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松鼠過河
松鼠會說河水很深,一大夥松鼠表示強烈認同,
駱駝可能就會覺得很可笑,說并不深,然後一大夥松鼠說駱駝在擡杠。
突然想到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
其實勵志故事,就像偶爾有一個小松鼠成功過河了一樣,确實存在,然後很多人小松鼠聽多了好像自己也很有希望,很容易過去一樣。
不管是出于天賦聰明,想出很好的方法,還是運氣使然。
如果不能告訴你方法,比如是看着有木闆過來,中間跳一次過去的;比如讓海龜食物讓它幫馱過去等等。
隻是跟你宣傳有個松鼠好厲害,其實沒啥用。
然後松鼠裡的老師宣傳,某某松鼠 ,從小很弱小,然後非常努力,然後過河了。
如果這隻松鼠後面為非作歹,老師又會宣傳”早就看出來苗頭不對“。
其實聽多了”勵志“的故事很多小松鼠會認為,勵志的事情是主流,是多數,自己愛聽。
很多小松鼠 就特别喜歡聽這種故事,如果一隻松鼠知道某個松鼠隻是吃的胖才能浮起來飄過去的,會覺得”不夠勵志“,好像事情不一樣這樣,必須按照勵志的路線發展,有的甚至是憤怒和失望。
二、談勵志
醜小鴨變成天鵝的故事,并沒有傳達努力就能成功的意思,醜小鴨不努力長大也是天鵝,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一隻天鵝蛋。
其他的醜小鴨怎麼努力也變不成天鵝,因為它沒有這個基因。
這就像某個非名校的考到了名校,某個非名校的得到了某個比賽大獎,某個非出身名門的創業成功等等。
的确有,但是終歸是少數,而且也不排除有天賦或者方法得當。
高中老師總是試圖讓學生潛意識裡将努力和成功畫等号。
其實聯考恰恰是通過天賦、努力甚至運氣等成分将學生劃分到不同層次的學校。
很多人說天賦好比天花闆,努力是我們能夠到達的最高極限,這點比較認同。
”但是絕大多數人之不努力,還沒到拼天賦的地步“,卻不敢苟同。
比如聯考,你很努力,人家也很努力,人家上了清華北大,你上了差大學甚至專科,沒拼天賦?
讀研究所學生你苦思冥想痛苦萬分發表了一篇核心期刊,别人也很努力也很辛苦,發表了SCI,沒拼天賦?
不是沒到拼天賦的地步,是因為沒天賦可拼,或者是和周圍的人”天賦“差不多罷了。
其實越是不聰明的人越不怎麼努力,去名校和差學校看看刷抖音,玩遊戲等的頻率;看看名校和非名校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甚至國際比賽的人數和最終的成績就不言而喻了。
在我看來 最重要的是天賦、背景其次是方法和努力。
為什麼把方法放在努力之前,是因為親曆過很多人方法效率低,卻因為”習慣了“、”适合自己“而不願改變。
而有些人卻效率很高學習并沒那麼吃力。
拿記單詞來說,很多人死記硬背,最終單詞本都看不完一遍,最後幾個單元都是新的。然後正氣淩人的得出”記單詞本來就是痛苦的,既然好多年單詞本都沒記完過,不如xxxxxx“
但是如果采用遺忘規律,不斷重複,而且重點重複自己不熟悉的,并且不強迫自己記住,等等。記單詞不會覺得痛苦,而且會記得更牢固。
另外可以看看《最強大腦》最新一季篩選的時候,包括國際賽,雖然都是很聰明的人但是他們的不同方法,效果完全不一樣。
與其強調努力,其實不如強調方法再強調努力,不同的方法學習的感受,輕松程度不一樣,效果也可能差距很大。
好人多人會聽到很多成功的,勵志的人都會說自己很努力,然後想當然地認為努力就能成功。
其實他們或許是有天賦+特别努力,也可能是運氣好+特别努力;也可能是方法效率高+特别努力,或者兼有。
我們無法改變出身和天賦,卻可以選擇努力,努力達到自己可能企及的最大高度,但是不應該盲目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