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魏平城時代:拓跋部究竟需要多大的犧牲,才完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作者:昆德拉賈

說起北魏政權,大多數人對孝文帝拓跋宏的漢化改革并不陌生。但在改革的“接力棒”交到他的手裡時,拓跋部先祖已将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設成中國北方的政治中心,為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礎。

在未遷都洛陽之前,從天興元年(398年)至太和十八年(494年)為期一個世紀的統治,被稱作北魏平城時代。

北魏平城時代:拓跋部究竟需要多大的犧牲,才完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為穩固政權,道武帝殺黜開國功臣;為防止母後、外戚為亂,他又建立矯枉過正的子貴母死的制度。在循序漸進、将松散的部落聯盟推向封建化的漫長改革中,北魏政權前期的政治制度始終處于激烈地鬥争、變化之中。

《北魏平城時代》的作者李憑老師運用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詳細地考證了北魏政權前期的政治制度演變,歸納出包括皇權初見、太子監國、乳母幹政、太後聽政和宗主督護等主要程序,進而使撲朔迷離的曆史真相和發展規律變得清晰起來。

北魏平城時代:拓跋部究竟需要多大的犧牲,才完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北魏平城時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放眼中外曆史,商鞅變法、彼得大帝帶領俄羅斯西化、日本明治維新和法國大革命,如火如荼的社會改革好像将社會的沖突關系推到了極點,充滿了暴力、血腥和殺戮。

在北魏平城政權封建化的曲折程序中,拓跋部家族始終處于政治漩渦的中心。抛開政治層面的研究,我想沿着本書的基本脈絡,從事件進行的背後,以人文主義視角剖析北魏是如何從一個遊牧部落堅定的選擇向中原漢文化靠攏,又是怎樣做出巨大的犧牲。

作者首先從北魏建立者道武帝的身世經曆談起。

北魏平城政權的前身代國,是自魏晉以來一直活躍在陰山山脈以南大草原上的、以拓跋部為核心的部落聯盟,其勢力範圍曾一度擴張至晉中一帶。

公元376年,前秦大司馬符洛領兵大敗代國,部落敗散,其王室成員也流落中原,其中就包括年僅6歲的道武帝。命運坎坷的道武帝流徙于蜀地和中原等地,嘗盡了異國他鄉颠沛流離的苦難。

但從客觀上來講,也為他接觸、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創造條件,對北魏政權的建立以及之後的國策制定具有極大影響。

北魏平城時代:拓跋部究竟需要多大的犧牲,才完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淝水之戰示意圖

公元383年,苻堅于淝水之戰中戰敗,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道武帝在其母族賀蘭部為首等諸部的支援下,在牛川(今内蒙古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繼承代王位置,宣布複國。

勵精圖治的道武帝任用賢能,通過離散諸部、勸課農耕,頒布乙未、丙申诏書等措施,标志着北魏政權突破遊牧部落的軀殼,開始建立起封建統治的雛形。

從遊牧轉向農耕社會,對于拓跋所部來說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也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各種形式的反抗與鎮壓此起彼伏。

自幼成長于爾虞我詐政治環境的道武帝,在這種高壓政治環境下,逐漸養成了孤獨、暴戾、猜忌的性格,為排解壓力,步入晚年的他開始服用寒食散,每當藥性發作便喜怒無常,經常處于精神分裂的狀态。

早些年陪他征戰、出生入死的将帥,稍有不慎,便被按上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或罷黜。

北魏政權建立後,道武帝有意廢除兄終弟及的部落舊制,立長子拓跋嗣為太子,繼承皇位。為保證權力的順利移交,防止外戚幹政,道武帝極力維護子貴母死制,随将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殺死。

太子拓跋嗣聽聞悲傷不已,無法接受這一事實,選擇了出宮四處遊行。

無奈之下,道武帝又欲立次子清河王拓跋紹,同樣須誅殺其母賀夫人。拓跋紹驚恐,與帳下武士謀反,入宮殺掉自己的父親道武帝,導緻父子相殘的悲劇發生。

北魏平城時代:拓跋部究竟需要多大的犧牲,才完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北魏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崔浩

後來,長子拓跋嗣返京誅殺拓跋紹母子平叛,最終繼承皇位,是為明元帝。經曆了政治動亂的明元帝,采納漢族士人崔浩的建議,建立起太子監國的制度,在生前将最高統治權授予太子拓跋焘,使北魏曆史上第一次權力的交替順利完成。

但此後,太子監國制也暴露出了巨大的政治隐患。

太武帝拓跋焘過早地立長子拓跋晃為太子,導緻東宮權力迅速膨脹,父子間的沖突随之出現。受宦官宗愛的誣陷,太武帝消滅東宮集團,太子拓跋晃因憂慮過度生病,在東宮逝世。事後,太武帝慢慢了解到太子拓跋晃并沒有做不法的事情,是以感到非常後悔。

宗愛擔心事情敗露,反而先下手弑殺太武帝,立太子拓跋晃同母弟拓跋餘為帝,但不久又将其殺害。一個宦官居然連殺拓跋焘、拓跋餘二帝,成為北魏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朝野為之震驚。

太子監國制度的出發點本是保證皇權的順利交替,沒想到隻在明元帝一朝順利完成。同時,子貴母死的畸形制度,導緻拓跋家族的權力失衡、出現真空,為宦官勢力奪權謀殺二帝創造了條件。

公元452年,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等人擁立太武帝之孫拓跋濬為帝,文成帝即位後誅殺宦官宗愛,最終消滅了宮中的宦官勢力,拓跋部家族重新掌權。

北魏平城時代:拓跋部究竟需要多大的犧牲,才完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雲崗石窟

在此之後,文成帝修生養息,主持恢複生産,複興佛教,并下令建造雲岡石窟,皇位順利傳至獻文帝拓跋弘。雖然期間先後有乳母常氏、太後馮氏幹政,不過拓跋部家族建立的北魏政權已脫離部落聯盟,在封建制度的軌道上運作七八十年。

最後,獻文帝英年早逝,長子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不久遷都洛陽,北魏平城時代結束。

回看北魏平城時代,每一任統治者為穩固手中的權力,不斷借鑒中原的政治經驗,完善和彌補本朝體制,努力擺脫遊牧部落的舊習,順利完成了封建制度的建立,極大的提高了北魏政權的實力。其間,父子之間互相猜忌反目,兄弟争權成仇,以及泯滅人性的子貴母死的制度,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先天性缺陷。

當然,作者在文中引入大量史料,細緻入微的考證,像是在破解謎案、推理故事一般,勾畫出曆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極大地增加了本書閱讀的趣味性。

文末,就将書中引用《資治通鑒》一個故事——清河王拓跋紹殺害自己的父親道武帝後,隔着宮門問難于群臣的一段記載做為結尾,以此可見權力鬥争的殘酷性。

(道武帝)遂暴崩。明日,宮門至日中不開......紹(清河王拓跋紹)從門扉間謂群臣曰:“我有父,亦有兄,公卿欲從誰也?”王公已下皆驚愕失色,莫有對者......唯陰平公元烈大哭而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