暠的孫子,散騎侍郎孫恭的兒子。

107、孫據(?——258年),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權臣孫綝之弟。

108、孫奂(195年——234年),字季明,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孫堅弟弟孫靜第四子,孫策和孫權的堂弟。

109、孫桓(198年——223年),字叔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建武将軍,孫河第三子。

110、孫河,字伯海,孫堅族子,曾改姓俞,後改回孫,孫策愛之,賜姓為孫,列之屬籍。

111、孫暠,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宗室,東漢末年東吳将領,孫堅之弟孫靜長子,孫策死後,奪權未遂。

112、暨豔(?——224年),字子休,三國時期吳郡人,生年不詳,自殺于吳黃武三年。

暨豔是由張溫引薦的選曹郎,尚書,其有耿直剛正個性,希望改革郎署,彈劾多位官僚,重選三署,引起怨憤聲積,被誣陷為專用私情愛憎,辦事不根據公理,被孫權逼迫自殺。

113、孫輔,字國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年将領,孫堅長兄孫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孫贲之弟,孫策和孫權的堂兄。

114、孫奮(生年不詳——270年),字子揚(唐代《建康實錄》誤記為子陽),吳大帝孫權第五子,母仲姬,其妻袁氏為袁術孫女(袁耀之女)。

三國時期吳國宗室、皇子,初封齊王,因擅殺封國屬官而被廢為庶人,後改封章安侯。

115、孫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 ),字子通,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

三國時期吳國宗室、權臣,昭義中郎将孫靜曾孫、定武中郎将孫暠之孫、安民都尉孫綽的兒子。

116、孫贲(?——219年),字伯陽,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同母兄長孫羌之子,孫策和孫權的堂兄,東漢末年将領。

117、孫霸(?——250年),字子威,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大帝孫權第四子。

118、虞汜(218——?),字世洪,祖籍會稽馀姚(今浙江餘姚),生于南海郡(治今廣東廣州)。

三國時期吳國官員,虞翻的第四個兒子,官至交州刺史、冠軍将軍,封爵馀姚侯。

119、丁固(198年——273年),本名丁密,字子賤,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始平長丁覽的兒子。

120、丁封,三國時期吳國名将,于蜀漢滅亡前,為了牽制魏國,丁封與孫異統兵進駐漢水流域,官拜後将軍,賜宣州侯。

121、王蕃(228年——266年),字永元,廬江人(今屬安徽),三國時期吳國天文學家、數學家。

122、萬彧(235——272年),字文彬,東吳末期重臣,官至右丞相。

123、樓玄,字承先,生卒年不詳,沛郡蕲縣(今安徽宿州東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

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任監農禦史,孫皓即位後,曆任散騎中常侍、會稽太守、大司農。

後來提拔為宮下鎮禁中候,負責殿中事物,因多次違背孫皓心意,遭人誣陷流放廣州,後又流放交阯,被孫皓逼迫自殺。

124、朱才,字君業,丹楊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東吳将領,朱治的嫡親長子。

其父死後襲爵為毗陵侯,官至偏将軍,因病死亡,有一子朱琬。

125、周胤(?——239年),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出身廬江周氏,三國時期吳國名将周瑜次子。

初任興業都尉,娶宗室之女為妻,領親兵一千,駐守公安,黃龍元年(229年),封都鄉侯,後因罪被免官為民,遷徙廬陵郡。

126、劉纂,表字與籍貫不詳,先後娶吳大帝兩個女兒為妻,是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官至車騎将軍,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127、周循,生卒年不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縣)人,周循出身廬江周氏,東吳名将周瑜長子,周循有當年父親周瑜的遺風,被孫權厚愛,并迎娶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官至騎都尉,早卒。

128、周善,《三國演義》中人物,不見于正史記載,為吳侯孫權的家将,奉命前往荊州接孫夫人回吳,在半路被張飛、趙雲所截,被張飛殺死。

129、留贊,(183年~255年),字正明,會稽長山人(今浙江省金華市)人,曾任左護軍,有兩子:留略、留平。

130、周處(236——297年),字子隐,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西晉大臣、将領,東吳鄱陽太守周鲂之子。

131、鐘離牧,生卒年不詳,字子幹,會稽郡山陰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将領,東漢尚書仆射鐘離意七世孫。

早年因寬容而名聲鵲起,而後入行伍,安定山越,破五溪夷族,深得部下愛戴。後封都鄉侯,兼任武陵太守。死時家無餘财,為後世所稱贊。

132、謝淵(196——257):三國時吳官吏,字休德,會稽(治今浙江紹興)人。

133、謝旌(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吳國名将,會稽(今屬浙江)人,曾随陸遜大敗蜀軍。

134、谷利,三國吳人,原為孫權的奴隸,後為孫權左右給事、親近監,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孫權寵信。

逍遙津之戰因救主有功,被拜為都亭侯,或與谷朗為同族。據說谷利姓源自其人。

135、顧承,字子直,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東吳名臣。

136、武烈皇後吳氏(?——202年或207年),本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後遷吳郡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

