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今年是“上山文化”命名十五周年,全面展現上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彙集的若幹“中國最早”“世界第一”備受關注。

同是位于浙江,上山文化與大衆熟知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樣的關聯?上山文化又是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甚至世界文明史的?在此,不妨讓我為大家厘清這一連串疑問。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上山文化把長江下遊和中國南方地區的文明史提早至一萬年前

在了解上山文化之前,首先要明确兩個概念,即文化和考古學文化。

關于“文化”,最為經典的定義當屬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的表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

考古學主要是研究古代物質文化遺存的科學。考古學文化既是一個具體的反映出土遺物的概念,也是一個抽象的涵蓋人群的概念。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1929年在其著作《史前時代的多瑙河》序言中這樣闡述——“我們發現了特定的遺迹類型——陶罐、器具、裝飾、葬禮與房屋形制——不斷重複在一起。這種複雜的關聯特征,我們定義為一種文化群或者可以直接稱為‘文化’。”

簡單地說,考古學文化就是考古學家發現的屬于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域、同一人群遺留下來的經常反複出現的遺物和遺迹的總和。

那麼,按照這個定義,上山文化可以如下表述。

上山文化因最早發現于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而被命名為“上山文化”(注:2000年發現,2006年正式命名)。它是目前長江下遊、也是中國南方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中部的金衢盆地,目前總共發現上山、小黃山、橋頭、荷花山、下湯等20處遺址,碳十四測年資料顯示其年代距今約10000—8500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10000年左右,中期距今9000年左右,晚期距今8500年左右,是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上山文化新穎獨特、内涵豐富、特征明顯。陶器以大口盆、雙耳罐、平底盤、圈足罐為主,另有少量的圜底釜、筒形罐、折肩壺、杯、缽、瓶和背壺,彩陶和紅衣夾炭陶獨具代表性。石器以磨盤、磨棒、石球、穿孔石器和打制石器為代表。

在已經發掘過的上山文化遺址中出現了環壕、房址、灰坑、墓葬和器物坑等遺迹,顯示出具有明顯規劃特征的聚落結構,也顯示出已經達到一定水準的定居生活模式。不僅如此,研究者還在陶器胎體中發現了羼合的稻殼、從土壤中浮選出炭化稻米和小穗軸、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水稻植矽體,這些不同種類的稻作遺存顯示出非常明顯的馴化特征,為研究水稻起源和農業生産提供了重要資料。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從文化基因的角度來講,上山文化可被視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體

如前所述,上山文化的發現和研究把長江下遊和中國南方地區的文明史提早至10000年前,那麼,它和我們熟知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有什麼關聯呢?

按照考古學的年代分期,可以将中國新石器時代分為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年代距今約12000—4000年。上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河姆渡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良渚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單純從時間層面,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上山文化要遠早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也許有人會問,它們三者之間并不完全銜接,中間都有年代上的空缺。這個問題其實很關鍵,因為它涉及到我們考古學研究的文化譜系。如果簡單點概括,文化譜系就是考古學文化發展的時空脈絡,具體到上山、河姆渡和良渚文化,它們是“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這一文化序列中的幾個重要節點,在它們之間還有跨湖橋文化(距今8000—7000年)和崧澤文化(距今5800—5300年),良渚文化之後還有錢山漾文化(距今4400—4200年)、廣富林文化(距今4200—4000年),它們共同建構起了長江下遊地區整個新石器時代從早到晚的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上山文化年代最早,它的繼承者跨湖橋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源頭,而河姆渡文化又對良渚文化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是以,如果從文化基因或者文化傳統的角度講,可以将上山文化看成是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體。盡管三種文化在陶、石器所展現出的文化面貌上各有特色和差别,但從農業社會的形成這個角度看,特别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延續和發展,三者可以看成是三個遞進的發展階段,一浪接過一浪,而以稻作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路徑,最終奠定了上山文化由“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國家”這個區域文明演進模式。以上叙述隻是非常粗線條的概括,具體到真實的文化發展,其中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四個最早”改寫曆史,其中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出現世界最早

總的來說,上山文化在稻作農業生産、農業村落定居、彩陶技術創新、釀酒技術産生等方面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具體表現為“四個最早”。

稻作農業出現最早。袁隆平院士曾為上山文化題詞——“萬年上山、世界稻源”,這充分說明上山文化在稻作農業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著名植物考古學家趙志軍認為,稻作農業是一種人類行為,我們研究稻作起源實際上是研究人類種植水稻這種農耕行為什麼時間出現,并由此探尋人類為什麼馴化水稻。從這個意義出發,上山文化不僅出現了水稻作物屬性的種種馴化特征,而且很好地诠釋了人類行為的确定性,這表現在水稻的種植、收割、加工、食用的各個環節,還表現在制陶和釀酒等技術特征上。上山文化已經出現一整套比較成體系的“稻作行為證據鍊”,已經具備稻作農業經濟的雛形,稻作農業出現最早、也是最明确的。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最早的炭化稻米

