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作者:津雲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最近,71歲的天津作家王洪海,剛剛确定了他新一部長篇小說的題目——《大運之河》。雖然新小說的故事架構還未規劃,但他确定,其中一定會出現楊柳青人“趕大營”的身影。

  100多年前,從大運河邊走出的楊柳青人,肩挑貨郎擔,不畏艱險,長途跋涉追趕着軍營經商,形成了“趕大營”熱潮。據史料記載,當時“趕大營”的楊柳青人約3000餘戶,至少有1.5萬人,占同時期楊柳青人口的五分之一。他們随軍紮根新疆,讓“三千貨郎滿天山”,創造了一個近代商貿史上的奇迹。他們建設邊疆、繁榮邊疆,完成了一次中國曆史上自發而又成功的移民。

  “趕大營”是刻在楊柳青人血脈中的一段曆史。時間走過百餘年,大營客的身影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大營客精神卻永遠流淌在大運河兩岸。

戰亂中走出的“趕大營”

  王洪海知道“趕大營”,是在1990年。那時正在西青區政協文史委員會的他,從一位共事的老先生那裡,聽來了“趕大營”隻言片語的故事。

  2004年前後,王洪海開始專心研究“趕大營”的淵源,先後七次進入新疆采訪“趕大營”的後裔,并出版了中國首部津商長篇曆史小說《趕大營》。

  什麼是趕大營?為什麼要趕大營?面對經常被問到的問題,王洪海的身體離開椅背,稍向前傾,放慢了語調,開始向記者娓娓道來。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楊柳青民俗館裡的趕大營場景塑像

  晚清戰亂不斷,内有太平天國、撚軍起義,外有西方列強的侵城略地。

  清朝同治年間,1865年,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在英國和沙俄的支援下,趁亂入侵邊疆,占據了喀什噶爾(今喀什)、阿克蘇,而後一路向北,1870年,烏魯木齊和大部分地區又相繼被其占領。1871年7月,沙俄又趁機出兵,占據了伊犁。

  彼時,日本接連進攻海岸線,面對海上和邊塞多方受敵,清政府圍繞海防和塞防展開了讨論。

  主張海防的李鴻章認為,以清朝當時的情況,海防和塞防無法完全兼顧,他認為應該放棄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勻作海防之饷”,大力發展海軍事業。

  “而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則認為,塞防與海防同樣重要,如果放棄了邊塞,不僅破壞了領土完整,還會讓西方勢力得寸進尺。而相比之下,塞防相對更緊急一些。”王洪海說,最終,清廷采納了左宗棠的觀點。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開始了西征之路,“趕大營,趕的就是左宗棠西征的軍營。趕大營的人會肩挑貨郎擔,裝着各種商品,一路前往部隊的駐地,把貨品賣給官兵,賺錢糊口。”

運河邊走出“大營客”

  楊柳青人“趕大營”的起點,要從大運河說起。

  曆史上,楊柳青鎮曾是京杭大運河連結南北東西的重要漕運樞紐碼頭和物資、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商賈雲集,帆樯林立。

  根據清朝道光年間出版的《津門保甲圖說》中記載,當時楊柳青的養船戶有513戶,楊柳青人依靠着大運河,過着豐衣足食的生活。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津門保甲圖說》有關楊柳青的部分内容

  但清朝後期,随着黃河改道和海運興起等因素,京杭大運河逐漸走向衰落,北方大運河沿線重鎮紛紛沒落,其中也包括楊柳青鎮。

  1868年,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成功剿滅了西撚軍後,将大軍駐紮在保定大營,為把軍事物資運輸到陝西,張貼告示緊急招募大船、船工、纖夫等。

  那一年,楊柳青人安文忠剛剛17歲。因為家中兄弟4人,作為長子的安文忠隻讀了一年書,14歲便随船工父親靠拉纖讨生活。

  “那個時候船運處于低谷,安文忠沒放過機會,馬上去報名了。”王洪海說,報名的楊柳青纖夫和船工們,随着左宗棠的部隊逆流而上,至黃河後,又向西進入陝西潼關,然後卸船,軍需物資自此開始進行陸路運輸,“物資走完了水路,按正常情況,楊柳青人就可以回來了,但是當天晚上安文忠在潼關住店時,遇到了兩個當地貨郎。”

  貨郎間的閑聊讓安文忠聽出了商機。官兵每個月可以有4兩白銀,同時他們又擔心打仗随時喪命,是以從不存錢,買東西也不講價,跟着部隊做生意,非常好賺錢。

  想着回家後停擺的船運,第二天,安文忠将拉船的工錢買了貨郎擔,趸了一些針線、毛巾等小商品,跟着部隊做起了生意。3年的趕大營生活後,安文忠帶着賺來的300兩銀子衣錦還鄉。這筆錢,相當于當時一位私塾先生20年的工錢,羨煞鄉鄰。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安文忠趕大營時售賣的商品

