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宰相王欽若為什麼被譏稱為“瘿相”?(下)

作者:文石齋主

宋史趣問100題·31·宰相王欽若為什麼被譏稱為“瘿相”?(下)

宰相王欽若為什麼被譏稱為“瘿相”?(下)

王欽若

四、構陷寇準

宋遼兩軍在澶州作戰、對峙一個多月後,遼國提出議和,經過談判,宋、遼兩國達成“澶淵之盟”,宋真宗回朝。君臣回朝後,寇準因立有大功,升任首相。

然而,寇準在王欽若建議宋真宗“南幸金陵”的時候,對宋真宗說“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在澶州又勸動宋真宗,将王欽若派往已成敵後、比澶州更靠北的天雄軍,幾乎是置王欽若于死地,王欽若當然對寇準很得要死。寇準升任首相,王欽若一則怕繼續遭到寇準的打壓,一則不願與寇準共事,“累表願解政事”,屢次給宋真宗上表,請求辭去參知政事職務,“罷為刑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但不久王欽若又向宋真宗訴委屈,說自己在上朝排隊時應該排在前面,宋真宗即在“資政殿學士”中間加一“大”字,升他為“資政殿大學士”,上朝排班在翰林院副長官“翰林承旨”之上。

不久,宋真宗命王欽若主修“宋四大部書”之一的《冊府元龜》,在修書的過程中,宋真宗有所褒贊,王欽若即署名首位,上表給宋真宗緻謝,書中有出現缪誤,宋真宗有所批評,則告誡抄寫書吏,隻說是寇準的好友、一同修書的翰林學士楊億等參與修書的人的責任,“其所為多此類也”。

又不久,王欽若出任樞密院長官“知樞密院事”,同時主持修“國史”。

但寇準任首相後,“頗自矜澶淵之功,雖帝亦以此待準甚厚”,宋真宗對寇準也因為寇準立功,對寇準非常厚待。這使得“素與寇準不協”的王欽若“深嫉之”,更給王欽若提供了構陷寇準的機會。景德二年的一天,朝會結束,寇準先退,宋真宗目送寇準離去。王欽若見此,對宋真宗說道:“陛下敬寇準,為其有社稷功耶?”宋真宗答道:“然。”王欽若又問:“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宋真宗“愕然”,反問道:“何也?”王欽若道:“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宋真宗“愀然為之不悅”。王欽若進一步說道:“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由是帝顧準浸衰”,由此宋真宗對寇準的崇遇逐漸降低,“明年,罷為刑部尚書、知陝州”,第二年即景德三年(1006),将寇準趕出朝堂,出任陝州(治今河南三門峽)知州,直到大中祥符四年(1008)二月宋真宗到汾陰(今山西汾陰)祭祀“後土”,寇準才受命“提舉貝、德、博、洺、濱、棣巡檢捉賊公事,遷兵部尚書,入判都省”,都省,是尚書都省的簡稱,也稱尚書省,在唐代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之一,但宋朝廢三省,最高行政機構稱“中書門下省”,“判都省”即“判尚書省”,隻是虛銜,是以寇準回朝,并無實職,又到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宋真宗到亳州(治今安徽亳州)祭祀道教始祖老子,才任命寇準為國家最高軍政機構樞密院長官樞密使、平章政事。但不久,因寇準厭惡“五鬼”之一、國家最高财政機構“三司”長官“三司使”林特,不助林特為宋真宗拜神提供資金而再次被趕出朝堂,出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陽)知府,改任永興軍(治今陝西西安)知軍。

天禧元年(1017),寇準改任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陽)節度使。為了迎合宋真宗,寇準違心地向宋真宗進獻“天書”,才再次回朝,任“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重登相位。

宰相王欽若為什麼被譏稱為“瘿相”?(下)

寇準

五、“瘿相”

說動宋真宗将寇準趕出朝堂後,為更加赢得宋真宗的歡心,鞏固地位,王欽若有勸宋真宗到泰山舉行封禅大典,恢複因在“澶淵之盟”中受損的“聖君”形象,得到宋真宗的準許。

大中祥符初年(1008),王欽若任“封禅經度制置使”兼泰山所在地兖州知州“判兖州軍州事”,宋真宗東封泰山,任“天書儀衛副使”。封禅禮成,王欽若升任禮部尚書,受宋真宗之命作《社首頌》,再升戶部尚書。

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到汾陰祭祀“後土”,王欽若跟随,再任“天書儀衛副使”,升任吏部尚書,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

王欽若的家宅在太廟後面,他向宋真宗進言,自己從太廟附近出入呼喝,心裡不安。宋真宗因之賜予他位于開封“安定坊”一處官家建築作為住宅。

馬知節任樞密副使,一向厭惡王欽若,經常與其争論,不肯屈服。其時恰逢泸州(治江陽縣,今四川泸州)都巡檢使王懷信等人向朝廷彙報上讨平“蠻人”之功,王欽若很長時間沒有予以獎賞,馬知節因之在宋真宗面前攻擊王欽若的短處,二人當着宋真宗的面激烈争吵。宋真宗催促王欽若盡快頒賞,王欽若竟未經報告宋真宗,擅自提拔了王懷信等人的官職,宋真宗惱怒,罷免了他樞密使職務,隻保留了他上朝議政的資格“奉朝請”。但不久,再命他為“知通進銀台司”,複任樞密使、同平章事。