吳輝之女,孫堅之妻,孫策、孫權生母,孫權統業早期的主要決策者之一。

137、陸胤,字敬宗,吳郡吳縣(江蘇蘇州)人,左丞相、嘉興侯陸凱之弟,三國時期吳國官員、将領。

初任禦史、尚書選曹郎,太子孫和聽到他的名聲,以特殊之節待他。

138、呂壹(?——236年),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受孫權用為心腹,任中書典校郎,監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書事。

壹為人險狠,曾經誣陷宰相顧雍、左将軍朱據等人,後因誣告事發,被斬首。

139、吳範(?——226年),字文則,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

三國時期孫吳官員,擅長術數,與劉惇、趙達、嚴武、曹不興、皇象、宋壽和鄭妪合稱“吳中八絕”。

140、吾粲(?——245年),字孔休,吳郡烏程(今浙江吳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

初為縣中小吏,後得縣長孫河賞識,擔任曲阿縣丞,又升任長史,治理有聲名政績,與同郡人陸遜、蔔靜等齊名。

孫權任車騎将軍,征召吾粲為主簿,外任山陰縣令,入朝為參軍校尉。

141、陸喜,三國時期東吳、晉間散文家,字恭仲,一作文仲,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

142、魯淑(217年——274年),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

三國時期孫吳大臣魯肅的遺腹子,官至昭武将軍、夏口督。鳳皇三年(274年)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143、朱據(194年——250年),字子範,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要官員及将領,前将軍、青州牧朱桓從弟、大都督朱異的堂叔。

144、施績(?——270年),字公緒,丹楊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

三國時期孫吳名将,原名朱績,左大司馬、當陽侯朱然之子,吳少帝孫亮登基後恢複本姓“施”。

145、景皇後朱氏(234年——265年),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吳景帝孫休的皇後,野史記載其名為朱佩蘭。

骠騎将軍朱據與朱公主的獨生女,吳末帝孫皓的表姐和叔母,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吳郡朱氏。

146、駱統(193年——228年),字公緒,會稽郡烏傷縣(今浙江義烏)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吳國将領、學者,陳國相駱俊之子。

147、陸瑁(?——239),字子璋,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丞相陸遜之弟

148、韋曜(204年——273年),本名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縣(今江蘇省丹陽市)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史學家。

149、諸葛融(?——253年),琅邪陽都(今屬山東省沂南縣)人,字叔長。

150、陸凱(198——269年),字敬風,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丞相陸遜的侄子,大司馬陸抗的族兄。

151、呂據(?——256年),字世議,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人,三國時期吳國将領,大司馬呂範次子。

152、陸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吳郡吳縣(今蘇州)人,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次子。陸機、陸雲之仲兄。

153、諸葛靓(jìng),字仲思,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曹魏司空諸葛誕的少子。

154、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并稱“洛陽三俊”。

155、諸葛均,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漢族,諸葛珪之子,三國時吳大将軍諸葛瑾、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同母弟。

156、何植,字元幹,丹楊郡句容縣(今江蘇句容)人,東吳司徒,其父何遂,是東吳軍中的騎兵,其姊何姬為孫和之妾、孫皓之母。

157、胡綜(183年——243年),字偉則,豫州汝南郡固始(今安徽省臨泉縣)人,三國時期東吳官員。

158、宋謙,三國時吳将領。

159、賀邵(226年——275年),字興伯,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官員、政治家、書法家,吳國将領賀齊之孫,賀景之子。

160、濮陽興(?——264年),字子元,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三國時期東吳大臣,吳景帝孫休末年至末帝孫皓初年任丞相。

161、何姬,今江蘇句容人,東吳末主孫皓生母,吳大帝孫權之子孫和之妾。

在孫和死後獨力撫育孫皓、孫德、孫謙、孫俊,264年孫皓登基後尊為昭獻太後。

162、徐琨(kūn)(?——200年),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人,孫堅甥。

163、薛瑩(208年——282年),字道言,沛郡竹邑縣(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人。

三國時期吳國官員、文學家,太子少傅薛綜之子,交州牧薛珝弟弟。

164、潘夫人,吳大帝孫權的皇後,吳少帝孫亮的母親,諱謹淑 ,會稽句章人,吳大帝孫權皇後,吳帝孫亮的生母。

165、聶友(?——253年),字文悌,豫章郡(今江西樟樹市)人,漢族,三國東吳名将。

166、顧譚(205年——246年),字子默,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東吳太常,顧邵之子,丞相顧雍之孫。

167、顧劭,三國時期的孫吳官吏。

168、全尚(?——258),字子真,揚州吳郡錢唐(今浙江省杭州市江幹區)人,三國時期東吳國丈,妻為孫綝堂姊。

169、胡沖,安徽臨泉人,晉朝尚書郎、吳郡太守。父綜,吳偏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