  而後,安文忠又做起了糧食生意,但出師不利,1873年,滿載面粉的大船遇到風浪,全部傾覆,血本無歸的他,再一次做回了“大營客”。

  這一次,左宗棠為解決西征軍沿途的軍需日用品,決定招募商販,頒發龍紋執照,允許随軍做生意。安文忠和幾個楊柳青人紛紛拿到了執照,被編入部隊後勤統一管理,随軍遠赴西陲邊地。

艱苦中淬煉出精神

  西征取得勝利後,安文忠由大營客變為坐商,紮根新疆,創立了“文豐泰商号”。發迹後,随着安文忠回鄉趸貨,他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楊柳青人知曉,“從那時候開始,楊柳青形成了‘大營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跑西大營’,一直持續了六七十年。”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文豐泰商号”舊址

  王洪海介紹,說大營客把腦袋别在褲腰帶上過日子,一點頁不為過,“在那個年代,行路靠走,戰亂、土匪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很多人走着走着,可能就客死異鄉了。”

  王洪海認識很多“趕大營”的後代,今年已經76歲的劉體洪就是其中之一。劉體洪的爺爺、父親,都是跑西大營的“大營客”。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劉體洪向記者講述祖輩趕大營

  “我1945年出生在喀什,後來我父親想要落葉歸根,于是帶着8歲的我回到天津,弟弟跟母親生活在喀什。”劉體洪說,1953年,他和父親輾轉乘坐卡車、公交、火車,曆時半個月才回到楊柳青,“父親每次提到趕大營,都不想太多提及,應該是真的太苦,不想回憶。”

  在楊柳青民俗博物館4樓趕大營的展品中,有一份路單,詳細地記載着大營客們從楊柳青出發,到烏魯木齊所經過的站點情況。

  “共計153站,長達4000多公裡,各站之間短則20餘裡,長則百裡,全程要走多半年,如果再遠到喀什,共計181站,全程走完要近一年的時間。”講解員李紫祎每次講到這裡,都會把每個數字重重讀出來,在她看來,這些數字背後是不畏艱難、懷揣夢想、開拓創新的趕大營精神。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施醫局胡同

  回報家鄉是大營客的又一種精神。現在的楊柳青古鎮裡,有一處施醫局胡同,就是為了紀念民國十年,安文忠捐資600元義務為群眾治病,施種牛痘疫苗以預防天花的善舉。伊犁的旅新貿易同鄉會,每年會向楊柳青各水局捐紋銀一千多兩,用于房屋修繕,置辦用具,同時,在鎮北部距河較遠的地方,救火取水不便的地帶捐資打了六眼水井……

渴望留下更多回憶

  大運河流經古鎮楊柳青的這一段,是南運河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大力治理南運河,多次進行整治改造,造福兩岸人民。近年來,西青區政府又投資2.2億元對這段南運河重新規劃和改造,河道長4.1公裡,開口40米,兩側各鋪20米的綠化帶,疏通改造後的這段南運河定名為“禦河”。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安家大院内景

  2004年,與“禦河”一街之隔的安氏老宅安家大院,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在修複一年多以後,重新面向世人開放。三進院落前後相通,暗紅镂空的隔扇、青磚鋪就的地面,仿佛一下就把人拉回到了那個年代。

  置身安家大院,聽着講解員介紹“趕大營”那段曆史,總會讓劉體洪感慨萬千。“參加工作後,我也在打聽我母親和弟弟的下落和情況。”劉體洪說,2008年,他受弟弟之邀回到了喀什。現在的喀什,跟他小時候印象裡的完全不一樣了,高樓林立、貿易繁榮,發展真的很不錯,“後來,我還邀請弟弟一家來天津,他們也是特别感慨,覺得天津不愧是大城市,真的太好了。”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劉體洪(右二)被弟弟邀請去喀什遊覽

  10月下旬,劉體洪給報社投稿的文章《喀什追夢》刊發了,他将卷在紙筒裡的報紙慢慢拿出來,放在腿上,兩隻手向外輕柔地舒展着紙張,“這裡記錄了我祖輩趕大營的曆史,也記錄了我生在喀什,長在天津,又再回到喀什遊覽的感悟。我渴望自己這些記錄,能夠讓祖輩們艱辛的‘趕大營’留下更多的回憶。”

津彩行大運丨“趕大營”的楊柳青人 讓大營客精神沿着運河流淌

王洪海(左一)探訪趕大營後代

  從最開始的安文忠,到幾個人,然後到千餘戶、萬餘人,直至現在,新疆的大營客後代有近60萬人。每次去尋找趕大營的故事,都會讓王洪海很感動。他說,大營客的精神已經被注入了一代代人的血液中,“無論是大營客,還是現在的很多大營客後代,他們都是邊疆發展的中堅力量,為邊疆繁榮、文化融合、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