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作者:環球人物雜志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貝克義憤填膺地對人們訴說自己的遭遇:“我可以出入其他國家的國王皇宮和總統宅邸,卻沒法在美國的咖啡館買一杯咖啡。”

|作者:羽林郎

|編輯:二水

|編審:蘇蘇

11月30日,法國安葬曆史名人的先賢祠,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女性。

伴着《以光之名》的旋律,六名士兵擡着約瑟芬·貝克的棺木,莊嚴地走入先賢祠。這位“被法國收養的女兒”,将與大仲馬和居裡夫人一起,成為法國一個時代的文化标志。

“她就是法國。”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安葬儀式上發表演講,“約瑟芬·貝克,你雖然出生在美國,但在靈魂深處,你是一個比任何人都純粹的法國人。”

法國人對貝克的贊美,讓她的“老鄉”——很多美國人略顯尴尬。當年,這位非裔姑娘受到種族歧視,在美國甚至不能與白人同屋用餐,卻在法國成為衆星捧月的歌舞女王。這無疑是對 “美國夢”最直白的嘲諷。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先賢祠安葬典禮上展出的不同人生階段的貝克。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一個黑人女孩的“巴黎夢”

“在密西西比河西岸,我與其它小孩子擠在一起,望着對面被(暴徒)點燃的黑人社群,那裡熊熊的火焰足以照亮夜空。對岸不斷傳來黑人家庭的尖叫聲,我被吓死了,一度想從這噩夢般的現實逃出來。”

這是20世紀初美國南方留給貝克的印象。

1865年12月18日,美國奴隸制廢除,但美國社會針對黑人的迫害卻愈演愈烈。

41年後,一個名叫貝克的小女孩出生在美國聖路易斯市貧民窟,貧困、恐懼和饑餓充斥着她的童年。為補貼家用,她12歲辍學,到一個離家很遠的飯店做服務生,但仍過着有上頓沒下頓的生活,還要提防随處可見的3K黨(美國最大的種族主義團體)暴徒。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兒時的貝克。

貝克從小就酷愛唱歌、跳舞,在16歲那年前往紐約百老彙,夢想成為一名明星。

盡管她天賦異禀,但作為一名黑人女孩,隻能飾演一些形象不佳的醜角,故意用笨拙的樣子博得台下白人觀衆一笑。此時的貝克雖有維持生計的收入,但她明白,美國很大,沒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上世紀20年代中期,法國人非常癡迷美國爵士樂,貝克決心到異鄉闖闖。1925年,她賣掉全部家當,買了一張前往法國的船票,頭也不回地“逃離”美國,去追求“巴黎夢”。

法國也曾盛行殖民主義,但其國内沒有種族隔離制度,再加上巴黎是歐洲文化中心,是許多美國黑人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心中的“世外桃源”。

即使時隔多年,貝克仍記得第一次到巴黎的興奮心情,“在巴黎聖拉薩爾車站,一位法國男士主動為我推開門,紳士地向我微笑。這是我第一次遇見主動對我微笑的白人。”

初來乍到的貝克不會法語,可沒多久,她就憑借紮實的舞蹈基礎獲得演出機會。當時,著名的香榭麗舍劇院正上演歌舞劇《黑人輕舞》,這是一部充滿殖民主義偏見的作品,貝克在裡面飾演一名部落舞者。

貝克在舞蹈中加入了自己的了解,她穿了一條由16根香蕉做成的裙子,跳着狂野不羁的舞步,台下的觀衆被她的舞姿傾倒。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貝克身穿香蕉裙,露出迷人的微笑。

法國曆史學家尼賈葉在觀看過貝克的演出後,對她大加贊美,稱其飾演的“部落女子”不再是白人作家塑造的野蠻人,而是一位迷人的“黑色維納斯”。

從此,貝克在巴黎一炮而紅。膚色不再是她的“恥辱象征”,而是異域美的标志,她被稱為巴黎舞界的“黑珍珠”,并在1927年跻身歐洲最受歡迎、收入最高的表演者之列。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為法國而戰”

野性,是貝克舞蹈的精髓。

為了讓演出看着更“刺激”,她飼養了一隻獵豹做寵物和“舞伴”。在其調教下,個性兇猛的獵豹卻能在演出中配合地做出舞蹈動作;舞台下,貝克還經常與獵豹一起出現在巴黎街頭。“豹女郎”就此成為貝克的經典形象。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貝克與寵物獵豹。