天禧元年(1017),商州抓獲一名收藏禁書、能以法術支使“六丁六甲神”的道士谯文易。谯文易交待,曾出入王欽若家,王欽若曾贈詩給他。宋真宗問王欽若有沒有這事,王欽若辯稱不知道谯文易其人其事。宋真宗大怒,将王欽若趕出朝堂,以“太子太保”官職外任“判杭州軍州事”,即杭州知州。

天禧二年九月,後來的宋仁宗趙祯被立為太子,王欽若向宋真宗上表,自稱自己既任“東宮師保”,就該回朝輔助太子。宋真宗準許他回朝,複任資政大學士,并下诏命他每天到為太子在宮中建設的學堂“資善堂”為太子講課。

其時輔政大臣一般兼領“三少”之官即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王欽若向宋真宗提出,自己官階比“三少”高,請求改換官職,宋真宗準許他任“三公”之一的“司空”。不久,因與宰相丁謂互不相喜,以山南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陽)節度使、同平章事官職出任“判河南府”即知府。不久,王欽若上表朝廷,以患病為由請求回開封家中就醫,丁謂沒有理睬。王欽若一怒之下,讓兒子王從益給河南府寫了一份請示,要求準許父親回家,王欽若當即予以準許,回了開封。丁謂得知,向宋真宗上言王欽若擅離職守。宋真宗訓示國家最高監察機構之一禦史台長官禦史中丞薛映到王欽若家中詢問,王欽若“惶恐伏罪”,被降職為司農卿,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任職,其子王從益也被降官一級。

乾興元年(1022),宋真宗去世,宋仁宗繼位,改任王欽若為秘書省長官“秘書監”,後以太常卿官職外任濠州(治今安徽鳳陽)知州,又以刑部尚書官職改任江甯府(治今江蘇南京)知府。

宋仁宗曾練習“飛白體”書法,正好王欽若有奏章送達,宋仁宗因之寫了“王欽若”三個大字。當時執行馮拯患病,垂簾聽政的太後劉娥有意起用王欽若再次為相,寫了紙條放在藥盒中,派宦官送給王欽若,且宣布太後口谕,宣召王欽若回朝,王欽若當即動身,當他到達開封城門,還沒有人知道。朝見劉娥、宋仁宗之後,王欽若即複任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兼任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王欽若認為百官升遷都有規定,做了一篇《遷叙圖》,獻給了宋仁宗,以給剛當上皇帝的宋仁宗作借鑒。這年王欽若“監修”的《真宗實錄》寫成,王欽若進位三公之一的“司徒”,又因為宋仁宗在開封舉行祭天典禮“推恩”,進封冀國公。

其時邵武軍(治邵武縣,今福建邵武)知軍吳植患病,向朝廷請求改任别的職務,并通過“殿中丞”餘谔給王欽若送去黃金,以求王欽若關照。但餘谔還沒有把黃金送去王府,心情急切的吳植就派衙中吏員到王欽若府中探問事情進展。王欽若沒有收到黃金,卻被人到家中追問事情,惱羞成怒,當即将吳植派來的吏員押往朝堂,請求查問。吳植、餘谔因之都被貶職。而吳植與王欽若曾有過交情,早年王欽若曾“安撫西川”,吳植時任新繁縣尉,王欽若向朝廷舉薦過吳植之。至此,吳植受罰,王欽若也應承擔薦舉失當的責任,“連坐”受罰,但宋仁宗下诏,不予追究王欽若的罪責。

其後,王欽若兼任“譯經使”,但當他到“傳法院”上任的時候,忽然患病,急忙回家。宋仁宗得知後親自到他家中慰問,并賜予白銀5000兩。不久,王欽若去世,享年64歲。朝廷贈予他太師、中書令榮譽職銜,谥号“文穆”, 且錄用他的親屬及親信20餘人為官。宋朝以來,朝廷給予宰相的“恤恩”即身後的優待,無人能與王欽若相比。

王欽若的所作所為,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極度厭惡和反感,雖然受到宋真宗、宋仁宗兩朝皇帝的榮寵越來越高,官做得越來越大,但人們對他的鄙視,也越來越嚴重,他身材短小,脖子上生有“瘿”,瘿,是古人對多生于頸部的囊狀惡性良性腫瘤的稱謂,是以時人譏稱他為“瘿相”,宋仁宗也曾對宰相說:“欽若久在政府,考察他的所做所為,真是奸邪啊!”時任參知政事王曾回答:“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當時人稱‘五鬼',其奸邪、險惡、詐僞,誠如聖谕。”

宰相王欽若為什麼被譏稱為“瘿相”?(下)

宋仁宗

譏稱王欽若為“瘿相”,雖然有人身攻擊、侮辱人格之嫌,但以王欽若的為人做事,卻也能夠了解。

參考資料:《宋史·寇準傳》《王欽若傳》《晏殊傳》《王旦傳》,宋·王暐《道山清話》,江休複《鄰幾雜志》,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清·徐松《續資治通鑒·宋紀二十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