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作者:鏡像娛樂

時隔一個月,北京國際音樂節釋出了這一年度的總結片。這部短片撷取了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21套、24場音樂會的華彩樂章,更試圖去探讨一些問題:在當今這個時代,古典樂還有什麼意義?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在燦爛陽光下”合唱交響音樂會

指揮/張國勇

大師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大師和對話”為主題。緻敬大師,是因為2021年不僅是斯特拉文斯基逝世50周年、勳伯格逝世70周年、聖-桑逝世100周年、馬勒逝世110周年紀念,還是皮亞佐拉100周年誕辰和中國作曲家丁善德的110 周年誕辰紀念。

正如北京國際音樂節藝委會主席、著名指揮家餘隆說:餘隆說:“古典音樂本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行業。我們對偉大音樂家的緻敬,可以看到這個行業裡面所有藝術的曆史和音樂的所有脈絡。”

作曲家、指揮家譚盾自上世紀80 年代起就以不拘一格的創作理念和手法名震中外。談到影響自己的音樂大師,他首先就提到了斯特拉文斯基。上大學的時候,譚盾苦苦思索如何将中國民族音樂和民間音樂融入交響樂創作,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仿佛在他面前展開了一張音樂地圖。“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音樂的GPS。”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音樂會

新作與紀念

譚盾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對話斯特拉文斯基交響音樂會

指揮/譚盾

二胡/陸轶文

譚盾是“77級傳奇”的一員。1977年秋,中央音樂學院恢複聯考後的首次招生。1978年4月,30名學生正式入學,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曆史上獨一無二的77、78級。譚盾、葉小綱、陳其鋼、郭文景、劉索拉……他們不僅改變了中國音樂界的走向,還用他們的作品讓世界關注到中國音樂的力量。

作為“77傳奇”中唯一沒有負笈海外的作曲家,郭文景在1980年代成為中國新潮音樂的代表,1990年代以數部中文歌劇蜚聲海内外。自2003年以來,北京國際音樂節制作上演了郭文景的多部重要作品,其中歌劇《詩人李白》《狂人日記》《夜宴》均是中國首演。談到影響他至深的音樂家,他表示,一個是勳伯格,一個是斯特拉文斯基。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10月12日,由北京國際音樂節發起創意并聯合制作的半舞台版歌劇《浪子的曆程》中國首演

“我們總說應該’不忘初心‘,對于音樂家而言,初心之一就應該是永遠銘記和憧憬過往的大師、前輩。因為我們是被他們的作品吸引進入音樂的大門、然後用漫長的時間去研習他們的作品。”餘隆說,這是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屆以“大師與對話”為主題的原因所在。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對話

而在另一個次元上,作為年度主題中另一個部分,“對話”也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上呈現。

對話發生在東方與西方之間。

2021 年,陳其鋼邁入了人生的第 70 年。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陳其鋼成為法國作曲家梅西安的關門弟子,一直擅長将中國古典的感性與西方音樂技法結合。他的作曲受到了法國音樂的影響,但其中又有清晰的五聲音階。

在10月11日中山公園音樂堂的舞台上,指揮景煥率領廣州交響樂團,帶來陳其鋼的兩部作品。同場演繹的還有法國作曲家聖 - 桑的兩部小提琴協奏曲。面對同樣不平靜的人生,中西、遠近兩位不同的作曲家,發出了不同的感喟。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如戲人生

廣州交響樂團演繹聖桑與陳其鋼交響音樂會

指揮/景煥

小提琴/徐惟聆、柳鳴

1911年,馬勒在家鄉維也納去世,中國江蘇昆山的染坊間,作曲家丁善德出生了。這一因緣際會的巧合,為10月14日“生活的歌唱”音樂會創造了契機。兩位音樂家從未謀面,但都不約而同歌唱生活的趣味。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生活的歌唱

紀念馬勒逝世暨丁善德誕辰110周年藝術歌曲音樂會

指揮/楊洋

閉幕音樂會上,譚盾指揮中國愛樂樂團登台保利劇院,演出了三組與“火”相關的曲目——斯特拉文斯基演出不多的早期作品《焰火》、1919年版本的成名之作《火⻦》組曲,以及譚盾為斯特拉文斯基逝世50周年創作的協奏曲《火祭》。《火祭》改編于譚盾自己于1995年所作的電影《南京1937 》的配樂。中胡二胡和高胡獨奏演繹出兩個主題曲調,台上台下的兩組吹管樂演奏出中國古老的祭祀音樂,譚盾用中國民族拉弦樂奏響了對戰争無辜遇難者的哀思,這也是譚盾從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中找到的路徑。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琵琶/韓妍

