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作者:刀筆生涯

文章的題目很令人意外,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客氣地稱他們為“家”,而是說搞某個東西的人。不過,可能讀完這篇文字,相信大家會明白我的用意。

韓美林同志,曾經為湖北荊州做了一尊世界最大的關公像,他的立意是錯的哈,關公怎麼能手拿大刀呢?關羽是武聖,他要手拿《春秋》,懂得春秋大義,方是“武聖”,如果手拿大刀,關老爺就等同一般武将了。這是韓美林對文化淺薄的了解造成的。雕像在落成之後,荊州人民實在忍耐不下去了,終于在某年某月把它扒掉了。

曾成鋼同志,到了意大利,浏覽了一圈,被米開朗琪羅《大衛》等作品震住了,按照他的話說“他失語了”,并且持續了一年多。恭喜他,變成了白癡!(詳見《白癡的養成》)

談雕塑的問題,需要從觀察特殊化的造型開始。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中國山西雙林寺韋陀像(作者佚名)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米開朗基羅《大衛》

《韋陀》與《大衛》,分别是中國元朝佚名藝術家和意大利文藝複興米開朗琪羅所作,把這兩件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并無違和感,因它們都有方向與擰轉。

反向,即在作品中人的腿、腳、膝蓋、髋部、肩部,顱骨、手、肘,胳膊,身體的這些部位都是反的。腳,一隻朝左一隻朝右;膝蓋,一個打直一個彎曲;腿,一個支撐一個傾斜;胳膊,一個伸直一個彎曲;胯一邊在上一邊在下;肩一邊在下一邊上;同時注意到肩與胯是錯開的,“韋陀”尤其明顯,大衛的略有。而顱骨與整個脊椎亦是反向……所有這些,構成了“大衛”與“韋陀”共同的造型特征,即“擰轉”,英文稱Twisting。

……

順着我的目光,繼續觀察。韋陀除了這些骨骼上的方向之外,它比大衛更多了一個相,即背部的“庫克拉恰”,這使他的臀部翹起,更具表現力。什麼是“庫克拉恰”?作為一介布衣的我,在解釋之前向兩位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人索要一點人民币,我想大家是可以了解的……

單就藝術的特殊性而言,我認為《韋陀》是高于《大衛》的,它畢竟多了一個相,并且處理得輕松自然,不露痕迹。《大衛》明顯就弱了一些……它缺乏内在張力。

如果就技巧而言,《大衛》又勝出《韋陀》許多,它在結構上更加精确,細節處理得也更加細緻。不過中國的讀者不必自卑,畢竟米開朗琪羅是歐洲頂尖藝術家,而韋陀的作者隻是七百年前中國的佚名而已。

“反向”是所有造型的基石!尚有疑問的朋友,可以順着我的目光去觀察,米開朗基羅如此,達芬齊如此,拉斐爾如此,羅丹如此,左恩如此,薩金特如此,布格羅也是如此……

藝術家要觀察特殊的現象,而不是眯縫眼兒看那些司空見慣的一般性現象,比例、結構、透視、明暗……統統是一般性的,不具備任何特殊的意義,這也是我向來反對過多素描的原因。

“素描那東西,國小生五年,中學生一年,大學生三個月”(李玉滋語)

現在,我們可以審視一下韓美林、曾成鋼兩位同志的“雕塑”——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平的、平的、還是平的……在中華的大地上散落着許許多多這樣的障礙物。

中國搞雕塑的,他們的作品不具備造型的特殊性,這也是我不能稱其為“家”的原因所在。

“韋陀”與“大衛”——緻中國當代搞雕塑的人

相關閱讀:

《論白癡的養成》

《斑駁重彩 再現滄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