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除地方病 龍江有答卷

作者:溫州路

地方病,一種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發生的一種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21世紀以來,它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在某些地方仍然威脅着人民群衆的健康。由于環境、社會發展等多種原因,黑龍江省曾是國家地方病發病較重省份。其中克山病、碘缺乏病、大骨節病、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這四種地方病,嚴重威脅黑龍江省廣大居民特别是農村居民的生命健康。

消除地方病,龍江有答卷。幾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黑龍江省幾代衛生防疫人員不懈努力,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實作消除地方病工作的“最後一公裡”任務,2018年,黑龍江省開展了地方病防治專項三年攻堅行動,確定到2020年,有效控制和消除重點地方病害,現行标準下農村貧困地方病人口得到救治,因病緻貧地方病患實作脫貧,如今這一目标已經成功實作。

作為黑龍江省地方病病種中最重要的四類疾病——克山病、碘缺乏病、大骨節病、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它們都是什麼原因導緻的?如何防治?省疾控中心的從業人員做了解答。

消除地方病 龍江有答卷

省疾控中心專家為克山病患者聽診 本報資料片

消除地方病 龍江有答卷

專家為碘缺乏病患檢查身體 本報資料片

曾經肆虐的克山病如今可防可治

克山病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的臨床表現,通常表現為全身不适,心難受、胸悶、惡心、臉色蒼白、下肢浮腫等症狀體征。臨床上分四種類型,急型、亞急型、慢型和潛在型。該病主要侵犯心肌,表現為心肌的變性、壞死、修複等改變。

急型克山病主要發生在我國北方地區,以生育期婦女多發,亞急型克山病主要發生在我國西南地區,以2~7歲幼兒多發。克山病與膳食營養關系密切,膳食結構單一、營養低下和低硒使發病增加。克山病多發生在病區農村食用自産糧人群,食用非病區糧不發病。其病因目前主要有三種學說,硒缺乏+某因子;與腸道病毒特别是柯薩奇病毒感染高度相關;谷物污染所産生的黃綠青黴素。

克山病曾在黑龍江省分布較廣,病情嚴重程度居全國之冠,病區居民深受其害。當時,全省66個市縣、496個鄉鎮、3221個村屯受威脅人口600多萬。1948年~1985年的38年間,全省共發生克山病病例57684人,病死15968人。

改變這一狀況的就是已故的我國治療克山病著名專家于維漢院士。他提出并應用于臨床的亞冬眠和适當補液療法成為搶救治療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療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得到大幅提高,實作了克山病控制史上的重大突破。從上世紀60年代起,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緻死的問題。于維漢院士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建立了克山病研究室,他走遍了全國16個省、自治區的170個克山病病區縣開展調查研究,制訂了我國統一的克山病診斷标準。沿着于維漢院士的足迹,多年來,經過多部門密切合作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黑龍江省克山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目前全省克山病全部病區縣均達到消除的目标。

克山病如何治療和預防?專家表示,急型克山病治療的關鍵是要做到“三早,一就地”,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地靜脈推注大劑量維生素C和采取升壓、擴容、亞冬眠、糾正心律失常等對症治療措施,多數病人均能緩解症狀。亞急型小兒患者可按急型與慢型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慢型克山病要注意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要抓住強心、利尿、擴張血管、糾正心律失常、營養心肌及對症治療等6項原則。克山病是可以預防的,提高生活水準,改善膳食結構,增加營養,減少發病誘因。大面積預防可投放硒鹽,小面積預防可投放硒片。

克山病防控成效雖然顯著,但病因不清,加之有些曆史重病區生活水準比較落後,局部地區克山病新發的潛在危險性并未徹底消除。2020年黑龍江省地方病防治專項三年攻堅行動圓滿收官,今年,省衛健委把對全省地方病重點地區的回訪工作列為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項重要内容,繼續鞏固拓展攻堅成果,以有效防止克山病等地方病病情反彈。

消除地方病 龍江有答卷

村民排隊進行大骨節病篩查 本報資料片

消除地方病 龍江有答卷

于維漢院士當年在病區為患兒檢查 本報資料片

食用加碘鹽可有效預防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自然環境碘缺乏造成的機體碘攝入不足引起的危害人類健康特别是影響智力發育的有關疾病的總稱。它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克汀病和亞克汀病、單純性聾啞、胎兒流産、早産、死産和先天畸形等。缺碘通常會造成甲狀腺腫大,俗稱“大脖子病”。但是,缺碘最大的危害是影響智力發育,嚴重缺碘會造成呆傻等智力殘疾。胎兒、兒童和婦女最易遭受缺碘危害。碘缺乏導緻的智力障礙,還包括輕度智力發育遲滞和智力水準下降。依靠後天教育和幹預,隻能減少智力損傷程度,無法挽回全部損傷。碘缺乏所緻的智力損傷是不可逆損傷。當發現孩子運動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遲緩,已追悔莫及。

碘缺乏病曾廣泛分布于黑龍江省132個縣(市、區),病情較重,其中桦川縣集賢村是全國聞名的克汀病重病區,當年在世界衛生組織都“挂上了号”。在1978年普查中發現,當地嚴重缺碘。當時全村1313人,就有859人患有地甲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占總人口的65.4%;地方性克汀病患者150人,占總人口的11.2%。

從1978年開始,集賢村在全國率先實行了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工程,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下,經過衛生、鹽業部門的不懈努力,集賢村的碘缺乏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兒童甲狀腺腫大率由1979年的77.9%下降到2012年的2.5%,地方性克汀病人由150人下降到35人,防治碘缺乏危害的各項名額均達到了國家标準。

