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幾乎是每個人喜歡的一種休閑方式,而我卻非常喜歡紀錄片,紀錄片這種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 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非常對我的口味,也許是我喜歡紀實攝影的緣故吧!下面我就推薦幾部關于攝影的紀錄片, 它們是Netflix and Photography: Contacts(攝影全接觸)、War Photographer(戰地攝影師)、Arakimentari(迷色)、Near Equal Moriyama Daido(接近森山大道)、The Adventure of Photography(攝影發展史)、Manufactured Landscapes(人造風景)、La Ciudad De Los Fotógrafos (攝影師的城市)和Ashes and Snow(塵與雪)。
Netflix and Photography: Contacts(攝影全接觸)
數十位攝影大師的作品集,3DVD,超過6個小時的影像資料集,配上人聲,朗讀攝影者寫的創作心經。每一張攝影作品對每一個觀者的觸動都不會完全一樣。
關于這部我沒太多的推薦詞想說,我們都知道,無論練習書法也好,繪畫也好,臨摹是最基礎的學習方式,攝影也是一樣,隻是不同的是,我們不是去臨摹大 師的作品,因為攝影作品是不能被模仿的,在曆史上那一瞬是複發複制的。攝影的臨摹是在于去觀看大師們的經典作品,去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及思想境界,這是 我了解的攝影臨摹。
War Photographer(戰地攝影師)
詹姆斯·納切威(James Natchwey),1985年,他36歲時加入瑪格南圖檔社,在過去20年中,得過各種各樣的攝影獎,還創造了一項新聞攝影記錄:采訪了 20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所有的戰争和沖突,被譽為是20年來“最勇敢、最重要的戰争攝影師。”2001年底,由于在圖檔銷售分成方面與圖檔社産生分歧,他 告别了瑪格南,和另外6名同行一起組織了一個新的小圖檔社—Ⅶ,開了攝影師自己拍攝、管理、經營的先河。這是繼薩爾加多退出之後,瑪格南再次由于著名攝影 師離開而面臨尴尬,惹得國際新聞攝影界議論紛紛。
為拍攝這部96分鐘長的記錄片,從1999年6月到2001年6月,弗雷跟蹤采訪納切威長達 2年之久,科索沃、雅加達、拉馬拉、東爪哇、紐約和漢堡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拍攝方法也很特别:弗雷将一架特制的超小型錄影機挂在納切威的照相機上, 不僅使觀衆可以看到這位著名攝影師如何觀察、如何拍攝,甚至可以使我們聽到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的快門聲,現場感極強。電影用納切威的一段獨白作為 開場白:“在現場的每一分鐘,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發生的這一切。但我是一個拿相機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門就躲開,還是應該負起攝影記者的責任?
本片獲奧斯卡最佳記錄片提名,這是以攝影師為題材的電影首次問鼎奧斯卡獎。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這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說的一句話。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這句話一直在我腦袋。戰 地攝影師可能是很多人向往的一個職業,我從曾早年間在看完唐師曾的《我從戰場歸來》後,也有這樣的想法,可當我看完Susan Sontag的《關于他人的痛苦》後,我迷茫了。我又想起了卡帕的那句話,這是句沖突的話,前半句陳述攝影師本身是一個旁觀者,後半句則說明攝影師必然要 成為一個參與者。 既然是參與了,就有了主觀性,我拍攝的照片就成為了一個帶有我主觀性的引導視覺。看完這部片子給我帶來很長時間的思考,而現在思考仍然在繼續。
Arakimentari(迷色)
我想有點獨立思想的愛好者就不會不知道荒木經惟這個名字,荒木經惟,一個備受争議的日本攝影家。他從不忌諱在自己的作品中直覺展現關于性的種種,因 此他飽受衛道士的指摘和批判。他的行為乖張,衣着誇張随意,在很多人眼裡分明就是一個随時可以大吃女模特豆腐的色老頭,然而他又曾飽含深情地推出那本成名 影集《感傷的旅程》,裡面記錄了荒木和愛妻陽子蜜月旅途中的點點滴滴。斯人已逝,影集中的瞬間成為永遠,而竹中直人根據這對夫婦改編的電影《東京日和》更 是感到了無數人。溫柔的荒木,不羁的荒木,究竟哪一個更加真實?導演Travis Klose通過大量的采訪和記錄,或許能像你我展示一個更為真實的荒木經惟……
本片榮獲2004年布魯克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配樂獎。
荒木經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攝影師,并不完全是因為他的照片可以讓你那麼的色迷迷的觀看,喜歡這老頭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對攝影和對生活的态度, 在《Arakimentari》中,比約克說:“天空和雲朵的照片,寄托了荒木對亡妻的思念。“我想不論做什麼事,最難的是怎麼做而不是要去做什麼。給你 最愛的人拍照是件很容易的事,然後看着她死去,但是荒木沒有這麼做,可能是他要收回一生中所有的東西包括最愛的。”愛一個人一定要說出來,這是一種美好的 自我感覺,但作為男人,悲傷卻被保留了。
Near Equal Moriyama Daido(接近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 挑釁”(PROVOKE)的旗手人物,目前已是獲得世界性承認的重要攝影家。 他強勁的影像風格尤其受到當代日本青年人的喜愛,這令他自己也有點不知所措。但他作品裡所呈現的青春的感性與活力,是使他當之無愧地得到青年人的掌聲的。
