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作者:樂一狸I聲色萬象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文 | 樂一狸

名人身後,能用本名拍攝傳記片的,現今已不多見。

是以電影《梅豔芳》定檔時,讓人狠狠驚歎了一回,畢竟華語世界,多年未出巨星。

從90年代成長的人,哪怕深居内陸,也很難不知道梅豔芳,就算不知其人,也必聞其歌。

導演江志強在采訪中說,拍這部電影,是信守對梅姐的承諾,要為她拍一部影史留名的作品。

現在承諾兌現了,可《梅豔芳》夠格留名影史嗎?

從票房上說,上映18天進賬剛破億,并未達成預想的轟動。

從口碑來看,豆瓣7.0的評分,不及梅豔芳本人70%的電影。

是以,《梅豔芳》沒能超越梅豔芳。

它更像是一次圈地自萌的溫情回眸,讓青少年時代從港片港曲中受益過的人,還梅姑一張電影票。

影片前半段用戲說的方式,還原了梅姑童年時跟姐姐愛芳賣藝、少年時參加歌手大賽進入演藝圈、用國粵日三語征服全亞洲歌迷,發片即紅到日本的早年經曆。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公衆人物的優待和尴尬,都在于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膠片或新聞紙作為檔案永存往日。

無論是頒獎禮、演唱會、影視劇或日常通告,影片提及的每個高光時刻,梅姑的真實影像會作為背景或插畫,疊映在轉場情節中。

作為香港和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名片,梅姑身邊的貴人、工作夥伴、友人和男伴,也悉數在片中亮相。

不同于許多人認知中的傳記片,電影更像是站在媒體的視角,從梅豔芳過往的報道素材和大衆已知的資料中,梳理、提取出“部分的真實”,同時加進梅姑生前工作夥伴的側記,呈現出一條“事業線”上的巨星梅豔芳。

“部分的真實”之外,影片折疊了梅姑原生家庭的創痛,成長環境的複雜,以及感情世界的諸多遺憾:

梅姑的母兄集體不在場、若幹任男友的分手隐情、日籍男友舉世聞名的“渣”與女方在戀愛中的“作”……這些傳奇生涯的支柱性情節,電影卻選擇了回避。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即使在片中呈現的“酒吧掌掴”事件、愛芳婚前姐妹反目、組建藝人協會等義舉,僅僅處理成點到為止的片段——

并未在時過境遷後,揭示事件背後的真相——但這恰恰是觀衆最想從傳記中獲知的資訊增量。

那些梅豔芳時代霸屏頭條的名流轶事,未被允許登場的複雜人物,或是出于對在世者的保護,或是維護已故者的尊嚴,或是在十八年後仍無法公之于衆的“貴圈密辛”。

畢竟,上世紀最後20年的香港娛樂圈,是多方力量掣肘和數次轉型的時代縮影。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時代轉場,舞台下觀者亦更替許多。

當追光不再獨屬她一人,最初的同伴也随巨浪定居他鄉,梅姑選擇留守香港并擔起更多社會責任:

東南亞金融危機、台灣大地震,許多坎坷和艱難歲月,都有她赈災的身影。

直到生命最後一年,她仍隐瞞身患惡性良性腫瘤的消息,帶動全港藝人舉辦慈善演出為“非典”募捐。

後半段,影片剪進了更多梅姑生前籌備演出和現場指揮的影像,虛實結合地調動起關于她的全民記憶。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如果說影片除去緻敬和複現經典時刻,還具有超越“梅豔芳專場大咖秀”的意義,那便是向觀衆透露了她與張國榮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兩段極具戲劇性的巨星友誼名場面:

一個名場面是,當梅姑得知化療失敗,已無戰勝惡性良性腫瘤的希望時,她第一時間告誡密友劉培基保守秘密,不能讓重度抑郁的張國榮,再添一樁心事;

而張國榮在墜樓的前幾個小時,曾向劉培基袒露自己飽嘗失眠和導演項目被棄之苦,精神臨近崩潰,最後他叮囑劉培基,不要把這糟糕的情況給阿梅知道,防止她擔心。

張國榮和梅豔芳曾在事業上彼此成就,卻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約而同地向對方隐瞞了自己的病情,上演了“麥琪的禮物”式的體貼和互相關切。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另一個名場面是,當張國榮化蝶而去,梅姑拖着病體獨自走到靈柩前,回想張國榮生前對她說,他很難想象英雄老去的景況,一生追求完美的他,不忍親見美好的事物老去。

于是她了解了張國榮選擇在最漂亮的時候離開,對他來說反而是杜絕了衰老的殘忍,是一種體面的成全。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的心理活動是:

等她走的時候,(靈堂)門外大部分歌迷也都會來,她和他同台多年從未排練過,但“死亡”這場戲,卻留她一人獨自排練。

面對“死亡”這堂人生必修課,梅豔芳并未面露懼色,反而觸動她,用唱歌迎接人生的終點。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關于梅豔芳最愛的戀人,她親口承認的是“異地那段”,公認的版本是跟“世紀渣男”近藤真彥。

此事的注解,是梅姑在離世前專程飛到日本,為近藤慶生,這是她向一生摯愛的告别禮。

雖遺憾沒能像平凡男女那樣,與最愛的人一起到老,電影卻用溫柔的畫外音,為梅姑補上“遺憾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樣美化過的定論。

想過平淡的生活,對明星來說是奢望,梅姑索性将人生的最後一幕推向極緻——舉辦告别演唱會。

她用唱歌的方式,為自己舉辦了一場“生前追思會”,提前拆封永别的祝詞,在生前親口說予世界。

那場寫入曆史的告别演唱會上,梅姑身穿劉培基親手剪裁的婚紗,化最豔麗的妝容,戴最耀眼的首飾,把舞台當做婚禮現場,将一生未婚的遺憾,升華成“把自己嫁給音樂、嫁給舞台、嫁給觀衆”的釋然。

45天後,生命如流沙落盡,梅姑一生的愛戀與不舍,都定格在“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花開花謝終是空”的悲怆,以及演唱會最後一曲《夕陽之歌》的恢弘中。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

夕陽短暫,梅姑用它自喻一生。

童年,比賽,歌唱,愛情,輝煌,患難,告别,惜取。畫面疊映真實影像,梅豔芳轉身踏上宛若天梯的大紅台階上,且行且回頭,向觀衆,音樂,和她戀戀不舍的人間告别。

梅姑身後被譽為“香港的女兒”,因為她出生在香港,一生俠義豪腸樂善好施,代表了百折不撓的香港精神。

但她也不過是人世間的平凡女兒,擁有平凡的七情六欲,逆境中練就的義氣果敢,涼薄家庭籠罩一生的離恨,皆是缺憾。

白紗遮住雙眼,她便用标志性的笑唇,潇灑拜别40年尚未參透的一生。

世道幾經變幻起落,我們懷念梅豔芳的生平,遠勝其作品、獎項、绯聞、紛争,她是時代造就的俠女。

許多年後,我們還将繼續懷念那個誕生了梅豔芳,且容許梅豔芳成為巨星的璀盛時代。

張國榮離世後,梅豔芳在想什麼?_樂一狸_新浪部落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