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桐城 | 發現龍眠之美:雙溪一日

作者:最桐城
鄉土桐城 | 發現龍眠之美:雙溪一日

雙溪一日

文|胡衛斌

我以為叫“溪”的地方,就一定很美麗,空氣一定清澈透底,是因為未曾謀面的杭州西溪的名氣,近在咫尺池州清溪河美景,留給我的深刻印象。我的童年丢在胡灣溪谷裡,摸魚抓蝦、野泳,還有亟待開發的三道岩峽谷,一度被稱之“翠谷清溪”,對溪有着莫名的好感。最近,家鄉桐城一個叫雙溪的村莊,被評為“全國文明村莊”,還上了熱榜;這是一塊塊含金量極高的招牌,緊随着縣城榮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字号招牌接憧而至,這将對以後的鄉村振興大有益處。這不是巧合,龍眠山厚重的曆史文化、豐富的山水資源、淳樸的鄉風在這個小村莊重制。想那雙溪一定是有着靈氣的溪谷,曾被張英筆下被稱之為“龍溪”、“芙蓉溪”,這麼大氣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張靓麗的名片;要不然,怎會有龍眠山莊、賜金園、瀉園、椒園這麼有文化氣息的名字,看看他們主人,哪一個不是真正的大家。沖着這些名片,尋訪的動力日益加劇。

鄉土桐城 | 發現龍眠之美:雙溪一日
鄉土桐城 | 發現龍眠之美:雙溪一日

心動不如行動。一群志向相投的人,利用個人業餘時間,以“發現桐城之美”的眼光,組建一個活動微信群,深入鄉村多次開展活動。“雙溪之行”早在夏季就在周密謀劃,時間定在初冬的一個周日,那是因為媚筆泉在雙溪。聽說每一個到過媚筆泉的人,都會得到一枝神來之筆,和一眼可以潤筆、洗滌的靈泉;是以,姚鼐來過,陳所巨來過,光其軍來過。我也來了,帶着先進的衛星地圖,精準的經緯測試儀器,試圖尋找神秘的媚筆之泉。媚筆泉在境主村勝境,平時被河水阻隔,是探尋不了的,時間必須要在初冬,隻有這個時間,頌嘉湖才是枯水季節;周日,“走進雙溪,探秘媚筆泉”活動按既定時間開展,一行九人,我和戶外達人高宗翔老師分别駕駛車輛,安全抵達雙溪村部,細心的“組織部長”光其軍早已為我們安排好了具體行程,徒步走胡畈過龍眠河直達媚筆泉;向導胡大伯是本地人,身體健壯,帶了一把鐮刀為我們開棘刺。在戶外探險活動中,開路先鋒往往要付出很多的體力。感謝胡大伯,沒費什麼周折就找到姚鼐筆下媚筆泉的“龍溪曲流,出乎其間”的地方。對摩崖石刻一向情有獨鐘。古人是很有睿智的,他們常常鑿石為号,精準傳遞自己的意圖。據文字記載,這裡是明代何如寵在洩園禅住時留下“媚筆之泉”的摩崖石刻。一條幹枯的溪谷,我們急迫地尋找媚筆泉石刻,總以為,石刻找到了,泉就在那裡。我們越溪過澗,不放過每一個疑似石刻的崖石,向導揮舞着鐮刀,砍去每一棵遮蔽的雜草棘刺,在一處古道田埂邊,向導胡大伯說媚筆泉就在這,以前是一個蓄水池,現在全部淤積了。衆人駐足,果然見到桐城市博物館豎立的“媚筆泉摩崖石刻”保護碑,高老師是戶外達人,有着豐富的戶外經驗 ,他今天帶的裝備也齊全,順着向導指的地方,他帶着我們分頭尋找,拔雜草、除塵泥,在排除一切的可能,終究沒有找到摩崖石刻,大家都有點失望,這個時候,龍眠通“最桐城”陳良勝二人也趕到,他來過多次,也沒有找到媚筆泉石刻,這次也是得知我們人多,特地趕來,希望随我門看到媚筆泉石刻或那眼靈泉。向導說,這是一條古大道,從這裡可以走到桐城縣城,翻過山那邊就是走馬嶺,在他年輕的時候,這邊都是梯田,立文保碑的地方以前就是一天然滲水潭,保障下遊梯田的灌溉用水。泉被泥土隐藏了,也是一種保護。石刻沒有找到,但“泉滿石上為圓池”的大石頭也一定被曆史淹沒,東西還在,大家堅信。

