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俞老言切脈針灸療法中特效穴—腹人中穴

作者:俞雲教授

俞老自創的切脈針灸療法中,除了“切脈指導針灸”與“金補銀瀉”等特色以外,還有不少特效穴。腹人中,即是腹部的人中穴,下文探讨有關腹人中的定位、意義、作用等。

俞老言切脈針灸療法中特效穴—腹人中穴

要說到腹人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全息醫學。全息理論本是用于說明“事物的部分可以反映整體”的理論,近年來被廣泛用于各科學領域,包括醫學。全息醫學,即是說明“人體的一小部分可以反映整體”的醫學理論。全息醫學雖然隻有很短的曆史,但卻有很久的淵源。比如,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包括其他生物也是)的每一個細胞,都攜帶着人體的一整套的遺傳資訊;古代的中醫,雖不知細胞、基因等,卻同樣使用了這一理論:望、聞、問、切,是通過局部的表現來測知整體的陰陽平衡。針灸是通過刺激局部的穴位來調整髒腑經絡氣血,進而影響全身的療法。可以說,現代理論中的“全息”實際上是中醫源流已久的“整體觀”的展現。

俞老言切脈針灸療法中特效穴—腹人中穴

随着醫學的發展,醫學家們開始更重視全息療法,腹人中也是全息療法的一個展現,它代表的是腹部反映整個人體,腹人中的取穴,與腹針理論有相似之處,但不可等同視之。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腹人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腹針理論中,中脘相當于人頭部的位置,是以淺刺中脘可治頭面五官的疾病。腹人中在中脘上三分處,同樣屬于頭面部的位置,針刺腹人中同樣有治療頭面部疾病的作用。

俞老言切脈針灸療法中特效穴—腹人中穴

2

腹人中,屬任脈上的經外奇穴,可調節陰經氣血,兼可治療腹部病症。腹人中又與人中相應,可通調督脈氣血,益氣養陽,可治虛勞。臨床上,腹人中可調陰陽、氣血平衡,為切脈針灸中至關重要的穴位。俞老言,腹人中代表的是人體的神經系統,可治與腦相關的疾病,腦與全身相關,是以可以治療全身的疾病。

常用金針,“進補銀瀉”取其補益作用,斜向上刺,針入0.3寸。

腹人中既在中脘之上,屬頭面部,位置上與我們常說的“人中穴”(即“水溝穴”)有對應之妙,人中屬督脈與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腹人中也有同樣的作用,但二者證治有異:其不同之處在于,“人中穴”常用于治療中暑、昏迷等危急重症,而腹人中使用範圍更廣,可治療督脈、陽明經脈的常見慢性病症,主要用于溫陽助氣。另外,針刺人中穴較疼痛,也不可灸,針刺腹人中卻為微痛或無痛,也可行灸法,擴大了穴位的作用範圍。

俞老言切脈針灸療法中特效穴—腹人中穴

腹人中是切脈針灸學說中一個重要的特色穴位,其定位不難,主要與神經系統相關,臨床使用廣泛、友善。活用腹人中,可治療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