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漫說“隻是為了一頓飯”,洪晃站台,西方綁架式審美,深入骨髓

作者:劇電娛樂

陳漫的作品惹得大衆議論紛紛

原本以為這件事會随着時間沖淡,但故事的走向從原本疑似走向了“辱華“

陳漫以往的作品,同樣被網友扒出有些存在争議

一個攝影師作品有争議,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人與人的審美有差異性,這也是很正常

以前不覺得,審美迎合西方也是常見,這也很正常

甚至說曾經為五鬥米折腰,這也正常

陳漫說“隻是為了一頓飯”,洪晃站台,西方綁架式審美,深入骨髓

陳漫發了一條“隻是為了一頓飯”,或許當時拍有她的妥協和随意。畢竟反抗審美偏見,這是近兩年才有了稍強的聲音。

以往被西方審美綁架,并标榜進階感,甚至不懂但又強行認可也是常見的事

但洪晃的辯解,讓我意識到這位溝通中西方文化的人物,沒有進步,仍舊抱着這種偏見、老舊觀點當寶。

陳漫說“隻是為了一頓飯”,洪晃站台,西方綁架式審美,深入骨髓
因為這組片子,陳曼、乃至中國的時尚攝影一下子在國際上有立足之地。我不覺得這張照片美,但是它有足夠的沖擊力以至于今天,10年後,還可以沖上熱搜。她的手段就是放大亞裔和中國特征。陳曼的初心就是在國際上出道,她做到了。 最近有個電影叫《钛》拿了金棕榈,法國女導演拍的,超級超級殘暴,講一個女孩因車禍,腦子裡植入钛片,長大了變成殺手,而且殺戮自己父母,場面極其殘暴。這個片子得了金棕榈,那女導演和金棕榈是在辱法嗎?《墨魚遊戲》是南韓人拍的,是辱韓嗎? 我的導演朋友是這麼評價《钛》: “看了钛,還挺震撼的,多原創啊,重口味後現代電影,拍攝難度很大,完成度非常高。居然是女導演,後現代電影裡唯一的女導演作品,戲裡戲外都讓人不敢輕易對女權女性身份認證再下結論,已有的觀念徹底被撼動~~” 但是我仍然不期待看到這部電影,我怕噩夢,我怕殘暴、怕接受不了這麼血腥的片子。我想看更甜美的片子。這是我。我不是電影評論人,也不是從業者。我尊重他們的評論和作品,但是我有我自己的選擇。 是以至于這張醜了吧唧,但是已經寫入全球攝影史的照片為什麼在一個展覽中出現,真的不足為奇。 去看看法國人在《钛》裡面自辱吧。或許你感覺好一點。

對于洪晃的個人觀點,我并不認同:

洪晃解釋陳漫憑借作品《中國十二色》成功打進國際賽道,證明了自己有多麼了不起。因為這組片子,陳曼、乃至中國的時尚攝影一下子在國際上有立足之地。她表示不覺得照片有多美,但絕對有沖擊力,因為放大亞裔和中國特征,是以陳漫成功了。

因為陳漫拍攝了這樣一組大片,是以陳漫在國際上出道,這就讓中國時尚攝影成功上了不知多少檔次。

這樣的說法不覺得滑稽嗎?

陳漫說“隻是為了一頓飯”,洪晃站台,西方綁架式審美,深入骨髓

陳漫成功了,是以中國時尚成功了

人确實會有樹立英雄的慕強心理,但個人認為這樣老舊的觀點不應該再綁架任何個體和群體。

一個人的成功,有時候并不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成功。這個人的成功,能代表群體,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她被代表的群體接受。

當然了,有人說了中國人好面子,不敢于自省,不敢于揭傷疤,不承認自己的醜陋

中國确實發展落後很多,尤其是90年代看着繁華的世界,我們看到了自己的落後,意識到差距,才有追趕。在追趕的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一件事,如果意識不轉變,頭腦不先進,那我們的追趕就浮于表面,是以痛斥國人劣根性的文章在當年不知有多火爆。

但,承認落後和接受貼标簽是不同的!

