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嗎?兩者之間并無聯系

#廢除科舉制是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近來有一種說法,稱清朝在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結果反而催生了辛亥革命,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這種說法正确嗎?

科舉制度在中國走過了1200多年的風雨曆程。

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嗎?兩者之間并無聯系

621年,唐高祖李淵下诏:“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于理體,為鄉裡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複,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貢。”由此,以自應考試為特點的科舉制度誕生了。

在此後的1200多年裡,科舉制度走過了從發展到鼎盛,再到逐漸衰落、直至廢除的漫長歲月。盡管科舉制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依然是封建王朝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無數寒門子弟通過科舉制度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佼佼者。如果要列舉的話,我們能夠排出一個很長的名單。

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嗎?兩者之間并無聯系

到了晚清時期,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度選拔的人才,已經難以适應時代和社會的需求了。“八股取士”反而變成了戕害人才的工具。在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堂的沖擊下,科舉制度逐漸式微。

1903年,盛京将軍趙爾巽、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兩廣總督岑春煊、湖南巡撫端方等人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武科生、童考試及武鄉科、會試,著一律永遠停止,使天下士子,舍學堂别無進身之路”。清廷順應潮流,将廢除科舉制度作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在1904年舉行最後一次會試後,于1905年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至此,科舉制度壽終正寝。

許多人認為,科舉制度廢除後,讓基層知識分子失去了唯一的上升通道,同時失去了對清朝的最後一點幻想,将他們推向了革命的陣營,為辛亥革命的爆發積蓄了人才力量。

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嗎?兩者之間并無聯系

這種說法,沒有道理。

一方面,晚清時期,科舉制度已度過了鼎盛階段,如日暮西山。随着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全國各地出現,許多年輕人早已告别了科舉制度,走向了新式學堂的懷抱。對于他們而言,新式學堂有沒有廢除,根本就不重要。

其實,那時候就連清朝也在鼓勵廣大學子進入新式學堂,還責令各省督撫盡量多派學生出洋留學,學成歸國後“分别獎給進士、舉人等各項出身,以備任用”。

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嗎?兩者之間并無聯系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和中堅力量,幾乎都是新式學堂培育出來的人才,或者是出洋留學的精英。

比如,黃興畢業于張之洞興辦的新式學堂兩湖書院,又被張之洞派往日本留學。宋教仁畢業于武昌的新式學堂美國聖公會文華書院。蔣翊武不願與族兄蔣念堂一起參加科舉考試,輕蔑地說“奴隸功名,要它何用”,最後進入湖南西路師範學堂讀書。

我們反過來講,如果科舉制度廢除後,許多基層知識分子真的被推向了革命的陣營,那麼辛亥革命一定會在傳統科舉考試配額較多的浙江、江蘇、山東等地首先爆發。然而,事實上引爆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是在武昌進行的。

衆所周知,湖廣地區并不是科舉考試的強省。

一個鮮有人知的事實是,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後,盡其所能地進行了善後處理,而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撒手不管。

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嗎?兩者之間并無聯系

當時,全國的舉人、貢士總數有數萬人之多,生員數量有數十萬人之多。他們之中年紀較小的人,被各地新式學堂吸收,繼續讀書。對于年紀較大不能進入新式學堂讀書的人,則由各部院衙門“考用繕錄”,他們當差期滿後,還可以改用七品小京官在部行走,進入官場。如果已經獲得舉人、貢士功名者,分發擔任知縣、教職、直隸州州同、鹽庫各大使、直隸州州判、按察司、鹽運司經曆、散州州判、府經曆、縣丞等官職。生員則由各州縣知縣和教官選拔保送至省,擇優選取後造冊送吏部,選為各省巡檢、典史等官職。

新式學堂出身的學子就不能當官嗎?并不是。清朝按照“學堂本古學校之制,其獎勵出身亦與科舉無異”原則,從新式學堂畢業生裡選拔人才,賜予功名。大學分科畢業中,成績考列最優等、優等、中等者均可授予進士出身;大學預備科及各省高等學堂畢業,成績考列最優等、優等、中等者,均作為舉人。

廢除科舉制度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嗎?兩者之間并無聯系

我們應該承認,由于曆史的局限,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清朝在處理廢除科舉制度後的遺留問題上,未能做到盡善盡美,許多措施也沒有落實到位。但是,總體來說已經十分成功了,至少沒有引起較大的社會動蕩。風雨欲來、岌岌可危的清朝,又度過了7年時間,才在1912年宣告滅亡。

這與廢除科舉制度,沒有什麼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