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部戰區陸軍萬裡南疆共上一堂課 讓軍史館“流動”起來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南部戰區陸軍萬裡南疆共上一堂課 讓軍史館“流動”起來

“雲課堂”中,主播分别與軍事博物館解說員趙楠、“白刃格鬥英雄連”連長孫兆輝視訊連線。牛利/攝

千裡連線,讓更多官兵“走進”軍博

南部戰區陸軍某訓練基地工程師鄭傑靈是一個鐵杆軍迷,參觀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直是他心中的夢想。但是從軍10多年,駐地和家鄉都距離首都2000多公裡,他一直沒機會去軍博參觀。

在萬裡南疆,像鄭傑靈這樣的軍博“發燒友”還有很多,但是因為距離遙遠、攻略不足等原因,他們到軍博觀展學習的想法遲遲得不到實作。

但是,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今年11月,在南部戰區陸軍第二期大校以上軍官理論研讨班上,組織研讨班的戰區陸軍宣傳處計劃利用“軍旗飄飄”App開設“雲課堂”,通過千裡連線,來實作更多官兵的“軍博夢”。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據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宣傳處處長張首偉介紹,此次雲課堂充分運用軍事博物館珍貴的展覽資源,讓曆史資源活起來,主動走到官兵身邊,既打開了官兵的視野,又豐富了教育課堂,更提高了學史鑄魂的效果。

鄭傑靈是開發“軍旗飄飄”App的重要參與者,想到能夠借助自家平台“走進”心心念念的軍事博物館,他第一個報名加入此次直播的技術團隊,全力保障此次“雲課堂”流暢順利。

軍營直播對于部分基層官兵來說已不是新鮮事物,但是對于一直面向大衆、現地展覽的軍博來說,直通部隊的線上展覽還是第一次。

“把我們的展覽服務于部隊,是我們的光榮!”軍事博物館副館長劉中剛得知南部戰區陸軍直播“進”軍博的策劃後興奮地表示。他們不僅派出了優秀的解說員,還毫無保留地提供了大量的圖檔和視訊資料,全力支援此次“雲課堂”開播。

被選為此次“雲課堂”的講解員,趙楠認為自己是個“幸運兒”。盡管已經接待過成千上萬的參觀者,為了能夠為千裡之外的官兵呈現最好的直播效果,趙楠還是提前做了不少準備,她和導播組反複商讨流程和試鏡,走位都練習了好幾遍。

千裡連線軍史館、萬人共上一堂課。此次“雲端相會”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設直播間,在戰區陸軍機關設主課堂,在各連級機關設分課堂,課堂上還連線“大渡河連”“白刃格鬥英雄連”等基層機關。

因為多方參與、涉及面廣,站在“雲課堂”主播位置上的程文雄深知雖然主角不是自己,但是自己責任重大,起着“控場大師”的關鍵作用。程文雄是南部戰區陸軍某海防旅教導員,從事政治工作10多年,政治教育經驗十分豐富,為了準确掌控直播節奏,調動豐富的雲端資源,積極回應官兵疑惑關切,程文雄課前做了不少功課。他對軍博的虛拟展廳觀看了好幾遍,對黨史軍史進行了梳理,還提前深入官兵調研,確定在直播中能夠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掌控全場。

此次“雲課堂”主題是“在黨的旗幟下前進——人民軍隊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主題展覽”,内容豐富、意義深刻。觀展中,官兵們難免會遇到困惑,為了能夠及時回應官兵們的提問留言,“雲課堂”還專門邀請了著名黨史軍史專家、軍事科學院教授潘宏為官兵們進行現場解讀,確定此次線上展覽不是走馬觀花,達到“軍史館裡話軍魂”的授課目的。

直播開始,當莊嚴威武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樓出現在螢幕中時,駐守在南疆邊境線上的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上等兵文然不禁正了正自己的坐姿,從沒有到過軍博的他此時此刻有種邊防界碑連接配接祖國心髒的神聖感。

