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作者:調侃曆史

元康九年(299年),洛陽街頭傳唱着一首童謠∶"南風烈烈吹黃沙,遙望魯國郁嵯峨,前至三月滅汝家。"内容非常直白,隻要不是聾啞人士都能聽懂個大概;南風自然是指當今皇後,沙門是太子司馬遹的小名,魯國公就是賈谧(承襲賈充的爵位),喻示西晉政壇已面臨山雨欲來的時刻。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十二月,賈南風三次宣太子入宮朝觐,司馬遹以長子司馬彰病重,要祭神祈福為由,始終不肯離開東宮,不但如此,他還上表請求皇帝老子司馬衷給長孫封個爵位,以試探宮裡的動靜,可始終沒有音訊。

古代的人都極其迷信,司馬遹看政變之路走不通,恰逢愛子生病,絕望之中出了一個昏招∶就打着祈福的幌子,召了一批神公、神婆在東宮行巫蠱之術,詛咒皇帝、皇後早日升天。司馬遹這一招倒提醒了賈南風,她決定将計就計。

二十八日傍晚,有黃門郎來到東宮宣诏,說皇帝身患急症,想見太子。司馬遹心中暗喜,以為巫蠱靈驗了,當即領旨,要入宮朝觐。次日一早,司馬遹連早飯也顧不上吃,就興沖沖地入宮。他沒能見到父皇,卻被領到後宮的外間。一個名叫陳舞的侍女告訴太子,說陛下和娘娘都感到身體不适,請太子稍坐片刻,并稱奉皇上谕旨給太子送來美酒三升、大棗一盤,吩咐司馬遹∶"務必全部吃完。"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司馬遹說自己不勝酒力,請她轉呈皇上,酒就不喝了。陳舞說;"太子你這就不對了,陛下怕你無聊,賜給你好酒,你竟敢抗旨,莫非怕這酒裡有毒不成?"

這時,裡間的賈南風隔着門簾發話了,說∶"平常見太子在聖上面前飲酒甚歡,今天怎麼不喝了?"

司馬遹說∶"以前父皇在宴會時賜酒,不敢推辭。況且三升酒也太多了,平時一天也沒喝過這麼多的酒,一會兒還要面聖呢,喝得醉醺醺的不成體統。"

賈南風拿出撒手锏:"這也是聖上所賜的酒啊,你多少總得喝點吧,就當是替道文(司馬彪字道文)喝的!"言外之意,你喝了這酒,興許你老爹一高興,會給你兒子一個爵位。

司馬遹還在極力推辭,賈南風隔空命陳舞回禀皇帝∶"就說太子不孝,連聖上所賜的酒都疑心有毒,不敢喝。"兩位毒婦人軟硬兼施,讓司馬遹招架不住了,為了證明自己沒有懷疑父皇,又是吃棗,又是喝酒的。吃到一半時,司馬遹表示實在吃不下了,要打包帶回去。兩位毒婦不同意,說是有違聖意,司馬遹不得已,隻好繼續往胃裡塞,直至酩酊大醉。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此前賈南風已命黃門侍郎、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美男子潘嶽模仿太子平常的口氣,拟了一份草稿,這時陳舞就拿着這份稿子過來,說是皇上讓他抄寫這份文書。醉眼迷離的司馬遹強打精神,見面前擺着一篇稿子和一張白紙,一個叫承福的婢女把筆塞到他的手中,陳舞則在旁邊一個勁催促∶"快點,陛下還等着呢!"

司馬遹便在神志不清之下寫下了大逆不道的反動言論∶"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當入了之。中宮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當了之。并與謝妃共要,克期而發,勿疑猶豫,以緻後患。茹毛飲血于三辰之下,皇天許當掃除患害,立道文為王,蔣氏為内主。願成,當以三牲祀北君。"

大才子潘嶽在好友賈谧的期望和賈皇後的逼視下所寫的這篇祈禱神靈的文稿,遠非這寥寥數語,隻是爛醉如泥的司馬遹歪歪斜斜寫不到一半就寫不下去了。不過已經足夠了。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罪證在手,賈南風也顧不上過年了。大年三十早上,晉惠帝司馬衷急召王公大臣入朝,朝會的主題隻有一個∶裁定太子的罪行。

滿朝文武都知道這一天早晚會來,卻沒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得如此急速,連個年都不讓人過。大家都低頭欣賞自己過年才穿上的新鞋,集體失語,對于他們來說,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産是第一位的,太子——甚至皇帝—由誰來當都無所謂!