村落定居出現最早。如果按我個人的了解,上山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同時也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完成階段,對這個時期的研究,在考古學上有專門的課題——“新石器革命”,即研究人類曆史上的農業起源和定居的出現,以及制陶術、磨制石器的産生。這是柴爾德根據西亞地區的考古材料提出的理論。

在東亞地區,上山文化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已經出現穩定村落定居的農業社會,而且與稻作農業、制陶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在時間和程序上保持一緻,這有别于西亞地區定居先于農業、農業先于制陶的特點,也就是說在從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過程中,上山文化很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農業起源和定居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上山文化獨特性和創新性的表現。

由此問題延伸出去的,是對我們的一種提示,即在上山文化之前,是否還存在一個尚未被我們認識的曆史階段,這個階段的農業和定居或許處于真正的起源狀态,上山文化已經表現出明顯超出同時代文化的進步性了。嚴文明先生稱其為“遠古中華第一村”實至名歸!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迹

彩陶技術出現最早。目前發現的上山文化彩陶世界最早,比西亞地區距今9000年以後才出現彩陶要早,尤其以橋頭遺址的發現最具代表性。

上山文化的彩陶與它成熟的制陶工藝密切相關,可分為紅彩和乳白彩兩種。紅彩主要為條帶彩,裝飾于盆、罐類的唇口或肩頸位置,最典型的就是大口盆。這類器物外壁施紅衣、内壁施乳白衣,口沿部位施一圈顔色鮮豔的紅彩。乳白彩的紋飾則更為豐富,主要見于壺形罐、圈足盤和缽形器上,紋飾有太陽紋、短線組合紋、折齒紋和點彩等。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太陽紋是上山文化最為明确的彩陶符号,展現了意識觀念和精神信仰等文化内涵,發現有光芒四射的太陽、有從地平線升起的太陽、有抽象的太陽符号,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太陽紋。短線組合紋被認為是最早的數卦符号,與後世的卦象體系非常相似,其神秘性和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索。

上山文化的彩陶還引領了中國南方地區的彩陶技術和觀念思想,以太陽紋、數卦符為意象、以具象化、圖像化為特征的彩陶傳統對整個新石器時代的後續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跨湖橋文化彩陶的直接來源就是上山文化。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最早的彩陶

釀酒技術最早産生。上山文化目前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釀酒證據,在橋頭遺址出土的屬于上山文化的二十件陶器标本中,我們進行了澱粉粒、植矽體、黴菌、酵母細胞的殘留物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有八件器物标本曾用于儲存酒(或發酵)。釀酒的原料包括水稻、薏米和塊根植物。同時,這些器物的殘留物中包含了大量的黴菌和酵母細胞,部分黴菌與曲黴或根黴的形态特征相符,酵母形狀大多為圓形和橢圓形,顯示有芽植狀态。植矽體殘留物中包括水稻穎殼和莖葉,以及其他草本植物。

綜合多種殘留物的分析結果,橋頭遺址陶器内所儲存的可能是一種原始的麯酒。上山人利用發黴的谷物與草本植物的莖葉谷殼,培養出有益的發酵菌群,再加之水稻、薏米和塊根作物進行發酵釀造。如此看來,上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已經掌握了糧食的儲藏技術,并通過不斷的試驗獲得了比較原始的釀酒技術,對剩餘糧食的二次加工和形态轉換可能意味着上山文化對酒的主動創造,酒在橋頭遺址的出現可能與該遺址的某些儀式功能關系密切。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從這些不同方面,上山文化的發現意義和學術價值不言而喻。它不僅代表了中國南方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年代最早距今10000年以前,是中國萬年文化史的重要開端,而且還發現了類型多樣的稻作馴化證據和初成體系的稻作農業生産證據,是中國萬年水稻栽培史的重要開端,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

上山文化出現了以稻作農業生産和多元采食經濟為基礎和支撐的定居村落和早期農業社會,這是中國萬年農業定居史的重要開端。上山文化發現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彩陶,是中國萬年陶器起源和技術發展史的重要代表。上山文化還發現了以水稻、薏仁、塊莖類植物為原料發酵釀酒的殘留物和陶容器,這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酒。上山文化所呈現出來的物質成就和技術發明均走在同時代的前列,誠如英國倫敦大學傅稻鐮教授所指出的:“上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革命’開啟的文化轉型和人類生态轉變的關鍵轉折點之一。這是向正在成長的社會過渡的關鍵。”

由此開始,以上山文化為代表,中華萬年文明史開啟了正式的起步,一條通往文明的偉大之路正向我們緩緩鋪開,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史前中華文明開始光輝閃耀。

文藝評論丨上山文化:中華萬年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啟明星”

作者:孫瀚龍(考古學博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

圖檔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輯:範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