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青年學者投身田野調查 助力兩岸民間交流

作者:MtimeTime.com
台灣青年學者投身田野調查 助力兩岸民間交流

台灣青年學者劉智豪受邀參加溫陵講壇。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泉州12月2日電 (吳冠标 張少濱)“從閩台原鄉信仰習俗交流頻繁中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神緣關系是展現兩岸同鄉同族共同情感的特點之一。”在福建泉州任教的台灣青年學者劉智豪表示,基于共同信仰,兩岸群眾能夠弭除成見,攜手形成文化認同和新的曆史記憶。

在長期研究華僑華人信仰與地方社會、區域文化等領域的劉智豪眼中,福建泉州的宮廟衆多、神祇多元,且大部分與台灣有淵源,是兩岸聯結的重要紐帶,亦對他的兩岸神祇田野調查大有幫助。

田野調查是劉智豪在台灣真理大學讀書時保留下的習慣,也是他愛上宗教和民俗文化類研究的起源。碩士畢業後,他來到大陸求學,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讀博士,現任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曆史系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

台灣青年學者投身田野調查 助力兩岸民間交流

劉智豪(左)與日本鹿兒島林家第十五代華裔林真股刀。 受訪者供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劉智豪認為,田野調查是自己梳理曆史脈絡、挖掘當地文化、放松身心的絕佳手段。“從表面上來看,我們對中國曆史和自己成長地很熟悉,但每走進一個鄉鎮,卻常感覺很陌生,很多古迹、習俗是書上缺少記錄的,它們珍貴且瀕臨消失,亟待我們通過田野調查去了解、去挖掘。”

2018年,劉智豪在因緣際會下來到泉州師範學院任教,邂逅了泉州這座古城,而他的田野調查也随之開始。

“在一次田野調查中,我發現福建晉江東石鎮與台灣嘉義東石鄉的元宵燈俗極其相似,并以此為線索考察兩岸東石群眾共同的九龍三公信仰,揭示其神緣的原鄉信仰習俗的文化共同體聯結,最終分析出地方傳統民俗對兩岸群眾之間的文化認同與傳承的重要意義。”劉智豪說。

台灣青年學者投身田野調查 助力兩岸民間交流

劉智豪在其任教的泉州師範學院做竹林講座。 受訪者供圖

針對兩岸如何在宗教、信仰交流中産生文化認同的問題,劉智豪建議,需要傳承兩岸地方宗教文化的連結,推動兩岸宗教産業的精緻化,建立協同合作的宗教文化民間智庫,深化雙方宗教慈善救助交流機制,推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互相了解。

劉智豪指出,目前兩岸宮廟組織的神祇聯誼會模式将成為凝聚兩岸宗教文化的整合能量,可借助這個橋梁,擴充泉台同質的宗教文化交流。

“自疫情發生以來,兩岸廟宇實體交流全面停滞,但兩岸神祇聯誼會的交流并未斷絕,而是改用線上視訊的方式進行交流。”劉智豪提醒,面對面交流對兩岸情感聯絡依舊十分重要。後疫情時期要辦成兩岸交流活動實屬不易,即使是采用線上模式仍有取消前例,希望疫情後可以恢複實體交流形式。

在講課時,劉智豪着重講述民間宗教與民間信仰的起始源流,利用田野調查中的趣事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們走出課本,進行實地調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民間文化,認識到宗教或民俗文化的本質。

“接下來我會用幾年的時間對泉州宗教文化多元形态進行調研以及梳理。”劉智豪表示,還将進一步思考兩岸民間交流發展如何再深化,對兩岸民間交流創新之路進行再探析。(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