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5.5億年左右之前,地球開始誕生,經過了緩慢的長達10億年左右的時間,地球出現了第一個原始生命,距離現在大概是41億年前,然而從原始生命向後進化卻需要上百萬年甚至是更加久遠的時間。
在這幾十億年裡,随着時間的發展,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但是從一開始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生物,或者可以說是98%的物種都已經消失在了世界上,如今的物種與過去的物種幾乎沒有一點相同。

這其實是因為在漫長的時間裡,地球上經曆了5次生物大滅絕,即在較短的時間裡大部分的不同物種都遭到了滅絕,徹底消失或者是殘留了很少一部分的現象,而這樣的大滅絕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每6200萬年左右的時間就會在地球上經曆一次,往往對動物的影響大過于植物。
根據科學家們的考古和研究發現,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因為全球變冷的原因,原本極其繁盛的海洋生物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毀,其中85%的物種消失在了地球。
最近一次則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科學家們猜測,這一次的大滅絕極有可能是因為一顆降落在地球的隕石,因為其品質比較大,撞擊地球所爆發的能力遠遠超乎人類想象,相當于是曆史上最大地震的100萬倍。
如此強烈的撞擊力度不僅僅導緻火山、地震、海嘯等等地質災害頻頻發生,還産生了一系列的後續影響,譬如硫化物質來到大氣層,成為酸雨,以及2.1萬立方千米的塵埃進入大氣層,造成幾十年裡地表缺少了陽光。
也是以,陸地上幾乎所有的大型動物都遭到滅絕,統治了地球1.63億年的恐龍整體滅亡,隻有小型的陸地動物勉強度日,最終進化出了人類。
珊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物種,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它們是一種海洋植物,但是實際上珊瑚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上是動物,是許多屬于腔腸動物的珊瑚蟲共同形成的,珊瑚其實就是這些珊瑚蟲的外殼。
早在5億年左右之前,珊瑚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在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之前,由于當時氣候十分溫暖,古海洋的面積比現在都大,如今包括我國領土在内的很多地方都被淹沒在海底。
故此,在這時期海洋生物空前繁盛,大量的無脊椎動物肆意繁衍,珊瑚、海百合、筆石等等類群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其中珊瑚雖然還比較原始,像是大型的水螅蟲,但也已經形成了小型的珊瑚礁。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以來,珊瑚雖然也受到了影響,但并未遭到滅絕,反而在第三次大滅絕時期之後,大部分的重要珊瑚群都因氣候變化等原因而徹底消失在了地球。
在最後一次大滅絕事件,也就是發生在6500萬年以前的白垩紀大滅絕,因為隕石撞擊,60%的珊瑚同樣被摧毀,隻留下了珊瑚蟲死亡後殘存的石灰質遺骨,成為了人類研究過往的重要化石證據。
然而在2020年3月3日,國外一個研究小組在《科學報告》上公布了一項研究資料,他們原本是想要研究珊瑚的這些年來的資料和變化,用來更好地保護這些對環境有着極大好處的生物們,卻發現珊瑚出現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征。
比如耐漂白,獨居和不跟其他生物共生,要知道珊瑚通常會與蟲黃藻共生,而日益升溫的氣候會使得珊瑚驅逐這些蟲黃藻,進而導緻發生漂白。從10年前開始,珊瑚大規模漂白死亡的事件屢屢引起人類的關注,研究表明2100年世界上或許将會有99%的珊瑚群落出現漂白。
除了這些,珊瑚還分布在了世界各地,并且生活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區域,但是以往珊瑚都隻是生活在溫度超過20℃的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而且通常繁衍在100米到200米之間的水域,顯然與現在的珊瑚有着較大的變化。
根據科學家們的調查研究,他們發現如今珊瑚的明顯不同居然與在6500萬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裡存活了下來的珊瑚,在當時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幾乎是一模一樣。
在看到這個結論的時候,研究小組的一位科學家甚至寒毛直豎,表示:它們正在做它們當時所做的事情!