其他通過“雲課堂”“走進”軍博的官兵和文然一樣,從進入課堂的第一刻起,就已經被深深地吸引了。

直通基層,讓紅色資源走出軍史館走近官兵

“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當解說員講到“建立發展人民軍隊”單元時,主播程文雄看着彈幕和背景留言,及時按下了參觀的暫停鍵。

官兵們線上上參觀時,程文雄也沒有閑着,他通過App時刻關注着官兵們的反映,確定能夠及時互動,提高參觀體驗。他在留言中看到官兵們對“槍杆子裡出政權”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很感興趣,就及時把課堂交給了潘宏教授。

“毛澤東的發言抓住了中國革命的本質,在随後的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起義中,中國共産黨打出來自己獨立的旗号……”經過潘宏教授的細心解讀,官兵們對軍隊和黨的關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看着官兵們的疑惑解開了,主播又把課堂交回給了直播解說員。

“這些文物無聲地記錄着革命歲月,記錄着革命前輩的忠誠、信仰、奮鬥和精神。”參觀“決勝千裡黨指揮”景觀時,第75集團軍某炮兵旅中士陳陽跟着講解員看得仔細、聽得認真,毛澤東指揮千軍萬馬用的電台讓陳陽激動不已,仿佛電台走出軍博來到了官兵身邊,曆史的煙雲在眼前浮現。

“在革命戰争年代,黨中央和毛主席就是用‘嘀嗒、嘀嗒’的電台指揮前線,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如今連隊各項裝備更加先進,‘鋼’多‘氣’應該更足,打赢制勝的底氣和信心也應更足!”陳陽忍不住發出了一長段彈幕。“隻有讓軍博優質的紅色資源真正走進官兵心中,線上參觀才能‘不虛此行’。”看着螢幕上的彈幕,潘宏教授感慨說。

“在天安門前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的100面戰旗中,戰區陸軍‘白刃格鬥英雄連’戰旗迎風飄揚!”當主播的聲音傳到耳畔,在“白刃格鬥英雄連”連史館中觀看直播的孫兆輝軍姿更加挺拔。此次“雲課堂”,“白刃格鬥英雄連”第45任連長孫兆輝不僅是觀衆,同時也是特邀嘉賓。

“讓有理想的人講理想、有精神的人講精神、有故事的人講故事,這樣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如果說線上參觀軍博是為了讓官兵更好地觸摸曆史,那麼重溫自己部隊的曆史更能讓官兵産生共鳴。為了能夠讓線上觀看的戰區陸軍官兵産生歸屬感,課前做足功課的主播程文雄主動聯系到了“白刃格鬥英雄連”,當參觀到連隊戰旗時,邀請該連連長孫兆輝為大家講述榮譽戰旗背後的故事。

“戰場上,我們靠着刺刀見紅的拼刺精神,讓一個人均還分不到一把槍的連隊,全殲裝備精良的日軍登木分隊……”在孫兆輝的生動講解下,官兵們更加了解了“飄揚的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這句話的内涵。

“軍博中的戰旗與連史館中的戰旗遙相呼應,更能感受到連隊榮譽的厚重。”直播結束後,孫兆輝動情地說。但是他認為,“白刃格鬥英雄連”的英雄曆史不隻是自己連隊的精神圖騰,也是戰區陸軍紅色血脈中的寶貴财富,值得走出連史館,走進更多友鄰機關戰友的心中。同時,他也做好了把友鄰機關的紅色資源請進連隊的準備。

“這裡的風景很美,但是想要到達這塊界碑可沒那麼簡單……”參觀到“忠實履行新時代軍隊使命任務”最後一單元,為了讓官兵親身感受軍人至高無上的榮光,感受戍邊衛國沉甸甸的責任,直播的鏡頭切到了位于雲南省滄源縣勐林山上的祖國153号界碑。

畫面中的巡邏官兵在攀登陡崖峭壁時,因為沒有地方下腳,隻能将雙腳死死插進土裡,用手指緊緊攥住樹根,一點一點向上爬。看到這裡,一條條正能量爆棚的彈幕密集出現:“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此次‘邊關行’讓我知道了小小的自己是多麼的偉大”“我們站在那裡,身後的人民才能睡得安穩……”

