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不定時會在微信公衆号上推出自然學科有關的文章和視訊,就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大自然,增長知識。”
鹿鳴學校校長陳琳表示,在自然學科老師的帶領下,學校裡的學生會早早來到學校,用望遠鏡觀鳥;會在放學後的校園裡尋蹤覓迹,調查“鳥撞”;會去顧村公園外環林帶,清理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會在不那麼起眼的植物前低下頭,用心觀察……
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好奇與興趣,源自于鹿鳴學校和老師的用心培育——“雙減”政策下,學校在自然學科老師的合力下,利用課堂、課後服務課程和其他課餘時間,大力推進自然課程的建設,形成有趣味、有特色、有亮點的自然課程體系,讓孩子們從中培養好奇心、觀察力,發現大自然的趣與美,在輕松的教育氛圍中快樂成長。
鹿鳴學校位于寶山區西部,是2015年建立的一所學校。
建立之初,自然條件優越的鹿鳴學校就重視自然學科的建設,如今,在“雙減”政策下,更是注意利用課後服務時間,帶學生走進大自然,進行自然課程教育。
學校在校園裡用栅欄圈出一個勞動實踐和觀察基地,組織學生形成興趣小組,對這個觀察基地發生的一切進行長時間觀察——就這樣,蟲鳴鳥叫、花開花謝,都留存在了學生的眼裡,進入他們心中。
園子裡的植物分為兩類——由學生種植的蔬菜和自然生長的雜草。在蔬菜區,學校特意搭建了陽光棚,學生們以班級為機關,在棚子裡種植蔬菜;在雜草區,各式各樣的草類在陽光下肆意生長,充滿野趣。
“這塊區域提供了一個展示生物多樣性的平台,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從書本走向自然,擁抱自然。”陳琳校長表示,學生們不使用藥水來澆灌培育蔬菜區的蔬菜,是以,蔬菜都十分健康茂盛;之後,學校有安排檢測蔬菜、将健康蔬菜端上學生餐桌的計劃,讓學生們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
鹿鳴學校的自然課老師劉真君,是個對大自然有着天然熱忱的人,她常帶領學生一起觀鳥、觀星、觀察夜遊生物、參加“鳥撞調查”……自然課在她的思考和設計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她本人則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洋芋老師”。
鹿鳴學校毗鄰顧村公園。有一次,顧村公園附近的居民區傳出一個“新鮮事”:居民區的河道裡有隻牛蛙,太吵鬧了,影響居民休息。
得知此事的劉真君老師靈機一動:這是給孩子們上一堂“純自然”的自然課的好機會!于是,她聯系了自然博物館專門研究牛蛙的老師,兩人和學生們相約在晚上,去河道裡捕捉牛蛙。
這個舉動既解決了居民的噪音困擾,又帶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自然課,可謂一舉兩得。
事後,對牛蛙感興趣的學生們開始主動探索牛蛙的生活習性和生物特點,對這種外來生物,有了更多了解。
“我覺得自然課程的教育應該是細水長流的,學生們應該在老師的帶領下,真真切切地感受、認識周圍的世界。”劉真君老師表示,她覺得自然觀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當學生總是觀察,總是思考,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産生一籮筐的問題,進而,學習過程也就自然發生了。
除此以外,劉真君老師還帶領孩子們參加了一個公民科學家項目——“鳥撞調查”,即了解鳥類與飛行中的人造飛行器、高速運作的列車、汽車、建築等發生碰撞,造成傷害的情況。在這個項目中,她也常常充滿驚喜:學生們會在她不在學校的時候,堅持自己調查;會在沒有發現鳥屍的時候,在日記裡寫上“很高興我們的建築對鳥類還不算太糟糕”;會在發現鳥撞的時候,既興奮又沮喪,想要好好安葬它……
劉真君老師告訴周到君,從這些事情上,她能感覺到孩子們對生命的尊重。
“其實教育過程也可以是雙向流通的,我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善良……這些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在自然學科的建設上,我們堅持讓孩子們‘走進來’、‘走出去’!”鹿鳴學校學生發展中心的老師王旭解釋道,“走進來”指的是,孩子在校園裡參加自然社團、自然課程,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校園内的自然環境;“走出去”則指的是,孩子們走出校園,來到顧村公園、自然博物館等地,親自對大自然知識進行進一步探索。
陳琳校長表示,除此以外,學校還經常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帶領學生們參加崇明花博會、組織踏青活動等,讓學生們在遊玩中解決心頭問、培養好奇心。
在學的校微信公衆号上,還經常推送自然學科類稿件,文章有各式主題、各種分類,引發很多家長和社會關切。
“讓我很高興的一件事就是,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帶領下,也對自然産生了興趣,他們不僅支援孩子們參加這些自然課程活動,還與我進行溝通交流,探讨知識和心得。”劉真君老師表示,大自然有着無窮無盡的魅力,讓孩子、家長、老師三方建立了友好連接配接,共同對其進行探索與發現。
陳琳校長透露,學校希望培養出“眼中有光、心裡有愛”的學生,希望學生們擁有好奇心,有探索世界和自然的積極欲望,有學習的鑽研勁兒,希望他們用愛心和行動,關心身邊的世界和環境。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