張華作為群臣之首,别人能吃瓜,他卻不能。是以就提出要對比筆迹,裴頒馬上附和,說要查明真僞,避免造成冤假錯案。司馬衷像沒聽見一樣,沒有任何反應。一個内侍适時拿出一沓太子以前的奏折,這顯然在賈南風的算計之中,她料到會有這個環節,是有備而來。

大家幾經比對,都黯然無言。裴頒不信邪,提出要追查第一個拿到這張紙的人,張華也要求讓太子出面對質。兩人的意思很明白,太子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出于什麼目的寫下如此明目張膽的字句的?而如此私密的東西,旁人又是如何輕易拿到的?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此言一出,大家議論紛紛。這顯然超出了賈南風的意料,她惱羞成怒地讓董猛傳話說∶"事不宜遲,必須馬上定奪,有不服從诏令者,以軍法處置。"張華駁斥道∶"國家大事,應由皇上主持,你是什麼東西?敢亂傳聖旨,混淆聖聽!"董猛隻是個傳聲筒,張華是借駁斥他,敲打一下賈南風,是以,緊接着對司馬衷說道∶"這可不是好兆頭啊,自漢武帝以來,每次罷黜正嫡,都會引發變亂。何況我朝立國時間還不長,請陛下三思!"

賈南風雖然氣暈了頭說出要"軍法處置"的狠話,但對朝堂帶頭反對她的張華和裴頒卻動不得,殺了他們,誰來替她打理政事?況且張華還借古諷今,咬定眼下就是"罷黜正嫡",暗示司馬遹才是皇帝的骨肉,你那突然冒出來的兒子,大家都心知肚明,隻是不願點破罷了。

賈南風畢竟底氣不足,眼看一天就要過去,還沒有個定論。再相持下去,年夜飯就要泡湯了,年後又有長假,誰知道會有什麼變數?于是便做出讓步,讓人起草表奏,将太子貶為庶人。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這應該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了,就由司馬衷拍闆定案,由尚書和郁與禦史中丞解結到東宮宣讀廢黜太子的诏書,其他人則回家過年。賈南風不放心,派前将軍、東武公司馬澹帶兵連夜将廢太子司馬遹連同太子妃王惠風、三個兒子(司馬彪、司馬臧、司馬尚)一起送進了金墉城。與此同時,賈南風迫不及待地派人趕在新年到來之前,将太子的生母謝玖、寵妃蔣俊(皇長孫司馬彰的母親)一同處死。

老狐狸王衍年也顧上不過了,連忙上書請求與司馬遹劃清界限,讓女兒跟司馬遹離婚,得到了司馬衷的允許。

元康十年大年初一,司馬衷按照賈南風的意思,頒布诏書大赦天下,改元"永康"。春節長假一過,朝廷又釋出重大消息∶英明無比的大晉天子司馬衷高瞻遠矚,一舉粉碎了原太子司馬遹妄圖弑帝殺後的陰謀,現已将其廢黜!

這條重磅消息迅速傳遍朝野,人們在關注的同時,紛紛猜測,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當年那個被先帝司馬炎大力褒獎其"聰慧、仁愛"的神童皇孫,長大後何以會淪為叛臣逆子?很多有識之士意識到,這是個驚天大陰謀。

太子司馬遹被囚禁了,可是太子的黨羽還在,這些人不知道賈皇後會不會搞擴大化清洗他們,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更準确地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不得不行動起來。

禁軍将領司馬雅、許超都曾在東宮侍奉過太子,司馬遹待他們不薄,後來兩人被調到禁軍,司馬雅擔任左衛司馬督,許超為常從督。二人為太子打抱不平,就與殿中中郎士猗等密謀,尋求讓太子複位的途徑。朝中那幫老家夥是指望不上了,得尋找新的力量,最好求助于宗室,放眼看去,當時留在洛陽的皇室宗親還真不少,僅先帝司馬炎的兒子就有四個∶淮南王司馬允、清河王司馬遐、吳王司馬晏和豫章王司馬熾。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這四個人中唯一有能力站出來的,無疑是骠騎将軍、領中護軍的司馬允。司馬允是當年司馬炎寄予厚望的三個兒子(另兩人為秦王司馬柬、楚王司馬玮)之一,秦王、楚王早已不在人世,是以無論從哪方面看,司馬允都是司馬家除了皇帝司馬衷之外的第二号人物。況且司馬允的年齡正當其時(29 歲),是以,才有了朝中要立他為皇太弟的動議。此時他恐怕是除了賈南風之外,最熱切望盼着太子早點消失的人。

