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測驗的原理
1942年,凱瑟琳·庫克·布裡格斯(Katherine Cook Briggs)和伊莎貝爾·布裡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這對母女制作了一份問卷,将人們的性格分為16種類型。它被稱為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名額(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後來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性格測試之一。今天,人格測試是一個數十億美元的産業,被個人、學校和公司所使用。但這些測試,包括MBTI測試、五大測試、DiSC評估、過程溝通模型和九型人格,都沒有真正揭示關于人格的真相。事實上,個性是否是一個穩定的、可衡量的個體特征,這一點還有待商榷。

部分問題在于測試的建構方式。每一項名額都基于一套不同的名額來定義性格:例如,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通過關注内向和外向等特征來将人們劃分為性格“類型”,而五大名額則根據五種不同的性格特征對參與者進行評分。大多數是自我報告的,也就是說結果是基于參與者回答的關于他們自己的問題。是以撒謊很容易,但即使是出于好意,客觀的自我評價也是很棘手的。
來看看五大問題中的這個問題:你如何評價“我總是有準備的”這句話的準确性?這裡有一個明确的贊成的答案,這就讓我們很難保持客觀。人們會下意識地以取悅他人為目标:當被要求同意或不同意時,我們表現出一種偏見,傾向于回答我們認為提出問題的人或機構希望我們回答的答案。還有一個問題:正義和公平,你更看重哪一個?那麼和諧和寬恕呢?你可能很重視每一對的兩面,但MBTI測試會迫使你從中選擇一個。雖然我們很容易假設,這種被迫選擇的結果一定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一個真正的偏好,但事實并非如此:當多次面對同樣的被迫選擇問題時,同一個人有時會改變答案。
鑒于這些設計缺陷,測試結果可能不一緻也就不足為奇了。一項研究發現,在第一次進行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測試五周後,近一半的人會被配置設定到不同的類型。對邁爾斯-布裡格斯性格分類法的其他研究發現,得分非常相似的人最終會被歸入不同的類别,這表明性格類型之間的嚴格劃分并不能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細微差别。
更複雜的是,人格特征的定義在不斷變化。将内向者和外向者這兩個詞大衆化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将内向者定義為不顧環境而堅持自己原則的人,而外向者定義為根據環境塑造自己的人。内向後來變成了害羞,而外向的人是外向活潑的人。今天,内向的人發現獨處的時間可以恢複精力,外向的人從社互動動中汲取能量,而既外向有内向性格的人介于這兩個極端之間。
但人格測試的應用遠遠超出了自我發現的範圍。學校用它們來建議學生學習什麼和從事什麼工作。公司利用這些測試來決定雇傭誰,擔任什麼職位。然而,研究結果并不能預測一個人在某一特定角色中的表現。是以,通過這種方式使用人格測試,機構可能會剝奪人們擅長的機會,或阻止他們考慮某些道路。
所有這些測試都以是與生俱來的、不變的個性這一概念為基礎。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性格在關鍵時期會發生變化,比如在校期間,或者開始工作的時候。雖然一個人行為的某些特征可能會随着時間的推移保持相對穩定,但其他特征是可塑的,受我們的教養、生活經曆和年齡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取決于如何使用人格測試。任何使用它們的人都應該對結果持保留态度,但個人使用并沒有太大害處——測試者甚至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一些新的術語和概念。把這些測試當做學習測試即可,不要困在其中。
翻譯來源:TED
翻譯人:不喜歡zz奶茶的逍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