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趕會,聽聽那膠粘的鄉音

作者:沂蒙地三鮮

青雲鎮駐地韓村街三、八逢集,雷打不動,稱“韓村集”。

每年還逢兩次會,全稱是:春季、秋季物資交流大會,分别在陰曆三月二十三、十月二十三舉行。

雙休日回老家,鮮哥每次都會下意識看看月曆。

如果遇上逢集,時間又充裕,無論如何也要去趕一會,“磨磨襖領子”。碰上新鮮的瓜果蔬菜,順道買一些。

農村人的趕集,就像城裡人的逛街,已經深深地刻在每個農村人的記憶裡。

小的時候趕集,為的是買點好吃的拉饞。現在趕集,也還是買點好吃的。

與高大上洋務的逛街相比,趕集接地氣,更有感覺。

韓村集“很大”,是臨沭縣城以北,莒南縣闆泉鎮、相溝鄉,河東區鄭旺鎮一帶最大的集市。

有條河東西流過韓村。河裡的沙很厚。過去逢年集,河的上遊主要是炮仗市,下遊主要是牲口市。

每次逢集,韓村河南北兩岸就擠滿了四裡八鄉的人們。

周六,也就是昨天,正好是二十三。鮮哥決定,回老家前,先去趕集,買點菜帶回老家。

走到韓村南,鮮哥往左一瞅,看到信用社前面的街道上擺滿了桌椅闆凳等家具,猛然意識到:今天是十月二十三,逢會哎。

逢會,與日常的逢集最大的不同就是,逢會一般要三天時間,場面要比逢集大出很多,賣的東西非常全,可以買到蓋屋的棒,各種家具。

很多商家提前幾天就來安營紮寨、壘台擺攤,準備大幹一番。

想想也是,逢會的這兩個時間點非常重要。

一個是春天,人們要開始一年的耕種、要打牆蓋屋,必須置備好各種物資家具。

一個是秋末冬初,農閑季節,人們忙活了一年,有了各種收成,到集市上賣了換錢。

同時,也各種購買,為娶兒媳婦嫁閨女準備家具嫁妝。

反正,平時趕集買不到的,就“等着逢會的時候買”。

找個地方停下車,鮮哥二人迅速走進趕集的滾滾人流電動車流中。

集市主要是沿韓村河兩邊布局,呈“土”或者“王”字型。

趕集先從入口的那一豎開始。

這條路的兩邊主要是買牛羊肉、蝦皮、粉皮、調料、旱煙等幹鮮貨。

那兩橫,韓村河南岸的一橫主要賣土雜衣服等日用品,還有那賣煎包拉面湯鍋等熱氣騰騰的“饞痨市”。

河北岸的那一橫主要賣大蔥菠菜豆芽生姜辣疙瘩等各種蔬菜。

十裡八鄉親戚厚。趕着集,就能遇到多年不見的親戚,還有老家的莊鄰。

鮮哥覺得,現在趕集的樂趣不僅能找找童年的那種記憶,最大的樂趣在于能在熱鬧中聽到膠粘正宗的鄉音。

先是相遇問候的鄉音:

“大叔趕集的哈!”

“俺娘奧,是大一(大伯)啊。有日子木見了。恁火水(氣色)真好哈。”

“二嬸子恁買的蔥多收錢一斤?耐害(那地方)耐份蔥便宜。”

最多的還是講價還價的鄉音:

“辣疙瘩曾(zeng)賣的?”“五塊錢四斤。”(一斤多少錢?趕緊拿出手機算算吧)

“實落的,你這姜多收錢一斤?”

“恁叫我怎麼讓?恁看看這稱,還能挂住砣了不?”

“咱這羊肉,是正幾味,木喂飼料。你去湯鍋那邊聞聞,那個味能聞地嗎(意思是不能聞)?”

“品質不好?恁先嘗嘗,嘗完了再買。嘗嘗不要錢。”

買這買那之後,鮮哥走出人流車流,把東西放進車裡。二号大廚忽然說,咱再去殺隻雞吧。

結果是,回到那一豎一看,人擠得都走不動了。

咱不殺了,回老家吧。二号大廚說。

有詩為證:逢集逢會喜相逢,趕集趕會樂着趕。熱氣騰騰饞痨市,人流滾滾擠出汗。鄉音無改鬓毛衰,鼎沸鄉音真是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