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化轉型下的數字經濟新發展

數字化轉型下的數字經濟新發展

在數字經濟中,區塊鍊将會扮演什麼角色?數字經濟的新發展機會、願景與技術實作手段,并用已經推出的案例,闡述了區塊鍊在數字經濟新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技術和業務邏輯。

以數字化轉型為目标,數字經濟的新發展機會、願景與技術實作手段。然後,用一些已經推出的場景,說明區塊鍊在數字經濟新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技術和業務邏輯。

首先談談願景,未來的世界,特别是未來的數字城市世界,是一個“虛實相生”的世界。什麼叫虛實相生?這個世界離我們并不那麼遙遠。今天,各種行為資料,包括經濟活動資料等都已經在虛拟空間、虛拟世界中進行有效地流轉。

可是我們生活在實體世界當中,如何讓虛的世界(虛拟世界)和實的世界(實體空間)有效互動?一個虛拟與現實高度協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将會帶來更好的數字經濟參與形式、互動模式以及“數字城市”市民的體驗。

未來的“數字城市”動态實時結合數字空間與實體空間,将是自如、自适應的城市。下面我會就自如、自适應意味着什麼,以及需要什麼樣的技術手段進行保障,分享我們的心得和實踐。

目前我們處于第一階段——數字城市的建設中。一方面是城市各種基礎設施,包括服務設施、資源設施的數字化;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礎上建立可信數字底座。可信數字底座和城市數字化基礎設施相結合,就形成了“數字孿生”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和真實世界當中的各種經濟活動參與形成良好的互動。

數字孿生也可以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經濟模式的高度服務化。再發展下去,在數字孿生世界的基礎上發展出“數字原生”世界,即平行于實體世界的自适應、自治的數字世界。并引入合理的治理機制和數字經濟參與的激勵機制,進而形成了可信的平行于實體世界的數字世界。各種數字經濟活動、娛樂活動、城市生活都可以做到真正的“虛實相生”,即實體世界與數字世界互相作用。

回到目前的“數字城市”建設,距離“自如”、“自适應”, 還有哪些挑戰?差距在什麼地方?

第一個問題:數字隐私。

使用者的隐私被濫采濫用,商業秘密缺乏保護。3.15晚會曾重點關注資訊安全與隐私洩露問題。如某些門店安裝了人臉識别,在沒有得到使用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資訊,進行資訊調用也沒有建立起很好的問責機制。數字化技術在提供價值的同時也給長期的數字經濟發展和個人資訊保障帶來隐患。

第二個問題:資料孤島。

通過過去數十年的建設,我們國家已經走在全世界智慧城市建設前列,資訊化向資料化推進取得了越來越多、非常不錯的進展。但是我們看到不同部門、價值鍊不同環節的“資料孤島”依然存在,資料協同與管理依然困難。

第三個問題:資料價值挖掘。

很多資料尚未被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前面提到的資料隐私挑戰,讓資料價值挖掘面臨着各種各樣的憂慮和顧慮;資料孤島的存在則影響到資料價值挖掘所需要的跨應用、跨領域延展。如果資料孤島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就無法形成完整的資料基礎設施,價值挖掘也就受到各種各樣的局限。

第四個問題:資料主權不明确。

從個人到企業,再到城市治理,資料所有者不能充分享受資料帶來的收益。這樣,從治理和激勵角度來說,不利于數字化的長期發展,不利于中國在全球數字創新中持續領先的勢頭。

區塊鍊是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有效手段,2021年6月7日,工信部、中央網信辦釋出了《關于加快推進區塊鍊技術應用和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我們看到了幾條更深入的對區塊鍊結合數字經濟、數字産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推進“區塊鍊+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

從去年起,萬向區塊鍊投入很多資源進行大量行業調研,建立生态,推出“分布式認知工業網際網路”這一創新主張,并建立了應用平台和企業、政府應用體系;其中的“分布式認知”層,就結合了區塊鍊、隐私計算和知識圖譜等技術,對傳統工業網際網路進行了必要的更新完善。一方面,保障企業資料上(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沒有後顧之憂;另一方面,進行資料價值挖掘,使企業真正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上得到實惠。

