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從六十開始——讀楊廉素書畫展
趙宗彪/文
認識楊廉素先生已有數十年,感覺他是一個才華橫溢、辦事幹練的官員。前者有他自成面目的書法為證,後者從自己幾次公務交往的印象和他人的評價中得出。
他從一個貧寒農家的出身,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從最基層的公務員,一直做到一個地方的主官,靠的就是自身的實力。印象很深的,是他與日本友人的交往中,顯示出來的文化修養和儒雅風度,并且以自己的書法藝術驚豔四座,赢得他們的贊歎。
但是,楊廉素先生會畫畫,确實有點出人意料。在此次于王德惠藝術館的展覽之前,他從無談起。如此多的作品,無論是大幅巨制,還是精緻獨幕喜劇,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說一鳴驚人有點誇張,但這樣一次大規模的書畫展給人一個驚喜,卻是真真實實的。
楊先生的書法,雄強而宏大,表現的是壯闊厚重的陽剛率真之氣,有黃鐘大呂之風。
而國畫作品,則更多的是清麗明媚,表現的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柔美,雖有大刀闊斧的山水作品,但最動人的,還是設色的小橋流水和花鳥趣味作品,表現出對家鄉的深情和祝願。如果說,書法顯示着楊廉素向往雄奇大山的深厚,那麼他的畫作,更多的則是親近小橋流水的柔美,更有韻味。
這兩者,映照的,是他精神世界裡作為仁者與智者的兩個側面。一個人心靈的豐富性,通過書畫是完全可以表達的,就像一個時代的精神,也都展現在這個時代的文藝作品上一樣。
楊廉素先生自稱是“三自”之人。一是自卑,因為家境貧寒,人又矮小,無靠山可憑,是以從七歲上學開始,即非常努力,以第一名的成績和班長的職位,來克服自卑。二是自負,因為一直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不管在學校還是工作中,成績或業績都能力壓同侪,赢得喝彩,也是以而自負。三是自覺。不管做什麼事,都會自覺地全力以赴,努力琢磨其中的奧妙,多花時間鑽研。無論是學習書法還是畫畫,都是認定目标,孜孜以求地看書學習和練習。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我以為,楊廉素“三自”之中,前兩者許多人都會具有,最重要的是“自覺”,自覺就是執着和努力,這是他達到所有目标的根本原因。
楊廉素從小喜愛畫畫,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天賦,卻一直無緣美院。童年的夢想,往往會成為一生的目标。楊廉素能在耳順之年以舉辦書畫展的方式實作夙願,事實上是花了半個世紀的“自覺”努力。
藝術的成就,技術的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知識的積累、學養的儲蓄、見識的增廣、眼界的開闊等綜合而成。美,是一種精神的選擇,是文明的必然結果。
在六十歲以前,作為公務人員,他的主要精力,都在工作上。六十歲以後,無官一身輕了,他就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畫畫中去。原先的所有藝術素養,尤其是書法上的功力,都成了進入中國畫美術殿堂的階梯。從藝術生涯上說,他的人生是從六十歲開始。這次一百多幅精彩的國畫作品,就是他十年磨劍的結果。
從官員轉身而為書畫家,于文化事業的發展而言,是值得慶賀的好事,也是我們的地方文化傳統。從曆史上看,天台是台州的文化高地,漢至清末,史籍有記載的台州本籍名人4096位,其中天台籍1041位,曆代的台州本籍文苑人士781位,天台籍201位,兩者天台都占首位。當代的院士中,天台籍的也較多,有金耀基、陳中偉、齊康、陳十一、彭平安、葛世榮等。
作為人口與經濟小縣,卻一直是文化大縣,這種文化現象的形成,同曆史上天台籍官員退休後,都留戀天台山水,積極返鄉投身文化事業大有關系。如明代的徐一夔,盡管朱元璋要求他到翰林院上班,但他反複懇求提前退休,回鄉著書辦書院。清代台州籍官階最高的齊召南,作為乾隆的内閣學士、禮部侍郎,也以去官回鄉辦書院、教育同鄉子弟為使命。
楊廉素先生現在以退休之人,華麗轉身,全力投向書畫創作,這于其本人,是個人童年夢想的實作,于社會,是對時尚風氣的引領,是對文化事業的推動,更是對地方傳統的傳承和光大,是值得頌揚的藝壇佳話。
人的生命有多重性,自然的生命能夠百年即屬不易,但是,人的精神生命,卻可以在時間的隧道中長久地留存。追求這種精神性的永恒,事實上成為許多人的目标。我相信,楊廉素先生的這些書畫作品,會和他的“自覺”作風一起,在故鄉的文化長河裡流淌。
楊廉素的藝術人生,如果從六十歲開始算起,還隻有十年,正是風華少年,藝路正長。這次展覽中,有他的一副書法對聯:“歲月畫中老,魚龍筆底喧。”我想,這可能也是楊先生的自勵之言。對這樣的畫家,我充滿期待。
( 來源:台州新聞 趙宗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