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作者:人美renmei

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下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是課程改革進入新時期的标志,亦是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靈魂。本課題的提出,順應了課程改革的方向。本項目以課程為抓手,采用“課題式”的探究學習方式,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綜合應用能力,最終實作提高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本校在社團和現有校本課程(紙藤、面塑)的基礎上,延續傳統的制作方法,利用全校師生所捐的舊衣等材料,從肌理、造型、色彩、圖案等方面再現衣物的美,使舊衣具有新的意義和作用。此課題在使學生了解裁剪、縫制、編織等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樹立節約和環保的生活理念。

舊衣重生被很多國家作為環保項目來支援。我國相關部門出于衛生原因禁止舊衣物再次銷售,大量舊衣服深藏衣櫃之中或被丢進垃圾堆裡分解加工成原料,沒有得到充分的循環利用。本課程符合國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正值青春期學生們對衣物的質地、造型、色彩、圖案有着一定的敏銳度,以二手衣物為素材,令舊衣“重生”,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美的熱情以及對于美的思考。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全校師生舊衣捐贈活動

各研究小組以舊衣為探究對象,設定不同子課題,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探究、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舊衣的材質、肌理、圖案、色彩為探索切入點,探究舊衣創新利用的思路和創作方法,使學生盡情發揮創造力。

供課題改造的舊衣來源于學校師生的捐贈,同學們創新的、具有使用意義的作品,又通過各種管道回饋社會。對舊衣創新産品的再利用和再思考,不僅引起社會公衆對環保事業的重視,也喚醒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優良設計的渴望,進而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審美能力。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鎮中附中“布谷鳥”工作坊進社群

此次“課題式”的探究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通過“主題—借鑒—探究—創作表達”的途徑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等各項能力。同時還改變了學生對舊衣的固有看法,促使學生主動挖掘和探索這些廢棄物品的潛能,真正了解“舊衣創新利用”所蘊含的文化理念、環保意識以及時尚魅力。

課題研究内容

1舊衣創新利用的理性思考

舊衣創新利用是指提取廢棄衣物中有價值的設計元素,如紐扣、裝飾牌、面料、褲袢、口袋裝飾等,從造型、色彩、圖案、工藝等方面再次設計。整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審美判斷、創新意識等美術核心素養的養成。舊衣創新的、具有實用意義的作品可針對不同的人群,衍生出相應的文創産品,賦予舊衣新的内涵與價值,響應綠色、低碳的環保生活理念。

2舊衣創新利用的類型

教師帶領學生選題。小組合作設計一個主題場景(青春派對、生日會、奇幻森林等),從所熟悉的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着手,挖掘學生的興趣點;也可以收集身邊舊衣等廢舊材料,進行創新設計;還可以結合地方資源、文化特色,借鑒各國藝術家、設計師的創作手法來探究創造。舊衣創新利用的類型從功能上大緻可分為實用型、裝飾型和裝置型三種。

(1)實用型——椅子、沙發的改造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師生作品

(2)裝飾型——與繪畫相結合

學生自由組合為若幹小組、确定學習任務,有的小組選擇借鑒藝術家或設計師的作品,有的小組結合地方資源、文化特色進行創作。學生水墨山水獨幕喜劇《家鄉的南山》借鑒宋代畫家米友仁的《雲山墨戲圖》,巧妙運用牛仔布的色彩和肌理特點表現水色空蒙的南山。有的作品用點點出山的輪廓,還有的用不同色塊來表現。七(4)班全體同學合作完成的作品《向凡·高緻敬——星月夜》,在借鑒臨摹凡·高作品《星月夜》的過程中,學生用布來表現凡·高旋渦狀的筆觸、卷曲的柏樹、安靜的村莊,共同探索星空之謎。還有的小組提取了廢棄服裝中的裝飾牌、褲袢、口袋、标簽等元素創作出作品《城》,各色标簽構成城市中的高樓、建築,褲袢化身為橋梁、磚塊,毛線用來表現樹木,褲袢、口袋當作天空,再用一些布料當水面、小船······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家鄉的南山 學生作品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向凡·高緻敬——星月夜 學生作品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城 學生作品

(3)裝置型——與文學、故事、場景相結合

創作主題有情境性,與文學、故事、場景等相結合,表達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情感。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裝飾作品室内展示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奇幻森林小景 主題場景作品

學生小組分工合作,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和資訊,讨論并完成舊衣創新利用主題性場景設計方案。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借鑒藝術家主題創作作品,如英國藝術家伊恩 • 貝裡(Ian Berry)在紐約兒童藝術博物館用舊牛仔布建造的一座秘密花園。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學生交流讨論:在看到這座秘密花園時,你有什麼想法?藝術家用舊牛仔布制作了花園中的哪些事物?分組探究設計制作的過程。學生在完成主題場景設計方案後,依據闆塊内容完成創作,例如在學生的主題作品《奇幻森林小景》中,有用舊衣改造的綠植、仙人球、蘆荟等花盆擺件,還有漫步在客廳的火烈鳥和在藤蔓下休息的小鳥。一眼望去,生機盎然。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奇幻森林小景(局部)

3工藝研究

(1)抽紗法

學生從肌理上對牛仔布、毛線等舊衣材料進行探索,選擇抽紗的方法,用點、線結合的方式創作出地毯和半浮雕式壁挂等作品。學生還從改變布材的質感入手,制作出像羽毛一般輕盈的個性化飾品。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地毯 牛仔布抽紗作品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珊瑚花園 毛線抽紗作品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個性化飾品

(2)縫制、刺繡法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對傳統手工技能(裁剪、縫制、刺繡等)特别感興趣,他們對我國傳統的绗針、鎖邊針等針法進行研究,還借鑒了日本傳統的刺子繡縫制法,在這基礎上設計制作茶杯墊等實用品。通過一針一線的縫制過程,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茶杯墊 縫制、刺繡作品

(3)拼布法

拼布法是将一定形狀的小片織物拼縫在一起的工藝。學生在運用各種質地的舊衣拼接過程中,可以發揮無盡的想象力,把不同材質的布料緊密結合,制作出質感豐富的拼布作品。有的小組還制作出實用性的成品,如桌旗、抱枕等。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用拼布法結合廢舊泡沫等綜合材料,還制作出立體的小鳥、野兔等小動物。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桌旗 拼布作品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野兔 拼布作品

(4)編織、漿化、解構再造面料的方法

在現有舊衣面料上,運用疊加(卷、疊、編)、變形(漿化)、解構(對衣服或褲子的零部件進行裁剪和重組)等方法使布面産生褶皺等立體效果。打開學生對舊衣、布料的固有思維,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挖掘和探索這些廢棄物品的潛力。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疊加、編織、漿化、解構方法

反思

每一類舊衣都反映着一個時代的審美潮流,對舊衣的再設計是連接配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種手段。舊衣重生的課題因情而生,最終又帶着情感回歸生活。對舊衣創新産品的再利用和再思考是課堂之外的延伸和拓展,形成“生活—教學—生活”的循環,讓教學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生活服務,用藝術的方式響應環保,用設計的方式創造未來。

本文節選自《中國中國小美術》 2021年第8期

《“課題式”舊衣創新利用研究——江蘇省第十三期教學科研重點自籌課題研究報告》

用“舊”衣物,打造“新”課堂

《中國中國小美術》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