這正是古老的珊瑚能夠從前面5次大滅絕裡活到現在的秘訣,它們是對于環境最敏感的生物,能夠極其敏銳地預感到災難的來臨,進而為了生存做出自己的改變,适應環境的變化。
這些證據也無疑是向人們發出預警,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來臨。
事實上,早在2020年以前,地球上的種種迹象已經表明了最新的生物大滅絕即将來臨。
曾有科學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除了大滅絕以外,地球上的生物大概每個100年就會平均從10000個哺乳動物中,篩選出其中2個物種淘汰,這是較為緩慢的滅絕過程,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對環境的影響并不大。
然而随着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兩腳走路的生物折騰出了冒黑煙的工廠,大量的污染氣體和廢水排放到了世界各地,為了經濟發展和建立容納更多人口的城市,他們還砍伐樹木,驅趕動植物們原本的家園,修建出了冰冷而殘酷的鋼筋鐵瓦。
研究表明,從工業革命發展以來,短短100年時間就滅絕了400左右的物種,在20世紀以來,每100年遭到滅絕的物種已經超過了以往的100倍速度。
相關調查發現,如今幾乎每3個小時就會有3個物種徹底消失在地球,甚至滅絕的速度比自然成長新物種的速度快了100萬倍。
在之前科學家們還隻是認為這些資料足夠令人反思和警惕,但還沒有達到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地步,卻在2015年就有科學家塞巴洛已經不再抱有僥幸心理,向全體人類敲響警鐘——大規模的滅絕正在發生!
同時在2020年,塞巴洛還發現,過去科學家們遠遠低估了物種的滅絕速度,随着人類不加以節制的破壞環境,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
通過對世界上瀕危物種的研究和調查,塞巴洛發現全球仍然有515個物種處于幾乎隻能生存在很小生存環境區域,并且總量不超過1000個的困境,甚至占據了全部物種的1.7%。
其中還有近乎半數隻有不到250隻數量,同時還存活在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要知道這裡的環境極其容易遭到人類破壞,一旦有人類侵入,為了利益而砍伐森林,這些數量極少的物種就将會徹底消失。
物種的滅絕并非是單單消失那麼簡單,自然的生物鍊經過了漫長的演變才趨于平衡,一旦其中一個環節滅絕消失,那麼将會對整個生态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就像是牽動翅膀的蝴蝶,誰也不會預料到它會掀起多大的風浪。
比如先前說的珊瑚,珊瑚能夠調節海水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也能夠為蟲黃藻提供居所,甚至分泌出來的粘液也會為一些生物提供食物,一旦珊瑚滅絕,或者是失去了一大半,那麼我們的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都會遭到巨大的打擊。
事實上,人類雖然不是造成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最根本原因,确實推動大滅絕速度加快到來的罪魁禍首——溫室效應、砍伐森林、侵占土地等等,都無疑是加速了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滅亡從來不是單獨的一件平凡的事情,而是與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任何一個環境的破壞,最終都會“回饋”到人類自身。
也是以,人類必須要開始做出具體的措施,來彌補我們曾經對自然造成的危害,挽救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
在2020年,聯合國釋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号召人類在發展中需要做出8個轉變,以恢複我們的生态多樣性,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生物造成負面的影響,并且希望各個國家都能将保護生物多樣性當成是決策的首先考慮方向。
而我國更是一直在保護國土上的生物發展,并做出了非常積極的努力。比如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的雪豹,在2000年左右,雪豹的野外數量隻有大概4100隻,到了2021年已經發展到了5000隻。
我國國寶大熊貓更是從原本的瀕危動物,由于人類的人工繁育,成功降低了大熊貓受威脅的程度,野外大熊貓從40年前的1114隻到現在已經發展到了1864隻,降級成為了“易危動物”。
同時,在1981年,我國科學家們走遍東北、華北,終于發現了殘存的極度瀕危的7隻朱鹮,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到2021年曾經寥寥無幾的朱鹮已經增加到了5000多隻的數量。
并且我國還對其他動植物展開了搶救,以最大的努力維護我國生物多樣性,實作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甚至政府還投入500億元,專門為動物們修複生态環境,為它們的生存和生長提供充足的居所。
事實上,盡管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逼近,甚至可能已經到來,但是人類并非是以往的恐龍等沒有智慧的生物,我們有頭腦、有科技,幾千年來的文化發展告訴我們“人定勝天”,告訴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我們也相信,在人類的智慧和科技手段的幫助下,這一場生物大滅絕必然不會帶來前5次那樣慘痛的結局,人類必然能夠逃過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