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陂縣盤龍城發掘出商代宮殿基址和奴隸殉葬墓
新華社武漢1975年2月13日電
三千四五百年前的一座商代宮殿基址和奴隸殉葬墓已被發掘出來,位址在湖北省黃陂縣盤龍城。
發掘工地變成了批林批孔的新戰場。在殉葬奴隸遺骸的現場,當地貧下中農和前來參觀的群衆召開批林批孔大會,對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複禮”的罪行展開了革命大批判。

盤龍城的商代遺址,早在解放初期就被注意到了。曆年來,在農田水利建設工程中,不斷有商代中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出土。一九七四年九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部分師生組成的盤龍城商代遺址發掘隊,同當地貧下中農一起,配合水利建設工程,對這個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此處商代遺址,同鄭州發現的商城一樣,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古城。它的發掘,證明了商代文化已擴充到長江流域,為研究我國奴隸社會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
這次發掘出來的大型宮殿基址,成長方形,東西三十八點二米,南北十一米。從基址來看,當時宮殿是在夯土台基上建起的,它由四室組成,外面有一周回廊,回廊四周有四十三個大檐柱穴,檐柱穴之外,還儲存了一些較細的桃檐柱穴。這種建築同古書上記載的商代宮殿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河南偃師二裡頭發現的商代早期宮殿建築也很相似。可以看出,這座宮殿的原來形狀是很壯觀的。在商代中期大量使用石斧、石鑿之類勞動工具的條件下,能興建這樣壯觀的建築物,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在出土的奴隸殉葬墓裡,儲存有大量珍貴的資料。墓中有棺有椁,雖木質已朽,但形制可見。木椁外壁雕刻有很精緻的獸面紋和雲雷紋等圖案,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雕藝術品。随葬的青銅器、玉器、陶器有六十多件。最大的一件銅鼎高五十五厘米。一件銅钺長四十一厘米,上有夔龍紋和蟬紋,是少見的精品。這次出土文物的形制和花紋,同鄭州商城的出土物幾乎一樣。就在這座墓葬中,發現了三具殉葬奴隸的遺骸。在奴隸制度下,奴隸主慘無人道,可以任意屠殺奴隸,用奴隸殉葬。這一曆史事實,再一次有力地批判了孔老二宣揚的所謂“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