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創作上,為什麼很多人追求多産?

在創作上,為什麼很多人追求多産?

在不少人看來,有些藝術、文化作品上的經典内容,都是那些天才、大師們靈光一現,創作出來的。

其實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在創作上,想要追求創新,創作驚世傑作,是很難的事情。

要創作出很多東西,也就是盡可能地多産,才能創造出有影響力、有創意的作品。而那些成功的創意,在數量上,和創意總數,是線性關系的。

換句話說,作品越多的人,想法越多的人,就越容易創新成功。

盡管在這些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是普通的。這就像沙子中的金子一樣,經過大衆持久不斷地篩選,才能有經典的作品,顯現出來。

比如說,很多人對莎士比亞的作品比較熟悉,可也僅僅是那幾部有名的戲劇。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莎士比亞,在幾十年的時間中,創作了幾十部作品。當然,那些可能是普通的作品。

畢加索,有很多作品是傳世經典。但這些作品,也隻是他那上萬件作品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即使是天才,沒有這個數量上的積累和磨煉,也很難有這樣的成就。

還有衆多的音樂大師,比如說貝多芬、莫紮特、巴赫等,他們各自的音樂經典,都隻是他們總體音樂創作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作品,可能都很普通,反響平平。

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這些音樂大師的地位。

很多人認為,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必須把一件事情做精,品質和數量是不可能共存的。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對創新來說,可能不太适用。

相反,那些多産的人,更有創新精神,并且那些永世流傳的經典,也都是創作于他們最高産的階段。

比如說,有研究就顯示,作曲家在任意五年時間裡面,創作的曲目越多,他們創作出傑作的幾率就越高。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有類似的規律。

作為大多數的普通人,我們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創作,向那些大師看齊呢?

有一種說法是,也許不少人最初的想法,很普通也很傳統。但是不斷提出新的想法,去實踐、去創作,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排除、删除那些甚至被忽視的正常的東西,進而産生一些新意,才有可能創作屬于自己的傑作。

這其實就是在追求多産的過程中,多次實驗自己作品的效果,使作品越來越趨近成熟和完美。盡管其中有更多的作品,可能很普通,甚至是垃圾!

就像現在的網文作者一樣,沒有上百萬字的完本寫作,沒有日更數千數萬字、長年累月的寫作磨煉,是很難寫出爆款作品的。

天才倒是有,但是很少。甚至天才如果不努力勤奮,不多去創作,也是走不了多遠的。

是以,對有志于創作的人來說,追求多産是很有必要的。

感謝關注,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