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刺梨酒的前世今生

作者:貴州衆利園

曆史上利用刺梨釀制刺梨酒的記載,最早始見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吳嵩梁在《還任黔西》的詩句:“新釀刺梨邀一醉,飽與香稻愧三年”。比此詩稍早或稍晚的貝青喬的《苗俗記》載:“刺梨一名送香歸……味甘微酸,釀酒極香。”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思南府續志》:“刺梨野生,實似榴而小,多刺,其房可釀酒……”同年《仁懷直錄廳志》亦有刺梨酒的記載。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貴陽府志》,有“……以刺梨摻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的記載。章永康《瑟廬計草》:“葵筍家家饷,刺梨處處酤。”據《布依族簡史》載:“花溪刺梨糯米酒,馳名中外,它是清鹹豐同治年間,青岩附近的龍井寨、關口寨的布依族首先創造的”。

刺梨酒的前世今生

清康熙時期,《貴州通志》中用了簡短的五十多個字描寫刺梨:“刺梨野生感如蒺藜,結實如小石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煉之可以為膏,各郡俱有,越黔境乃無,有重胎者,花甚豔,可藝為玩。”雖然篇幅不長,但把刺梨的形狀、味道、用途都做了記述,為後人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貴州最著名的地方志《大定府志》,同樣是貴州地區重要的曆史資料,也是黔西北珍貴的文化遺産,書中記載貴州當地人民用刺梨釀酒已經延續了上千年。

刺梨酒的前世今生

清代乾隆時期,芒部、水西(今雲南鎮雄)一帶流行《竹枝詞》:“尖頭鞋子細花裝,偏向鄰家約女郎。半裡如雲傘如蓋,擔籠攜酒送新娘。”這首詩描寫的情景就是當地少數民族,挑着刺梨酒陪送新娘出嫁的場面。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場景在雲南東北部的鎮雄、威信一帶,依然經常可以見到。

清代鹹豐同治時期,吏部侍郎陳維周祖籍雲南鎮雄,他經常托家鄉人為自己捎來刺梨酒,收藏于北京的宅邸中,有王公大臣上門做客,他就拿出這款酒來招待。這些品嘗過無數佳茗美酒的貴賓,卻一緻對刺梨酒贊不絕口。因為市面上難以買到,是以很多人借故上門“蹭”酒喝,一時成為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