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面,對于80後來說,總會有一些故事。
在我們小時候,友善面是稀罕物,别看當時一包友善面幾毛錢,想天天吃上一包,那得是啥家庭?
記得我們當時最早吃過的友善面是
肉蓉面,紙包的,就一袋幹粉調料包,卻能煮出醇厚鹹鮮的湯底。
這款友善面在我們老家吉林延邊依舊深受當地人喜愛,尤其是我們這些80後,吃完烤串一定來上一碗肉蓉面,我們習慣地稱之為“汪清面”。
父親那時候很年輕,飯量大,常說我一頓怎麼也能吃個七八包肉蓉面。
母親很愛開玩笑,一下子就煮了十包,滿滿一大鍋,父親吃了不到一半便舉手投降,從此再也沒吃過一口友善面了。

美味肉蓉面
為了吃一包肉蓉面,我們那時候就玩起了“衆籌”!
我們80後小時候沒有多少零花錢,小夥伴們嘴饞肉蓉面,就湊錢買了一包,跑到同學家裡,燒了一壺開水,就忙不疊地泡上了。
醇香的味道,讓我們一幫熊孩子口水直流,掐着時間焦急地等待。面泡好了,一人一筷子,誰敢多吃一口必遭到群毆,湯水也是要分的,一人一口湯,真鮮亮啊。
不一會兒,泡面的大碗像被舔過一樣幹淨,衆人咽着唾沫看着彼此。
“誰兜裡還有錢嗎?”
沉默中藏着意猶未盡的不甘……
三鮮伊面
肉蓉面的熱潮未過,三鮮伊面就來了!
三鮮伊面的出現,迅速地俘獲了我們這些熊孩子的芳心,那時候能吃上一包三鮮伊面,足夠在課間10分鐘吹一會兒牛皮的。
三鮮伊面的面餅更加酥脆一些,幹吃友善面成為了我們的時尚。
面餅捏碎,撒上調料包,再搖一搖讓每一塊面餅沾滿調料粉,吃一口酥香鹹鮮,吃完了手指頭都要嗦嘞一下,就是那個味兒!
北京麻辣友善面
說到幹吃友善面,就必須要說到:北京麻辣友善面。
北京麻辣友善面,我曾經固執地認為這就是北京特産,并且我至今固執地認為這款友善面隻适合幹吃。
北京麻辣友善面是典型的油炸面餅,酥脆香中帶着一絲生面味兒。
就是這點生面味兒,最是迷人,愛者甘之如饴,吃不慣的人終生無愛……
康師傅友善面,老包裝
康師傅友善面,曾是我們小時候“友善面世界的天花闆”。
還能記得康師傅友善面的老包裝的人,至少都是80後了……
那時候的康師傅是真心血貴,要是能吃上康師傅碗面更是奢侈,同價格在我們當地可以吃上一碗牛肉湯,牛肉滿滿一碗,骨湯無限續。
記得當時鄰居家大爺愛喝酒,喝完酒就讓大娘泡上一個康師傅碗面,大爺嘴刁,面泡得不合口味便直接倒掉,每次看到我都痛心疾首……
“你不吃,給我啊!”
福滿多友善面
上中學時,福滿多友善面成為了口糧!
那時候網吧才剛剛出現,紅色警戒,三角洲,反恐精英,消耗了我們大量的網費。
上網花的錢,都是從嘴裡省出來的。那時候的友善面不再是兒時的稀罕物了,反而成了省錢的口糧。午餐和晚自習之前的晚飯,頓頓吃友善面,條件好了加根兒火腿腸,省下的錢全貢獻給了網吧。
福滿多友善面,便是那時候我的口糧,尤其是那款香辣牛肉口味,至今聞到就腦仁疼,實在是吃頂了。
今麥郎,彈面
上大學了,我從東北跑到了呼和浩特讀書。
大學食堂的夥食,大家是知道的,價格實惠,友善快捷的友善面成了胃口的調劑。
當時,宿舍8個人總是在一起泡面,吃的就是當時很流行的今麥郎彈面。
泡面之前,老大總是安排,誰去打水,誰去買友善面、雞蛋、火腿腸,那時候我們飯量很大,一個人3包面,8個人圍坐在一起秃噜面條,隔壁宿舍常說我們宿舍跟養豬場開飯似的……
老壇酸菜友善面
工作後,我成為了北漂。
北漂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工作經常加班,通勤時間又長,回到家裡已然是深夜。
身心俱疲早已無心做飯,一碗老壇酸菜友善面,晚飯加宵夜,度過了無數個難眠的夜晚。
在東北,友善面可以作為“冰雕”
2019年,離開北京回到東北生活。
家裡飯菜吃多了,是不是還挺懷念友善面的滋味,隔三差五地煮上一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煮友善面,你吃不吃啊?”煮友善面前,我常問妻子。
“我才不吃呢!”
不一會兒,廚房裡飄出友善面的味道,妻子聞着味兒就溜達着過來了。
“我嘗一口啊!”妻子拿着一副筷子說:“挺香的。”
“去一邊去!”
#友善面##北京友善面##80後的記憶##友善面獨門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