我們這一年來從産業治理、企業激勵兩方面推進“區塊鍊+工業網際網路”的技術疊代和商業模式拓展。未來,我們會攜生态夥伴一起身體力行創造更多的價值。

推進“區塊鍊+大資料”關聯技術的結合

萬向區塊鍊從前年開始大力推進公司内部技術資源整合和整體技術能力發展,建立了“區塊鍊+”和“+區塊鍊”。從業務上來講是“區塊鍊+”,從技術上來講是區塊鍊與關聯技術在資料架構層面的深度整合,包含區塊鍊和大資料。

區塊鍊和大資料的結合一方面從源頭解決資料可信的問題,另一方面保障資料主權,通過知識圖譜、人工智能進行有效的價值挖掘,建立合理的資料流轉商業模式。我們已經在生物醫藥行業攜手合作夥伴取得了重大課題進展。

推進“區塊鍊+AI”

回到此前提到的3.15隐私權益問題,人工智能和區塊鍊的結合- AI治理,是區塊鍊和關聯技術整合的一個優秀範例,解決資料安全和個人隐私保護問題。相信在這些指導意見下,技術能夠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和數字生活中的效應,并被納入有效的監管和個人隐私保護的架構軌道中,有序發展。

這些年來,萬向區塊鍊攜手生态夥伴,重點在推進可信數字底座發展。可信數字底座包括:

1、硬體計算層。在晶片架構層面,通過區塊鍊與可信開源架構、硬體和軟體(RISC-V)的整合,從本源上解決資料安全和資料可信的問題。

2、端感覺層。結合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進一步保障資料采集、資料收集中的有效整理。

3、資料通信層。利用5G和物聯網所帶來的巨大機會,将資料通信做到極緻。

硬體計算、端感覺層、資料通信層可以看作數字底座中的基礎設施,從技術上進行保障;上面三層則可以看作上層建築,是解決資料彙聚、資料資源的整合和調用、資料賦能,包括創造價值、建立商業模式的層面。

可信資料采集特别值得重點關注,現在我們處于非常有意思的技術發展曆史節點,國家面臨晶片安全問題,全球晶片供應鍊則面臨供應鍊緊缺的問題,RISC-V作為一種可信的、開源的晶片架構,其大規模商業使用呼之欲出。萬向區塊鍊近兩年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相關友商、相關關聯技術行業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切磋。

我們在RISC-V國際基金會攜生态夥伴發起成立了全球晶片行業在半導體發展史上第一個區塊鍊行業工作組,目前已經得到了行業的積極反響。

在軟體方面,我們緻力于推動聯盟鍊、PlatONE、密碼算法鍊存儲、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重點在隐私計算、區塊鍊技術上發力。在此基礎上結合硬體、RISC-V架構所支援的MCU微控制器以及CPU,建立完整的端到端的物聯網管理平台。

其中的技術實作手段包括區塊鍊模組應用、區塊鍊模組聯盟、可信标準推出等,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相信可信資料采集RISC-V+區塊鍊模組、與合作夥伴摩聯共同推出的BoAT,以及萬向區塊鍊的PlatONE聯盟鍊共同搭建的物聯網資料賦能平台,将會決定性地改變用技術實作可信資料采集的願景。

下一步是可信資料流轉層面,這裡需要隐私計算和區塊鍊的加持。隐私計算和區塊鍊是如何助力資料安全流轉的呢?通過隐私計算下的零知識證明、代理重加密、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計算,共同保障“區塊鍊+數字身份體系”。

基于區塊鍊和隐私計算,利用先進密碼學知識,解決在數字城市中資料“不願共享、不敢共享”的問題,實作資料價值的可用而不可見。這樣一來,在可信資料流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我們作為個人、城市居民、城市數字經濟的使用者,所看到的是城市懂我,但是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我的隐私資訊,主導權掌握在我手裡。

同時,可信資料流轉保障了政府治理和市場經濟、數字經濟充滿活力發展之間的協同,垂直化高效的治理機制和管理機制,跟水準的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整合,集中一切資源辦大事,我相信這将是個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近年,可信資料追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取得了大量進展,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基礎設施當中的應用也取得了大量進展。

但在技術演進過程中,如何保障使用者以及基礎設施的安全?一方面是防止網絡攻擊,另一方面是防止實體世界的安全隐患,因為這些都有複雜的供應鍊,甚至是跨供應鍊組成的産業。是以,跨供應鍊、跨行業的可信資料追溯就變得非常必要。

