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疆仍然處于國民黨控制的狀态,所有人都覺得中國的國土不能缺少這麼大的一片區域,但是新疆山高路遠,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内獲得解放,在陶峙嶽将軍的不斷努力下,新疆的所有國民黨軍隊終于接受了共産黨的上司。歲末,另一個好消息也傳到了全國人民的耳中,新疆和平解放!

新疆的解放是一件大好事,新疆足足有20萬的兵力,面對如此龐大的兵力,是幸事也是不幸,在如此偏遠的地方,加上新疆當地的物資極其匮乏,這麼多的兵力的物資供給問題是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初成立的新中國心有餘而力不足,想要伸出援手,但是鍋裡就這麼一點米還要分給大家,平均下來,新疆地區的軍隊根本就沒有多少糧食可言。
面對缺斤少兩的物資供給,遠在新疆的共産黨軍隊難道就得放棄對他們的支援了嗎?答案是不可以,新疆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此地的兵力必須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新疆地處中國和他國的交界處,一旦外地來犯,必先經過新疆這片區域,一旦新疆的兵力不足以支撐外敵的入侵時,後果不堪設想。是以新疆的物資供給問題必須解決。那麼問題來了,新疆的道路還未修建,鐵路就更不用說,物資根本就運不進去。這時候周總理發話了,新疆這樣的境況下想要通過外界的資助來維持溫飽的話根本不可能,唯一可以走的道路就是實作自給自足。
新疆的資源緊缺問題既然有了解決的方向,中央立刻制定了相關的方針,讓新疆地區的軍隊官兵有依據可循。政策頒布的初衷,一是内地的資源不是長久之計,想要讓新疆地區的軍隊和平,安穩地發展下去,自己創收是必經之路。二來,新疆地區發展生産以後,可以改變當地戰争造成的破壞,發展建設新疆地區的經濟。
新疆開始自己生産的話,不僅能夠解決當地軍隊的物資需求問題,還可以反哺中央,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政策。是以在看到中央頒布這樣的政策以後,新疆當地的駐守官兵很有幹勁,因為新疆的物資問題終于有了解決的大方向。
方向有了,執行的人在哪裡。但是巧合的是當時上司過南泥灣建設的120師和359旅部隊就在新疆地區,有着之前豐富的開墾經驗,新疆的建設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起來。在有經驗的軍隊帶領下,所有的新疆軍人都加入了開墾的隊伍。
1952年,在毛主席牽頭拟定好政策。根據政策的詳細内容,新疆當地的20萬官兵中駐守邊疆的官兵數量隻保留一小部分,其他人就地開始新疆的建設發展工作,也就是轉業,最終成立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将新疆的建設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毛主席的政策可謂是高瞻遠矚,新疆軍隊的自給自足直接改變了新疆的社會面貌,在農業經濟不斷地發展之下,新疆完全脫離了原先貧困的狀态。現如今,新疆當地已經使用上了全球領先的農業機械裝置,所生産的物資不僅滿足當地的需求,還有足夠多的生産資料可以運到全國各地,為新疆人民創造了巨大的财富,這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