與此同時,已熟練掌握法語的貝克開始涉足歌曲創作。

1931年,她推出創作歌曲《兩個夫妻》,歌詞“我有兩個夫妻,一個是我的國家,一個是巴黎”在法國脍炙人口,并成為代表巴黎的經典歌曲之一。

在巴黎名聲大振後,貝克的朋友圈也是畢加索、海明威等一衆文化名流。與她接觸過多次的海明威曾贊歎道:“她是我所見過的最為撩人的女子。”

迷人的貝克無論走到哪裡都深受歡迎。其粉絲爆料,貝克曾收到過1000多封求婚書。不過,這枚“黑珍珠”卻對一位男士情有獨鐘。1937年11月30日,在法國居住12年的貝克放棄了美國公民身份,與法國男友讓·萊昂舉行婚禮,成為了法國公民,婚禮由大克雷韋科厄市長主持。

那個曾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瑟瑟發抖的黑人小女孩,終于在大洋彼岸有了自己的天地。然而就在貝克婚後沒幾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法國淪陷。

貝克的名氣早已盛傳歐洲,德國人想邀請她為德軍做慰問演出,她婉言拒絕,并迅速搬離巴黎,在郊外的米蘭德莊園隐居。

一位神秘人士找到貝克,希望她借助舞蹈家的身份,接近德國人。原來,對方是戴高樂将軍上司的“自由法國運動”組織成員,他們想讓貝克展開間諜情報工作,套取德軍的情報。貝克得知後,義無反顧地加入組織。她終于找到了一個回報法國的機會,“我願為他們獻出我的生命。”

從那以後,貝克利用在歐洲各地表演的機會,暗中搜集德國和意大利的情報。有時,她将情報藏匿在樂譜中,有時甚至将情報藏在内衣裡。據一位曾與貝克共事的特工回憶,她在各種宴會上來去自如,是地下組織在敵占區傳遞和搜集情報的理想人選。

此外,貝克在郊外的家也成為組織的據點,特工們可在此儲存物資和避難。她還曾冒着生命危險,幫助許多猶太人逃離納粹占領的西歐。

1941年,貝克發覺自己的間諜身份可能被暴露了,立刻與戰友離開法國,前往組織在摩納哥的據點。很快,她成為宣傳部門的幹将,積極參與反納粹的行動。

貝克為法國抵抗運動不知疲倦地工作,嚴重地影響了她的健康。1945年二戰結束後,她重返巴黎,法國總統戴高樂親自授予其“戰争十字勳章”和“抵抗獎章”,她也是首位出生于美國、榮獲法國軍事榮譽勳章的女性。

從那以後,貝克常以一身軍裝示人,“為法國而戰”是其一生的驕傲。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身穿軍裝的貝克。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人性的捍衛者

戰争結束後,貝克很快進入一個新的“戰場”,這次要面對的是曾帶給她無限恐懼的種族歧視。

她在鄉下有一座城堡,與收養的12個不同膚色、不同種族和宗教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她給這個大家庭起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彩虹部落”,希望這裡是一個沒有種族隔閡的“大同”世界,孩子們可以自由平等、無憂無慮地成長。

同時,貝克也不忘遠在家鄉美國的黑人同胞。1951年,她回到闊别26年的美國,作為一名反種族歧視活動家,開展反歧視巡演。

在這場長達數月的巡演中,貝克拒絕在任何有種族隔離制度的劇院表演,對那些拒絕讓她入内的俱樂部提出訴訟。她的舉動在美國黑人社群引起不小的轟動,人們不敢相信,一個出身貧民窟的黑人姑娘,能成為享譽國際的巨星。

1963年3月,貝克與小馬丁·路德·金一起參加了在華盛頓舉行的反種族歧視活動。她義憤填膺地對人們訴說自己的遭遇:“我可以出入其他國家的國王皇宮和總統宅邸,卻沒法在美國的咖啡館買一杯咖啡。”8月28日,馬丁·路德·金為呼籲種族平等,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貝克堅定地站在其身後,見證了這一曆史時刻。

直到1973年,被同胞們拒絕了幾十年之後,貝克登上紐約卡内基音樂廳舞台表演。演出結束後,全場觀衆起立鼓掌,貝克感動地流下眼淚。

2年後,69歲的貝克因腦溢血在睡夢中死去。

正如馬克龍在安葬儀式上說的那樣,貝克是一位戰争英雄、鬥士、歌者、舞者,一位為黑人權益而戰的黑人女性。但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人性的捍衛者。

這也是對她一生最好的诠釋。

舞女、間諜、女鬥士,法國黑美人,人生很生猛

·馬克龍(右)在貝克的入葬儀式上緻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