沒有找到靈泉和石刻,大家回程估計每個人都有相應的想法,早早下山而去。唯有高老師折途而返,約我沿着溪谷再找找,不願意放棄。我們一道爬過西鄉無人區先生灣、古迹灣,攀爬過老鬼崖,尋找過椒子岩“品泉隈”石刻,有着較強的戶外經驗。有資料表明媚筆泉石刻是真實存在的,要不然文保機關不會在這立碑。我和高老師固執地留下,堅持再尋找。依據圖檔資料,确定石刻就在眼前的一處崖壁上,沒有專業的碳測年裝備,我們隻能用肉眼觀察推斷,在此處的崖壁上側着陽光能依稀辯處“泉”字的輪廓,由此堅定了媚筆泉石刻就在這方崖石上,隻不過被雨水、泥土侵蝕的嚴重,“媚、筆”已經無法辨認,在選擇用随身攜帶的水壺裝水清洗後,部分筆畫果然再現。功夫不負有心人,石刻終于找到了,心中有點成就感。這時候,電話響起,下山的人在催促行程。依據慣例,我們不能耽誤團隊安排,與高老師約定,下次再來,與未曾謀面部分椒子岩摩崖石刻一并探究。

鄉土桐城 | 發現龍眠之美:雙溪一日
鄉土桐城 | 發現龍眠之美:雙溪一日

下山回程走得很慢,因為這是一條曾經的古道,估計戴、方、劉三人也走過,據說,山那邊還有一塊巨石,正是李公麟筆下的垂雲沜所在地。我來過,隻是初掠,下次再來,除了垂雲沜,還有冷冷谷、登真塢……不為靈泉、媚筆,隻為心中的那扇窗戶。

先頭部隊早已在那等候,組織部長按照計劃帶我們我下一站:瀉園。現在交通很友善,幹淨的水泥路,我們一站就開到别峰禅寺,了解瀉園,就必須到别峰禅寺了解明代何如寵。據說别峰禅寺就是何如寵辭官回鄉伺候老母親而建立的家廟,後擴改建為洩園,想必是一方姹紫嫣紅的園林,關不住春光,早早的顯露出來。停車後,放生池中,一隻大鵝在向我們嘶鳴,不知是歡迎還是警告,衆人離去,各自尋找心中之物,我靠近大鵝,同行毛臘梅老師也好奇地走近,大鵝的鳴叫竟然改變了聲調,變得溫順起來,見到有人拍照,一個勁地在戲水作秀,我想這肯定是一隻桀骜不馴的犯了錯誤的大鵝,被主人送到廟裡修行改過。從它的鳴叫聲,可以看出,這隻大鵝非同尋常,見過很多世面,心裡很恭敬地向它問好,在廟裡好好呆着吧,好好念佛,早日歸正。寺裡住持是一位東北籍貫的老師父,标準國語,對出家人,我一向尊敬。在他的指引下,我們翻過廟裡一塊殘碑,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見證曆史的字元,每一個字都被曆史淹沒,就是一塊無字碑,高老師建議把這塊碑立起來,曆史可以說明古寺的一切。佛教的大乘境界也許就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我估計何宰相在陪母親安度晚年以後,一個人就選擇這土地,移花種草,取名“瀉園”,實質是潛心修煉起來,暫時告别官場上的紛紛擾擾,從頭開始,一心修為,隻為那座高峰。

告别瀉園,已經是臨午時分。午餐是山水人家的可口飯菜,清一色有機食品,雙溪河魚,椒園小花,無不是上等享受。間隙裡,我獨自驅車去黑岩,想去看看道法通天的黑岩道人。孰料,車子誤入,開進了死胡同,幸好有雙溪大媽及時招呼,費了一番周轉,無功而返 也許是心不夠虔誠的原因所緻。

在雙溪,不僅有美食美景,還有數不完的名勝古迹。在這裡可以駐足聽月,别峰望溪,喝一口正宗椒園小花,還可以臨水垂釣,一日時間是享受不夠的;賜金園、萬松堤、椒園、相爺嶺、黃龍地、胡公山、劉山頭、下霧沖……每一處都有故事,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挖掘。末了,我把車開到村部廣場,向立在廣場的李公麟、何如寵、張英、張廷玉、姚瑩、姚永概六位銅像老人做了道别;在雙溪河谷裡,見到一群歡快的溪石斑魚,感謝建立者們生态保護,還給魚兒們清澈的溪水;一群城裡來的年輕人,在溪邊搭起帳篷,帶着家人,曬着初冬暖陽,很是惬意。手機拍照的畫面很美,山、水、人和諧共處,曆史文化與山水溪谷交相輝映,好一幅“文明村”美麗畫卷。

鄉土桐城 | 發現龍眠之美:雙溪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