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鑫|Guo Xin
字子垚,一九九五年生
山西太原人,書法啟蒙于原秀清老師。二零一七年畢業于山西大同大學
二零一九年考入渤海大學美術學院攻讀書法碩士學位,導師張明副教授
同時受業于陳國成、王者利、張逢波等諸位老師。
參展經曆“雁門山”杯全國書法篆刻大獎賽一等獎首屆“慧源杯”書畫作品展一等獎中閱杯沿黃九省區“護苗”書畫大賽銅獎全國第二屆“絲路風情杯”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書法篆刻展獲獎紀念南昌高新區建區30周年書畫大賽入展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書法展—風雨鑄就輝煌遼甯篇入展“溯源問道”第十八屆山西省書法臨摹展覽入展“學黨史·保初心”全國大學生書法篆刻創作展覽入展……
序初識子垚,于大學期間,朝夕與共,爛若披掌。其與人為善,處世率真,勤勉奮進,鐘情翰墨。常與書卷為伴,熟習書理。每日臨池不辍,喜褚遂良與楊沂孫書法,極盡鑽研,然不得其解,未成一系。讀研期間,幸得諸師教導,陶染其中,于書深刻見骨,藝文兼修,技道并進。尤對章草用功至深,遍臨碑帖,獨鐘魏晉之風,遂以《月儀帖》為母本,旁涉唐寫經草書之婉約,觀照當下,加以己趣,漸成體系。縱觀子垚書法,以章草為創作根基,成自我風貌已實屬不易。其用筆爽利自然無雕琢之氣,結字端莊雅緻無造作之态,深得魏晉時代之精神。追求簡約高妙,清勁古雅之美,任情适意中寓法度,規律亦在,以博其趣,仿若空谷禅韻。古人雲“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常與其暢談書藝,頗有所得,感勤勉之初心未變,今已書藝有成,誠可喜也。學書路道阻且長,當以持之以恒,行而不辍。唯有初心常駐,不激不厲,笃行緻遠,終至大成也,與君共勉之。 辛醜暮秋,珺軒記
章草研習曆程
初嘗期首觸章草,先識其發展曆史,從隸書演變而來,保留隸書形迹,字字獨立,且上下字無連帶。魏晉殘紙、寫經中均有遺迹,如《神烏賦》《因明入證理論疏》《永元兵器物簿》和敦煌寫經等。餘以吳皇象《急就章》為基,識讀章草基本字法,辨識早期章草演變面貌。次追魏晉時索靖《月儀帖》,深入運用魏晉筆法,後學陸機《平複帖》,其中氣息則更為連貫,融入今草連帶關系,上下字組承接以達疏密結合,行列擺動,是章草向今草逐漸過渡之曆程。對元明時期章草也作鑽研,鄧文原、康裡子山等人章草,相比前代古意減弱。初期以充實章草認知為主,終能識其多樣姿态。
02進步期
經曆認識階段之後,則着手自我風格确立。餘以古今結合,以經典古帖為基,且結合時人章草創作風貌。學習字形處理,将扁形字作縱向伸展變化,借字形之改變以調節上下氣息。初以中等大小章草為主攻對象,後改為2厘米左右小章草進行創作。首次嘗試,用筆較為單一且粗略,線質弱,無法達勁挺圓厚,乏古意。字勢隻取右下傾斜,極為單薄。認識問題後,回歸漢簡中之篆籀線,經訓練後線質逐漸加強,趨向厚樸,古意顯現。但集字創作,氣息減弱,單字獨立,整體氣韻匮乏,無秩序感。餘以上下字起收筆連帶為處理方法,但偏向今草勢态,古意不足,後參照今人處理方式,雖上下不接,而依字組、行列擺動、字形改造、收筆呼應等方式,使得整體章法融洽。上下字距雖拉大,但氣仍貫,實為其高超之處,頗值取法借鑒。
03穩定期
多方面取法融通,終取魏晉筆意,字形改扁為長,字勢打破單調,規避僅右下斜之态,豐富作品整體面貌。但問題顯現,即因其他書體不佳而無法将其他優勢運用,書寫時間越長,習氣越多,古意減少,養分單調。難以達更高層次,此為後續要解決問題。繼以發展其他書體以充實章草。
念依草堂緻力于繪畫、書法、篆刻、民俗、詩詞、攝影、秦腔戲曲研究、鑒賞 、品評及書法篆刻美術史知識詞條。為廣大書畫朋友愛好者及青年書畫篆刻家提供推送平台、歡迎大家賜稿。若有建議意見、歡迎大家批評指導。
特别聲明:
本文|圖檔:疏堂印學研究所
文字來源:疏堂印學研究所
編輯|策劃:張成/馬鵬傑/吉園轸社編輯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尊重原創、若有版權問題
敬請告知、聯系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