對話發生流行與古典之間。

10月19日,歌手成方圓和她的朋友帶來了一系列經典名曲的演繹。成方圓覺得,流行和古典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她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後來将音樂劇《音樂之聲》引入中國,如今回到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她選擇的也是位于北京最繁華三裡屯的太古裡紅館。既有出自普契尼之手的《我親愛的爸爸》,也有周傑倫的熱門單曲《Mojito》。

對話也發生在前輩和後輩之間。

10月18日,斯特拉文斯基後期改編的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将和勳伯格的早期經典《升華之夜》在三裡屯太古裡紅館同場奏響。《升華之夜》中濃烈的不安情緒,加上極不穩定的半音化和聲,已為勳伯格對音樂語言的颠覆埋下伏筆;《平均律鍵盤曲集》則是斯特拉文斯基在紐約病逝前的最後歲月裡,每日早晨都會彈奏的音樂。回首從俄國到巴黎再到新大陸的動蕩一生,這部作品濃縮了一位巨匠也是一位遊子的複雜心聲。

演奏這兩部作品的是新古典室内樂團,平均年齡不足21歲——比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年紀還要小。新古典室内樂團是一群“準00後”在疫情期間創立的樂團。樂團創始人之一、指揮金郁礦表示,取名“新古典”,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希望能夠以新古典主義的作品去做一些探索;‘新’也代表了當下的時代,而古典代表了古典音樂,我們希望能夠在當下的時代給古典音樂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體會。”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新古典室内樂團獲得2021年“雀巢杯-青年音樂家獎”,北京國際音樂節藝委會主席、著名指揮餘隆(左一)、藝術總監鄒爽(右一)與雀巢大中華區集團事務及可持續發展副總裁方軍濤(右二)為樂團發起人、青年指揮金郁礦頒獎

音樂影響生活

這支年輕的樂團在今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奉獻了三場演出。一場在三裡屯太古裡紅館演繹勳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和巴赫,一場在中山音樂堂演出聖-桑的《動物狂歡節》,台上與小音樂家合作,台上也坐滿了孩子。而第三場則是午間音樂會,要走出音樂廳,在公共空間面對完全不一樣的觀衆。樂團在兩場音樂會中都返場演奏了維瓦爾第的《四季:夏》第三樂章,但金郁礦說,自己獲得了完全不同的體驗。

從2019年開始,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音樂廣播共同推出了“午間享樂”系列公益演出,今年的音樂節沿襲了這一策劃。今年的“午間音樂會”在國貿、中信大廈、三裡屯太古裡等北京地标舉辦,面對的是上班族、逛街和奔波的行人。從某種角度看,這是古典樂與生活的碰撞。

這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試圖去探讨的一個問題:在當今這個時代,古典樂還有什麼意義?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維瓦爾第和他的同時代人

恰空古樂團古樂專場音樂會

不同的個體都在尋找着自己的答案。10月10日,年輕指揮家黃屹執棒中國愛樂樂團,于音樂會《心靈的遠遊》上演了郭文景創作于21 世紀的作品。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演繹的《遠遊》是郭文景對這個時代的觀察和思考。他說,他要在這些作品中想要呈現的當代中國的樣貌。“中國傳統的元素是有的,但是我要進行當代的表達。還是要表達當代的精神。”

從1998年創立至今,北京國際音樂節每年都會為孩子們打造公益音樂會。今年在公益兒童專場音樂會上,由 BMF 甄選的兩位小鋼琴家與新古典室内樂團一起登台亮相演出。京港澳⻘少年藝術嘉年華邀請了包括郎朗、呂思清在内的世界頂級音樂家,但是主角仍然是孩子們自己——讓來自不同地區的地區的孩子們一邊合作一邊交友,共同演奏、互相聆聽。

一個為期16天的音樂節,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

10月23日公益兒童音樂會《動物狂歡節》

2020年,直面疫情的挑戰,北京國際音樂節推出了“240小時,音樂不停息”的概念,讓線上節目與線下演出一同營造出沉浸又多元的音樂體驗。今年音樂節期間,一共有15場演出通過BMF Club、庫客音樂APP、北京音樂廣播微網誌、巨浪文娛、央視訊、哔哩哔哩、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人民日報等多個平台進行視訊直播,播放量總計960餘萬;5場音樂會通過北京音樂廣播FM97.4進行電台直播,收聽人數近700萬。

作為目睹了北京國際音樂節24年成長的人,餘隆不僅看到了音樂的傳承與交流,也看到了音樂影響生活。“24年的工作,讓我看到了我們更多的人熱愛藝術、更多的人熱愛文化的交流。我覺得如果能夠延續下去的話,可想而知對我們下一代年輕人,對世界觀的看法,我覺得也會有一定的推動。”在欣慰之餘,他更感受到責任。“用最好的平台把中國的文化推向世界,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很多人的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