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著名的大反派董卓,是好色殘暴、蠻橫奪權的大魔頭,小說中被貂蟬迷惑、獨攬朝政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是以被後人冠上了好色不仁的惡名。
我們對董卓的認識,大多來自他掌握權力後的故事——擁兵一方、廢帝獨霸朝綱、最後慘死刀下;然而,很少人知道,年輕時的董卓行俠仗義、智勇雙全,受到很多人敬重,這跟他後來的形象天差地遠。曾經是英雄好漢的董卓,是如何在群雄争霸中嶄露頭角,甚至成為東漢末年的大魔頭?本文将帶你一窺董卓的崛起之路。

董卓,字仲穎,出生在尚武風氣盛行的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董氏家族雖然是官宦人家,但并不是名門望族,他要出頭天,多半還是得靠自己。董卓從小體力過人、騎馬射箭樣樣精通,還能左右開弓,而年輕的他不隻懂武,公關交際手段更是一流,連彪悍的西域羌族都成為他的好朋友。
董卓跟羌胡人的好交情是怎麼開始的?董卓在年少時喜歡雲遊西域,曾經長期在羌族部落遊曆,結交了不少胡人朋友。根據《三國志·魏書》記載,有一次,羌族部落首領來做客,董卓很慷慨地把自家的耕牛殺了款待對方,在古代耕牛對農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産,更是生産工具,也是以“殺耕牛”一舉讓羌族首領十分感動,心裡想着:“董卓不愧是我的好哥們”,回頭就奉上了千頭牲畜作為回禮。從此以後,董卓為人仗義、豪爽豪邁的名聲逐漸傳開,不少羌族部落也對他敬佩有加,彼此禮尚往來。
而後,董卓先後在隴西太守、涼州刺史手下做事,負責巡視塞下、領兵追擊不跟漢朝和平共處的胡人。董卓的軍事才能、優秀戰績很快被看見,他被朝廷征召為皇帝的親衛軍,而後又受提拔為護匈奴中郎将張奂的手下大将,董卓在讨伐胡人的期間勇猛過人、戰功彪炳,他不僅在戰場上斬殺不少敵人,還擊殺了羌族首領。身為“公關高手”的董卓也沒有大官的架子,立下奇功的他獲得朝廷封賞,馬上将賞賜分給在沙場上同生共死的同袍,跟大家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俨然成為了弟兄們心中的理想領袖。
而後,雖然董卓的官路沒有很順暢,甚至在讨伐黃巾賊的時候嘗盡敗績,然而他抵禦外敵的軍事、公關能力,朝廷仍贊譽有加。一次随軍讨伐羌族時,漢軍遭到數萬名羌族軍隊圍困,就在危急存亡之際,董卓想到了一個脫身妙計,他先叫手下到河邊喬裝成百姓捕魚,卻偷偷把河川上流堵起來,趁着水滿數十裡的時候,立即潰堤讓羌族大軍措不及防,無法繼續追殺,當時董卓的軍隊也成了少數全數還營的部隊。
随着董卓逐漸掌控西涼軍,他成了天下數一數二的軍事勢力,朝廷的紛争讓他得以更上一層樓。東漢末年,正是外戚和宦官鬥争最嚴重的時期,身為外戚的大将軍何進為了誅殺宦官,召董卓進京,然而董卓還未率軍到來,何進就因為事迹敗露被宦官謀殺了。京城頓時情勢大亂、群龍無首,晚到的董卓把握時機,收編了不少京城軍隊。
曾經行俠仗義、智勇雙全的董卓,本該是安定國家的功臣,然而在率軍入京後,一步步走進權力遊戲。擁兵自重的他先唆使何進舊部殺害上司,又誘使戰神呂布殺掉自己的主公丁原,随後他“挾天子以立威”廢了漢少帝劉辯,擁立漢獻帝劉協,京城内無人能撼動董卓的地位。
董卓從此權傾天下、把持朝廷,“廢少帝、立獻帝”一事有人認為是因為漢獻帝劉協年幼,更好被他掌控,但也有一說是董卓立聰明的劉協當新帝,是為了擁戴賢王、匡扶漢室,并不是想謀權篡位。隻是不管原因如何,落在中央、地方重臣眼中,廢立皇帝是大忌,是以董卓成了人們眼中的謀逆之臣,許多諸侯像是袁紹、孫堅、曹操等人,認為他名不正言不順,更發起了“讨伐董卓之戰”。
在各地掀起反董聲浪時,看不慣董卓獨攬朝政的呂布,和王允聯手設計誅殺之。董卓死後,京城大亂、皇帝流離失所,地方勢力逐漸脫離中央控制,也正式打開三國時代的亂世。
縱觀董卓一生,從行俠仗義的好名聲,到晚年聲名敗壞,人們多半用“權傾朝野”、“專橫跋扈”、“兇暴殘忍”等字眼來形容他,連《三國志》作者陳壽也給了他滿滿負評:“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然而,後世也有人為他平反,認為董卓是因為心懷安邦定國的大夢,但理想過于天真,也過于獨斷,才會被視為禍亂朝廷的大奸臣……
您心中的董卓又是什麼樣子呢?在下方留言評論吧。
(完)
相關閱讀:楔子:帝國崩潰的開始
董魔王的家世與年齡
網紅保安隊長與羌問題專家
大漢羽林郎
謎一樣的首都保皇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