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作者:進賢金羅溪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張繼當時是怎麼樣的心境才寫下這絕妙詩句,天寶十二年憑着自己的才華,他考中了進士,按道理心情應該不錯,但是這一年也發生了安史之亂。

他是怎麼到了江蘇的?是因為躲避安史之亂,到了夜晚的時候,他來到蘇州城外的楓,面對這美麗的夜景,他有感而發,于是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

在古代科舉對于讀書來說就是翻身的唯一機會,雖然說科舉制度有局限性,但也确實選撥了不少的人才。

而在《聊齋》故事當中提到科舉制度的地方也很多,魏柏也是進京趕考的學子之一,這天他也去往京城。

經過萬水千山,一路何等的辛苦,魏柏急忙趕路,有一天他來到一座大山前,然後上山,天慢慢地暗淡了下來。他想找個地方休息,以便過今晚,突然之間他看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寺廟。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寺廟大門緊閉,于是他走上前去敲門,沒有一會就聽到有一個聲音問道:誰啊?

不久一個老和尚來開門,這老和尚身穿袈裟,臉色慘白,目光無神,魏柏說明來意:想要投宿一晚。

老和尚把他帶進寺廟,然後又給他準備了一些飯菜,魏柏早已經是又累又餓,謝過後,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飯飽之後,魏柏便早早休息,他早已經是精疲力盡了,很快進入了夢鄉當中,可誰知道沒有一會,他在睡夢中聽到一陣敲木魚念經的聲音……

想應該是那老和尚在念經,也不理會,繼續睡覺,可是這敲木魚的聲音卻越來越大,讓他無法再安心入睡。

于是他幹脆起身,順着木魚聲而去,隻見到在大殿裡,那個“老和尚”跪在地上,木魚敲得很響,正在虔誠的念經……

魏柏看着他,他都沒有反應,突然想起自己幾年以來都屢試不中,于是就跪下來,乞求菩薩這次讓自己高中,于是虔誠的念念有詞……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過了一會老和尚才擡起頭來,轉身看着他說::“為了改變命運,能有一世榮華,閣下如此這般,實屬不易啊!”

說完之後,又是歎息一聲,然後說:當年我家境貧寒,父母身體又不好,看病也沒有錢,為了讓我讀書,有個好的前程,他們費盡了心血,起早貪黑,省吃儉用,送我到私塾裡去讀書,看到父母這樣我很心疼,于是發奮讀書,希望自己能考取功名,光耀祖先,讓父母的餘生過上好日子!可天不遂人願,自己時運不濟,屢試不中,父母也因為長期操勞過度,急火攻心而先後離世,都死不瞑目,我知道他們是在惦記我,父母死了,我都沒有錢給他們準備一副上好的棺木,隻能用薄棺材把他們草草埋葬了,錢還是靠親戚和朋友湊來的,說到這裡的這裡時候,他不由得掉下眼淚,魏柏也感覺莫名的心酸,他緩了一口氣,繼續說道:父母過世之後,我更加的勤奮,努力地的學習,希望能高中,以安慰父母的在天之靈,我無愧于他們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我的年紀也越來越大,功名沒有考中,也沒有錢成家,到頭來一事無成,後來我也看破了紅塵,就來到這裡出嫁,剛來的時候這寺廟裡還有幾個師兄弟,可是因為這裡地勢險惡,離村子裡甚遠,香客越來越少,最後那幾個師兄都陸續離去了,最後就隻剩下我一個人了,上天注定我要這裡孤獨終老吧!”

說完,他苦笑着搖搖頭,然後起身離去,走了幾步,又回頭笑着說:“方才打擾你休息了,快去睡吧!”

然後就離去了,魏柏呆呆看着他的身影,想着家裡的父母,心裡很是苦澀,眼睛不由地濕潤了起來。

他回到屋裡,想起老和尚說的話,若有所思,過了好久才睡下。等到天亮的時候,他醒來一看,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卻躺在破敗不堪,四處都是荒草的寺院内。

于是他起身四處檢視,到處都是雜草,破牆爛瓦,他想起老和尚,又找了找,沒有能找到他。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他又到别處找了找,來到寺院門口,發現有一具一骸骨,他看着它,想起老和尚,于是恍然大悟,如夢方醒,遂撲通跪下來,虔誠磕了幾個響頭。

他在廟裡找來鎬頭,挖掘出一個深坑,把骸骨埋葬了,然後又拜了拜,離開寺廟,繼續上路。

沒有過幾日他便來到京城應考,考試的時候,居然文思泉湧,得心應手,早早地就交卷了。

又過了不少時日,到了放榜的日子,魏柏看到自己榜上有名,回家告訴父母這消息,父母喜極而泣。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幾年後魏柏做了臨縣的縣令,上任後,他愛民如子,秉公辦案,深受百姓擁戴。不久之後他帶人來到曾經的那個寺廟,把老和尚的骸骨挖出來,還買了上好的棺材和袈裟,好好地安葬了老和尚,之後又四處打聽老和尚父母埋葬的地方,找個一個風水寶地,給他父母挪墳,好好安葬了他們。魏柏以後前途似錦,又娶妻生子,家中富有和睦,一家人過着祥和的日子。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唐代科舉考試-摘自網絡

考中進士第二年,張繼繼進京趕考,可誰知道這次卻意外落榜了,張繼隻能四處遊曆,長安、洛陽,河東、東魯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并逐漸南下。張繼此次遊曆的目的地是越州(今天的浙江紹興),而姑蘇城隻是張繼的路過之地,于是便寫下了《楓橋夜泊》。

從張繼到魏柏,再到老和尚,我們可以看出來科舉制度給學子帶來的是機會,但是同時也給他們帶來的是什麼呢?

為了考中多少學子耗費了一生的心血都沒有考中,一旦考中光耀門楣,出人頭地,這是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夢。

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聊齋》,科舉制度帶給人們的是什麼?

皇榜-摘自網絡

老和尚的悲劇是當時多少學子的寫照,《聊齋》這部巨作看似在寫鬼怪,其實在反應當時的社會制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