關于這部紀錄片我沒發說推薦詞,因為我還沒完全看過,網上找了很多下載下傳都失效了!單憑森山大道這個名字就值得推薦,如果哪位找到有效的下載下傳連結,記得通知小弟一聲。
The Adventure of Photography(攝影發展史)
本片回顧了自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150多年攝影技術的發展曆史。從早期銀闆照相到戰時攝影新聞工作,再講到當代着名的藝術家,本片包羅了1700 張照片和300位藝術家,不僅是攝影藝術的曆史,還是它一個半世紀的經曆。在着名的攝影大師們的帶領下,本片一定會讓你眼花缭亂、目不暇給。
攝影術問世,正是十九世紀中葉,由于工業革命的成功,西方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到本時期已經成熟。貴族階級的沒落和城市的迅猛發展,資産階級和市民階層 大量湧現,社會風氣一變,追求時尚成為時髦。故攝影一登上人類社會和文化舞台,立刻成為熱點和亮點。時間僅過去十年(1849年),僅法國巴黎一地,拍攝 達蓋爾銀版肖像的人即有十萬之衆。到了1853年,美國一萬多人,就拍攝照片竟達三百多萬幅。其時攝影發展情況之熱烈,可見一斑。
由于社會的演疊,一些或出身、或依附于昔日貴族沒落的知識分子,對新生活要末不習慣,要末不了解,因而産生一種迷茫、一種宿命的厭世情緒。平面藝術 領域中拉斐爾前派就産生于這樣的社會土壤。緻使到這個世紀末,整個歐洲藝壇都籠罩在有着複古傾向的唯美主義、頹廢主義和象征主義之中。這種造型風氣從一開 始就影響了産生于此時,還沒有自己傳統的攝影藝術,自然就不足為怪的。
這部不僅可以了解攝影的曆史,還可以了解世界攝影藝術流派。讓我們知道我們該拍些什麼,然後再思考怎樣去拍。
Manufactured Landscapes(人造風景)
加拿大攝影師Edward Burtynsky踏足那些被稱為“世界工廠”的開發中國家,在他的鏡頭下,有如工蟻般辛勤工作的福建某工廠流水線的勞工、有來自世界各地在江浙某村堆積 如山的電子垃圾、有位于孟加拉仿佛堆滿死屍一般的拆船廠、有如同黑雲滾滾遮天蔽日的天津塘沽港煤礦基地、也有宏偉壯麗仿佛造福千秋萬代的三峽大壩工程。在 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類以環境為代價,追逐着眼前那微乎其微的利益,卻不知早已将環境和自己的命運逼向末途……
本片榮獲2007年加拿大金尼獎最佳紀錄片獎、2007年河水潺潺(RiverRun)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獎、2006年多倫多影評人協會最佳加拿大影片和最佳紀錄片獎。
一個長達五分多鐘,在福建省一個超大型的工廠内拍攝的移動鏡頭,揭開了 Jennifer Baichwal的紀錄片《人造風景》(Manufactured Landscapes)的一系列動人心魄的景觀。這片子給我了極大的震撼,雖然我生活在這個國家裡,這樣的場景我卻沒有真實的體驗過,我很希望更多的人看 到這部電影及Edward Burtynsky的作品。我們曾經做過他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愛德華?伯汀斯基拍攝的中國
La Ciudad De Los Fotógrafos (攝影師的城市)
這部傑出的紀錄片追憶了一群智利攝影記者和攝影師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皮諾切特以武力奪取政權後,他們走上街頭拍攝下人民持續不斷的罷工,抗議示威、 流血沖突等重要事件。盡管今天有很多人并不出名,有些已經故去,但他們冒着生命危險記錄下黑暗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内的各種真實景象卻為後人提供了證據,《攝 影師們的城市》是智利近幾年來最重要的一部紀錄電影,它從攝影家的獨特視角回顧了拉丁美洲那段永難忘記傷痛記憶,而要比普通人的叙說更為專業和全面。 (Highly Recommended!)
在皮諾切特長期獨裁統治時期,有一群由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組成的攝影隊常年奔波在聖地亞哥城内,用手中的相機從各個角度拍攝下智利群眾的反抗行 動,在大街上,在騷亂和抗議隊伍中間,這些無畏的攝影師們無數次親眼見證了鮮血和子彈。對他們而言,攝影曾經是通向自由的道路,是維持生活的手段,也是讓 自己從一個旁觀者成為事件親曆者的途徑。獨裁者擁有權力和槍炮,而這些攝影師們擁有鏡頭和閃光燈,他們的相機就是人民的武器,他們的底片就是對過去的醜惡 時代最好的控訴。
每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照片的拍攝者們也曾活在危險和恐懼中,然而在有生之年他們都需要說出事實并找到答案:自己究竟是過去獨裁時期的英 雄還是現在依舊漂浮在民主靜潭裡的那些被遺忘的人?這就是他們的故事。一個來自黑白時代的黑白故事,在那個時代裡,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在黑與白之間做出選 擇,而唯一不同的灰色陰影卻隻存在于他們的照片之中。。。
這部我也不多說,怕說多了政治味就濃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Ashes and Snow(塵與雪)
也許你讀過很多攝影師的故事,也許你看過很多風光攝影作品,可像格雷戈裡那樣走遍世界,拍下了人、野生動物和大自然微妙關系的經典作品,其中充滿着詩意和靈氣的攝影師恐怕不多。
鏡頭捕捉到的瞬間——和大象嬉戲印度少女,雄鷹展翅下的緬甸僧侶,同獵豹深情相擁的祖孫二人……眼前這些影像純淨無暇,已存在于世上數千萬年。自然攝影師格雷戈裡·考伯爾成功地在人和野生動物之間尋找到久違了的愛和信賴,畫面中我們找不到恐懼和危險。
影片分成好幾部份,有大象、鲸魚、花豹、老鷹、和山貓等……影片拍攝極美,每個篇章,配上音樂,就像一首詩,人類與動物都沒有說話,但是肢體的語言訴說了一切。看著影片,靜靜的欣賞動物和人類優雅的互動,腦袋中那些假設性的思考也就暫時抛開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