在可信資料追溯體系搭建的過程中,萬向區塊鍊成功地推出了“區塊鍊工作站”,從醫療資料、城市數字底座上的資料出發,把私域網和平台公域中的資料互動進行有效的整合。一旦出了問題,我們可以很快地找到問題根源,同時大大降低解決問題的時間成本和規模成本。

資料價值挖掘,利用區塊鍊+知識圖譜,一方面在資料孤島打通的情況下形成更豐富的資料流轉,另一方面高效組織資料,連結海量的城市資料,支援快速高效的查詢。通過AI技術進行預測與分析,防患于未然。一個城市複雜的管理變得更加直覺、可視化,同時讓執行變得更加高效和可信。

最終回到前面所說的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完美結合,其中人工智能的發展,通過有效的治理保障和資料隐私保障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豐富人工智能能力,這是一種可解釋的智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大腦”,可以為整個城市數字經濟創造更多價值。

下面分享幾個具體的區塊鍊應用案例,這些區塊鍊應用案例基本都和數字經濟有關,和數字城市的關聯在于技術邏輯和業務邏輯都可以複制到數字城市的建設中,使資料有序共享。

非常有幸和一家行業内領先的基因制藥的公司進行基因靶向研究。生活當中敏感的資訊很少能有超過個人和意願掌握的醫療資料,這些資料完全在公有平台上通過明文形式流轉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可行的。

是以我們推出了私域資料流轉和公域資料流轉的有效結合,這樣一來,同樣的邏輯可以用在工業網際網路當中,也可以用在前面所說的“數字城市”核心資料底座當中,形成隐私保護和資料流轉兩個貌似無法兼得的兩大價值的統一。

最後,讨論三個案例,回歸今天讨論的主題。

案例一:AI數字治理方案

AI數字治理是如何實作的?通過在裝置端所安裝的區塊鍊BoAT,摩聯實作的區塊鍊+物聯網價值層,通過端側技術手段實作人像采集裝置所拍到的人臉圖像,隻能在裝置端存儲和計算。如果要形成身份資訊的流轉,必須要有使用者授權,也必須有監管方認可。

通過把人臉識别産生的結果進行分拆,檢索标準所需的“是”、“否”的計算結果獨立出來,而不接觸原始人臉圖檔和身份确認,這樣隐私的洩露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

裝置端存儲的人臉圖檔又可以通過合理的共識算法,定期删除,所有的資料進出記錄、調用資訊等等都可以上鍊存儲,監管随時可查。這樣一來,可以非常便捷地進行追溯,防止更多問題發生。這是我們在AI數字治理上所做出的嘗試。

案例二:數字城市綠色出行

綠色出行現在有共享單車、滴滴,随着新能源汽車的進一步推進,相信未來智能駕駛汽車會更好地為大家提供定制化服務,同時,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出行服務會越來越成為現實。

這些都需要一個跨越平台的虛拟身份載體,把目前獨立的應用領域銜接起來,并承載有效的激勵機制。最終使用者關心的并不是出行方式,而是從A到B、從點到點完整的出行體驗,在效率上高度優化,同時在社會效益上又能夠滿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标。

需要這樣的體系把個人行為選擇、城市治理、商業公司、商業平台所提供的服務有效地銜接起來,通過數字城市出行綠色積分體系的搭建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和我們所說的城市實體世界可信數字底座又可以有效地進行互動。

案例三:區塊鍊賦能碳中和

目前,城市用電是目前國家用電的30%以上,城市家電使用、城市出行中所造成的碳排放都需要有可信的計量體系。如何通過區塊鍊賦能碳中和?我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取得了來自家電行業、新能源汽車行業、動力電池等各行各業的支援。

碳足迹追蹤的基本邏輯如何實作?利用區塊鍊+物聯網技術,從家庭用電起步,解決碳排資料追蹤過程中碳排資料精确度欠缺、可信度存疑、實時性不足等難題。

總結一下,在數字城市、數字經濟發展中,區塊鍊是虛實結合的虛拟世界和實體世界當中銜接的一座橋梁。通過可信數字底座以及區塊鍊與關聯技術的結合,真正在資料結構層面發揮區塊鍊作為生産關系技術的關鍵作用,并推動其與其他關聯技術作為提高效率、提高生産力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