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會對立
在羅馬帝國統治前期,由于政府實力強勁,是以基督教教士們必須接受政府的監督和管理。但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由于蠻族的入侵,再加上社會的劇烈動蕩,建立立的各蠻族政府無力對整個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是以基督教團體就趁這個機會,開始幹預和介入到世俗事務當中。
當然在當時的亂世中,基督教士更多的職責是救世濟民,而并非後世歐洲封建社會時期像社會寄生蟲一般的存在。當時基督教會管理的社會事務非常之多,比如民間契約的簽訂、婚喪嫁娶的主持,以及一些社會孤寡人士的照料事務等等。
随着基督教會社會影響力的不斷增加,他們開始漸漸擺脫政府的管控。而當時又恰逢亂世,政府無力對基督教會進行實質性的管控,基督教會的獨立性也就日益增加。
在亂世中,當歐洲各國國王不能履行對群眾的保護和管理義務時,基督教會代替國王履行了這個義務,那麼基督教會便獲得了相應的世俗權力。并且最後在中世紀的歐洲,教皇成為了超越國王的存在。
基督教層級組織
一開始,基督教團體是在私人屋宅裡聚會,如今,三四百年之後,他們已有完整的層級組織:堂區司铎(神父)、主教、大主教,神職人員不但是全職,還有薪資可拿。其中一名主教,也就是羅馬的主教,更讓自己坐上教皇的尊座,掌理了整個教會。這個教會有它自己的法律制度,也設有法庭、監獄以執行法律。而教會不隻管教務,還管到其他重要大事,例如婚姻、繼承。教會也有它自己的稅收體系,因為所有人民都有義務掏錢來供養它。
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幸存下來——俨然一個獨立政府。教皇和羅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治理麾下所有層級的文武百官。
十字軍東征
自從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并定其為正式國教後,這個宗教對于暴力的想法也開始有了轉變。既然政府不可能不打仗,教會如果希望得到政府支援,就得點頭同意,認可政府有時可以因為公平正義而出兵打仗。教會鼓勵騎士們去攻打非基督徒——這個理由确實再正當不過。教會也鼓勵十字軍遠征,前往已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的東方聖地。如果你願意出征到那邊打仗,你會得到特别的獎賞。
基督教參與政治,早在公元4世紀就已經開始。起初,羅馬帝國的大量貴族,包括皇室成員加入基督教,對于基督教的發展是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的。可是,當這些貴族和特權階層把世俗的權力鬥争也帶入基督教教會當中後,不僅使基督教不再能保持“純潔”,也使得教會,尤其是羅馬教會,嘗到了權力帶來的甜頭。當東西方教會在對教義的了解上再次産生不同的觀點,沖突上升到不可調和的階段時,羅馬教會沒有再像以前試圖通過辯論和會議的方式進行解決,而是利用世俗權力,對持異見者進行打壓。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和贖罪券都是基督教權力達到鼎盛時期的産物。這種不太光明的手段在造成大量基督徒死傷的同時,被曆史學家認為是導緻東西方教會最終走向分裂的禍根。
贖罪券買賣
中世紀,随着教會權勢的确立和信仰的強制化,贖罪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那種真心忏悔和肉體自我折磨的贖罪方式已被各種金錢購買的贖罪方式替代,比如贖罪券,進而使靈魂的買賣獲得了合法性;教皇和神職人員不僅将信仰作為一條生财之道,還把神聖的教職也納入了金錢交易的範圍,此外,到了10世紀以後,神職人員結婚和納妾已成為一種公開甚至時髦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教皇和神職人員已經成了口是心非的“僞君子”,進而導緻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虛僞化。
當基督教在羅馬世界中站穩腳跟後就逐漸變得固步自封和心胸狹隘起來,開始排除“異端”,變得暴虐殘忍,其中建立于1233年的宗教裁判所對各種“異端”的迫害就是最好的诠釋;到了中世紀後期,羅馬教會變成了“淫亂的巴比倫”,宗教裁判所成了“可怕地獄”。
古希臘文獻
羅馬帝國崩滅後,教會把希臘和羅馬的學術儲存了下來。這是個令人驚訝的發展,因為古希臘和羅馬的作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全都是異教徒,不是基督徒。而基督徒認為所有文字記述都是假的,唯一的真理隻有耶稣基督。那麼基督教會為什麼要儲存異教徒的文獻呢?
因為起初基督徒并沒有自訂一套教育體制,在基督教會下令将基督教制度化之前,非常仰賴熟谙希臘羅馬傳統教育體系的進階知識分子的協助。這些學者利用希臘的哲學和邏輯學替基督教教義解釋、辯護。他們認為,古希臘和羅馬的偉大哲學家與道德學家隻觸及了部分真理,基督教教義才理所當然是完整的;不過,這些希臘哲學家可以作為引導,讓大衆走向真理、辨明真理。是以,雖然他們是異教徒,基督教會還是儲存了他們的著作并善加利用。
如果光讀原始文字,這些文獻代表的是一種非屬基督教的異教徒的哲學、價值觀和人生态度。然而,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對所有知識的把持是如此鋪天蓋地,以至于竟然沒有人看過這些典籍原本的文字。教會的做法是截取它想要的段落,把這些斷章取義的點點滴滴彙集起來,再将它和摘自《聖經》的段落編在一起,構築出一套基督教神學,也就是一套關于上帝的世界和上帝救贖計劃的記述。如此這般,希臘的哲學思維、學術知識和邏輯觀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援基督教了。
天堂離人類越來越近
縱觀人類發展史,困擾人類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死亡的恐懼。所有的宗教,本質上都是圍繞着這個問題給人類以答案,給人類以寬慰。
基督教也是這樣。但基督教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原因就是:拉近上帝(或天堂)和普通人的距離,從它的發展史上大家可以看出,上帝離普通群眾越來越近。原始宗教天神和群眾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希伯萊教使得群眾有上天堂的希望,但是需要以團購的形式來實作(整個民族是上帝的選民)。耶稣出現後,單個人也能上天堂,隻是要通過天主教神父的認可。到路德和卡爾文時期已經把神父抛開了,隻要個人自己認真修行,取得成功,就可以上天堂。總之,降低入門門檻,走大衆化路線,使得基督教的影響力大增。
僅有理論的創新是不夠的。在其他方面比如具體的傳教形式,心靈控制技術層面,汲取古希臘羅馬幾千年來的文明成果等等,基督教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準。具體如下:
彌撒儀式
每一次的彌撒中,都要分食面餅,和紅葡萄酒,分别代表耶稣的肉和血,以示耶稣和每個個體緊密相連。這一點實際是從希伯萊教繼承而來的。歐洲希伯萊教的有些宗教儀式中,在一個昏暗的房間裡,燒個火爐,一個讀經人領讀,男人們坐在前面,隔着一層紗簾,後面坐着女人們,在誦讀完《聖經》後,男人們圍繞着火爐邊唱邊跳,而女人們則在後面站立唱吟。而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的儀式之繁瑣、複雜,都是在制造一種神秘感,讓人對上帝産生敬畏,對教會産生信任的必由之路。
請持續關注,下集揭曉更多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