回望曆史,穿越打破時空的“軍史長廊”

“就像指導員講的那樣,隻有将‘聽黨話、跟黨走’鑄入靈魂,人民軍隊才能堅固如堡壘,才能赢得一個又一個輝煌勝利。”經過1個多小時的“雲參觀”,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下士胡傑文深有感觸地說。

當參觀到軍博中革命精神展牆的時候,胡傑文一眼就看到了“硬骨頭精神”,他馬上發出彈幕:“‘硬骨頭精神’yyds!”作為一名90後戰士,他在厚重的軍史長河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坐标。

胡傑文所在的旅隊曆史厚重、戰功卓著,是有名的紅軍旅、百将旅。旅隊營區裡,有“技術精湛、服務官兵、聚焦實戰、保障打赢”的紅軍衛生連,有賀龍元帥親手締造、參加作戰千餘次的紅軍營,還有被授予“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夜老虎連”等榮譽稱号的尖刀七連……

“我們從南昌起義、洪湖蘇區走來。”直播結束後,在指導員馮傑的帶領下,胡傑文和連隊官兵把目光從螢幕中的軍博拉回到了眼前的旅軍史長廊,從軍史穿越回到底蘊豐厚的旅史,繼續在追根溯源中接受紅色教育,汲取精神力量。

“連隊用刺刀殺出了‘硬骨頭’的英名,誕生了特等戰鬥英雄、拼刺英雄劉四虎等英雄模範。”走出旅軍史長廊,馮傑帶着官兵來到連隊榮譽牆前,繼續追尋先輩的足迹,與他們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相遇”。馮傑在參觀結束後深有感觸地說:“軍史、旅史、連史……形成了一條打通時空隧道的‘軍史長廊’。”

“這節‘雲課堂’不僅打通了時間,也打通了空間。”一條打通時空隧道的“軍史長廊”也讓主播程文雄有了不同的思考。“直播中,官兵們走進了遠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走進了坐落于廣東惠州的‘大渡河連’榮譽室,也走進了位于雲南麻栗坡的烈士陵園……一節‘雲課堂’圓了不少官兵的夢。”作為政治教員,怎樣做好“雲課堂”的下篇文章,程文雄心裡已經有了規劃。

“基層官兵很難走出自己連隊這個小圈子,尤其像邊海防這樣高度分散的連隊。”在海防一線服役近20年,程文雄深有感觸地說。他所在的海防旅海防線綿延數千公裡,雖然旅隊中有“中元山英雄連”“南海前哨鋼八連”等赫赫有名的英雄連隊,但是連隊與連隊之間隔海相望、獨立駐防,因為地域限制、任務不同等原因,大部分官兵直到退役也沒能到兄弟連隊看上一眼,自家的紅色資源成了“别人家的連隊”。

“與觀看視訊、閱讀報道相比,實時互動、主動掌控節奏的‘雲課堂’更能對官兵産生沖擊。”是以程文雄希望把這節“雲課堂”的理念和經驗帶回海防,通過直播“雲課堂”的方式讓更多旅隊官兵走進“中元山英雄連”。

“我想看看他們的營房”“我想看看他們的夥食”“我想看看他們的訓練”……當程文雄公布自己的計劃後,官兵們七嘴八舌讨論起來。看着官兵們感興趣的樣子,程文雄心想,戰旗同樣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中接受檢閱的“中元山英雄連”又将在全旅爆紅一波。

“從北京到廣西,從廣東到雲南……從軍史長廊到文化廣場,從英雄燈箱到英模豐碑,從連隊榮譽室到班排榮譽櫃……不同地域不同時域不同形式的紅色資源都可在‘雲端’進行整合。官兵不懂哪裡點哪裡、喜歡哪裡切哪裡,也就實作了讓軍史館‘流動’起來,讓紅色資源共享起來。”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上司相信,這條“軍史長廊”推廣以後,必定能打通學史鑄魂的時空隧道,讓廣大官兵更好地銘記初心使命,争做紅色傳人。

關磊 鄭博文 牛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2月02日 08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