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返鄉創業成緻富“牛”人——百裡杜鵑管理區仁和鄉中河村肖永貴養牛記

作者:廖昊

近年來,百裡杜鵑管理區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和優惠的創業扶持政策,讓不少原本在外務工的人紛紛選擇返鄉創業。百裡杜鵑管理區仁和鄉中河村村民肖永貴就是其中一位,他通過成立永貴生态養殖場,建設标準化養牛場,大力發展能繁母牛養殖,帶動當地群衆就業務工,走出了一條創業緻富的“牛”路子,成為當地的緻富“牛”人。

走進仁和鄉中河村黑魚一組,一座依山而建的現代标準化養殖場出現在眼前,這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永貴生态養殖場。寬敞的牛舍裡,墊高的喂料台兩側,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在欄内悠閑地吃着草料,糞水則順着斜坡自動彙流到地下的管道,最後再彙集到密閉的地下發酵池。

據肖永貴介紹,養殖場的設施都是自己規劃建設的,圈舍的裝置也是自動化為主,養殖場占地面積有1500多平方米,場地建設花了60多萬,買牛和機器裝置花了40多萬,加上其他花銷,全部成本花了140多萬。

守家就業,不再候鳥式遷徙,是許多農民的心願。是以,在外打拼10餘年的肖永貴毅然返鄉創業,他選擇産銷對路的“西門塔爾”牛進行養殖,走南闖北積累的人脈和資金,也讓肖永貴的鄉村創業之樹“根深葉茂”。

肖永貴說:“通過不斷學習養牛經驗和技術,了解到‘西門塔爾’這個品種的牛生長速度比其他品種的牛更快,肉也更多,現在圈内的牛全是西門塔爾繁殖母牛,有40來頭,以後要繼續擴大規模,養100多頭。”

“我養牛,連牛糞也要掙錢。”肖永貴介紹道,養殖場修建了發酵池和沼氣儲蓄池,發酵的牛糞進行幹濕分離,再加工成有機肥進行銷售,可以用來養蚯蚓,也可以用在養殖産業上。

肖永貴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不少當地群衆增收,葉良奎便是其中之一。參加過村裡種植養殖教育訓練的葉良奎熟練掌握了養牛的喂料、防疫等基礎知識,現在不僅能在養殖場上班獲得務工收入,更增強了養牛發家的信心,日子越過越紅火。

葉良奎告訴筆者:“在養殖場打工,每個月有4500元工資,我家離這裡也很近,來這裡務工也友善照顧家裡面,等技術成熟了,我就自己養。”

扶持一個好産業,就像栽下一棵“搖錢樹”,近年來,百裡杜鵑管理區大力推動返鄉入鄉創業,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能人、技術和資金下鄉,落實扶持創業政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返鄉入鄉創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鄉村振興注入内生動力。

“近年來,仁和鄉堅持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石,堅持把發展特色養殖業作為群衆增收緻富的主導産業來抓,鼓勵農村人才返鄉創新創業,着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往深裡走,往實裡做,開展養殖技能教育訓練10餘場次,提升大家的養殖技能。全鄉目前養殖肉牛、黃牛等品種存欄1500頭左右。”仁和鄉黨委委員胡蘭蓉說。

【來源:畢節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