清河王司馬遐雖然還頂着撫軍将軍、加任侍中的頭銜,但為人懦弱,當年負責逮捕衛璀時連屬下都限制不住,司馬玮被殺後,他更是吓得一病不起,至今還躺在床上靠藥物維持生命。

吳王司馬晏是司馬炎所有兒子當中最為愚鈍的,連司馬衷都不如。據說他很小的時候就因受風疾,導緻嘴歪眼斜,後來加重至半身不遂。這樣一個連路都不能走的人,竟然擔任射聲校尉,授後軍将軍銜,讓人無語。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豫章王司馬熾是司馬炎最小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西晉第三任皇帝,史稱晉懷帝。此時的司馬熾剛滿17歲,本該是充滿理想和激情的年齡。可司馬熾膽小如鼠,為了避禍,他關起門來鑽研史籍、終日與書為伴,對世事不聞不問,更不與人交往,何況他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散騎常侍,自然也指望不上。

除了太子的四個叔叔之外,還有兩個手握兵權的宗親。一個是時任中護軍的東武公司馬澹,另一個是司馬攸的兒子、時任翊軍校尉的齊王司馬冏。司馬澹已經淪為賈氏的走狗,在廢黜、關押太子的行動中,一直充當急先鋒的角色,又是殺害太子母親謝玖的劊子手;司馬冏由于曆史原因一直受到壓制,到賈南風掌握實權時,才授予實權。這兩個人都不可能成為拯救太子的盟友。

既然如此,就隻能在皇帝的祖父輩中尋找同盟軍了,司馬懿九個兒子中,還存活在世的有三人,分别是老五平原王司馬幹、老八梁王司馬形和老九趙王司馬倫。

這其中,隻有司馬倫讓司馬雅等人感到有機可乘,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右軍将軍雖然官不大,可手下的禁軍實力卻不容小觑。在沒有更合适人選的情況下,一夥人決定策反趙王,于是他們首先勸說司馬倫的親信孫秀,讓孫秀轉達他們的意願。

圍繞着司馬遹的鬥争,各方勢力明争暗鬥,使司馬遹成為了犧牲品

孫秀跟司馬倫一說,兩人都覺得此事大有賺頭,便分頭行動起來。他們聯絡了通事令史張林、省事張衡、殿中侍禦史殷渾、右衛司馬督路始等人,讓他們作為内應。正當各方緊鑼密鼓準備起事時,孫秀腦筋一轉,緊急叫停。司馬倫滿臉疑惑地問他這是為何時,孫秀獻計說∶"太子素來聰明剛猛,一旦重新得志,定會肆意行事。明公平素侍奉皇後,天下人都認為您是皇後的黨徒、太子能不心存怨恨嗎?即便您今天除掉賈後,為他立下大功、他也會認為您是迫于群眾的壓力,為逃避懲罰,才将功折罪罷了。必然不會對明公心存感激,即便他一時不算舊賬,可今後萬一不小心惹了太子,終究難逃他的毒手。不如借賈後之手,先除掉太子。然後咱們出面廢掉賈後,聲稱為太子報仇,這樣一來,不僅能免除禍根,還能有一番大作為呢!"一席話讓司馬倫眉開眼笑∶高,實在是高!

為了促成賈氏加快謀害太子的步伐,孫秀派人散布謠言,說∶"有人圖謀廢黜中宮,重新迎回太子。"賈南風這段時間一直小心謹慎,派出大量宮女到民間探聽消息,聽到這樣的遙言,未免擔憂了起來。司馬倫。孫秀趁機勸賈谧等人盡快除掉太子,斷絕衆人的念想。外有謠言,内有賈谧的撺掇,賈南風便讓太醫程據配制了一副毒藥,命侍從宦官孫慮前往許昌毒殺太子。

司馬遹自從被關押以來,就時刻提防着有人下毒,一直吃自己親手做的飯。孫慮把皇後的訓示告訴負責監守的劉振後,劉振認為除非強灌,否則毒藥很難進入太子的胃裡。與其如此,不如把他餓死算了,于是便把太子轉移到一個小院子裡,并斷絕了米面,可還是有良心未混的宮女、太監從牆外往院裡投擲食物。孫慮隻好親自出面逼迫司馬遹吞食毒藥。司馬谲跑到廁所躲了起來。等着回去複命的孫慮追到廁所用藥杵椎猛擊司馬遹,司馬遹身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