自1993年後,全省開始大規模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工作,黑龍江省防治成果得到鞏固,1995年全省碘鹽合格率僅為54.33%,到1997年上升到87.85%。此後一直保持在96%~98%。甲狀腺腫大率由1995年的23.17%下降至2000年後的5%~7%。在2000年國家碘缺乏病考核評估中,達到穩定控制标準。在2015年通過國家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規劃終期考核,實作了黑龍江省持續鞏固碘缺乏病消除成果的目标。目前,黑龍江省持續鞏固95%以上的縣消除碘缺乏危害成果,人群碘營養總體保持适宜水準。

由于人體的碘主要依賴自然環境的供應,應當每天攝入适量的碘,在停止碘攝入時,體内儲備的碘僅夠維持2~3個月。人類生活環境缺碘是客觀存在的,是以必須長期補碘。

省疾控中心專家表示,食用碘鹽能有效地控制碘缺乏病的流行,這是安全、有效、友善和經濟的補碘方法。在碘缺乏地區全面普及食鹽加碘措施,能成功預防碘缺乏所緻的兒童智力損傷。在碘缺乏地區,持續适宜的補碘措施非常重要,任何因素導緻措施中斷,就可能會出現新發克汀病的嚴重後果。碘鹽貯存時注意密封、避光、避免受熱和存放過久,烹調時不要用鹽爆鍋以免碘的丢失。

消除地方病 龍江有答卷

專家們現場用先進儀器為孩子進行大骨節病檢查 本報資料片

大骨節病青少年多發重在預防

大骨節病是一種地方病,具有多發性和變形性特點,多發年齡是6~13歲的兒童青少年,發病早期骨關節疼痛,手指彎曲或指末節下垂,主要病變部位是骨關節,輕者關節粗大、疼痛、活動受限,重者矮小畸形、終生殘疾。

大骨節病發現至今已有160餘年的曆史。在我國,大骨節病俗稱為“水土病”“算盤指病”“柳拐子病”及“骨節風”。作為全國大骨節病病區,多年來,黑龍江省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在病因學研究中,主要提出生物地球化學、飲水中有機物中毒和糧食鐮刀菌毒素中毒三種學說。

對此,黑龍江省采取了改良水質,打深水井;調換口糧,由非病區調換糧食;藥物防治,以口服亞硒酸鈉為主,證明患者服亞硒酸鈉一年後幹骺端骨質病變修複率達82.7%,認為亞硒酸鈉對大骨節病幹骺端病變有防止惡化,促進修複的作用。目前,對于大骨節病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經大量研究後認為是糧食中鐮刀菌産生的T-2毒素所引起。

曆經幾代人近半個世紀的艱辛努力,黑龍江省大骨節病防治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大骨節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十二五”期間,省疾控的調查結果表明,在全省80個大骨節病區縣(市、區)、394個病區鄉、2347個病區村中,所有病區村均已達到控制标準,有98.2%的病區村達到消除标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中國疾病預防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節病防治研究所曆時1年時間,組織科研人員5次深入大骨節病曆史重病區進行調查,調查範圍涉及18個病區縣(市、區)的52個病區鄉(鎮)的14183名兒童,結果未發現新的臨床病例。調查結果說明,黑龍江省曆史重病區大骨節病情已獲有效控制,達到基本消除水準。

由于大骨節病早期通過阻斷病因可以完全康複,如果病變進一步發展,關節已經發生變形,其病變無法治愈,将終生攜帶。是以,大骨節病重在預防。

根據大骨節病病區實際情況,以一級預防為主,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在大骨節病病區采取旱田改為水田,改主食玉米為大米或改種蔬菜或經濟作物,在适宜的山區退耕還林或退耕還牧,主食糧食由市場購買;針對病區居民食物單調、偏食情況,應改變糧食種植結構,提倡農作物種植多樣性和食物多樣化,在大骨節病病區推廣科學種田,快收快打、防黴防潮、幹燥貯藏;改良水質,針對病區居民飲用水有機物污染較重的情況,應加強水源地保護,降低飲用水中腐殖酸含量;适宜人群補硒,對低硒病區兒童補充适量硒制劑有一定預防作用。

消除地方病 龍江有答卷

如今的地方病防治工作更加精準 本報資料片

改換低氟水源讓百姓喝上放心水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自然條件下,人們長期生活在高氟環境中,主要通過飲水、空氣或食物等攝入過多的氟而導緻的全身慢性蓄積性氟中毒。在兒童主要表現為牙齒出現斑釉,即氟斑牙,成人表現為四肢、脊柱關節持續性酸痛,功能障礙,即氟骨症,俗稱“糠骨症”“大黃牙”或“幹勾牙”。發病人群輕者牙齒黃黑,裂碎脫落,重者背駝腰彎,喪失勞動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良好生态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吃上安全食品與喝上優質飲用水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地區,飲水安全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地區居民飲用高氟水的問題就是飲水安全的重要問題。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國大陸分布廣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病區。黑龍江省曾為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

經過六十多年,幾代地方病防治人員的努力,黑龍江省地方病已處于有效控制和消除狀态。到2020年,90%以上村的改水工程保持良好運作狀态,飲用水氟含量符合國家衛生标準,70%以上的病區縣飲水型氟中毒達到控制水準的規劃目标。

如何預防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省疾控中心專家表示,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預防措施是降低飲水氟含量,使之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标準的要求。可通過改換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幹旱缺水地區可窖水或屋檐集水。在無低氟水源的病區,可選用氯化鋁、羟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劑除氟。分為集中式供水降氟方法與分散式家用降氟罐,也可用電滲析等實體降氟方法。

對于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療方面,由于發病機理不太清楚,故目前未研究出根本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原則是減少機體對氟的吸收;促進體内氟的排洩;改善生存條件;增強機體抵抗力;緩解症狀和對症治療,減輕病人痛苦。(記者 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