這些真的就是亞裔的特征嗎?這些就是中國人的特征嗎?這難道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刻闆印象嗎?

這些特征是陳漫細心采集和歸納出來的嗎?這是陳漫做到勇敢揭露群體特征嗎?

不是吧,這些明顯的特征,難道真的不是西方人曆史中醜化、嘲諷的刻闆印象嗎?

陳漫說“隻是為了一頓飯”,洪晃站台,西方綁架式審美,深入骨髓

陳漫放大的特征,是某一地區群體普遍存在的特征嗎?這并不是亞裔特征,更不是中國人特征,這一點毋庸置疑。

首先這是帶有歧視性的畸形審美,再者,由于中國近現代美學的落後,我們在學習美學的時候,順帶腳将西方歧視性審美接受并放大推崇。

接受,并推崇,在西方得到認可,在東方标榜時尚,但既然說是放大中國特征,為何這樣的容貌在國内又是小衆且誇張呢?小衆的面貌怎麼突然就成了亞裔和中國的特征了呢?

另外,洪晃舉例法國電影《钛》和南韓網飛劇《鱿魚遊戲》,認為兩部電影分别出自法國和南韓,并叩問大衆,為何人家就沒有上升到侮辱的成分?為什麼人家就能包容?

看到這樣的舉例,着實讓我詫異了,因為我們想到洪晃會拿兩部完全不在話題内的電影舉例。洪晃的言外之意,陳漫能夠有勇氣證明亞裔、中國人特征,但咱們國人沒有勇氣承認。

陳漫說“隻是為了一頓飯”,洪晃站台,西方綁架式審美,深入骨髓

兩部電影:一個女性導演拍了一部重口味電影, 這充其量是一部倫理劇,怎麼會和辱法聯系在一起?

《鱿魚遊戲》這部短劇諷刺了資本社會的冷漠,拷問了人性,但這又怎麼會上升到侮辱南韓?諷刺、批評是南韓類型電影中最常見的形式,也是南韓影視最為常見的電影手法。這又怎麼會和陳漫的作品相聯系?

總是想要告訴我們,你們亞裔、你們中國人就是這樣的,不接受,就是沒有勇氣自揭傷疤,不放大看就是掩耳盜鈴。不優秀,就是因為沒有正視自己的勇氣,畏諾且虛僞。

從東方帝國衰敗被嘲弄之後,這樣的标簽,就一再粘貼。現如今,站起來對貼标簽的行為說“不”,這難道錯了?

從歌謠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種歧視性的偏執,深入西方人的認知。我們說不,就是想告訴他們,我們東方人不長這個樣子,你們先人的嘲諷應該停止,請尊重我們。這難道不對嗎?

陳漫說“隻是為了一頓飯”,洪晃站台,西方綁架式審美,深入骨髓

“媽媽第一次出國竟是參加你的葬禮”這是赴美留學媽媽在兒子追悼會上的悼詞

剛剛刷到一則視訊,在地鐵上一群疑似美非裔的青少年,攻擊亞裔學生

正是偏見,讓亞裔得不到尊重,正是偏見讓中國人被輕視、甚至敵視

滿口仁義道德的西方人,在非裔上盡心盡力,在亞裔上偏頗對待,我們的崛起傷害到你們的利益,但西方人要記着你們的惡行,不止是罪惡的黑奴三角貿易,還有曾經對東方的殖民掠奪。

非裔讓這群标榜人性的西方人對黑奴貿易做出愧疚,亞裔同樣應該團結起來,讓西方人知曉自己的祖宗曾經屠戮留下筆筆血債。

害怕沖突尖銳化,一味退讓,不如壯大自己的力量,團結在一起,争取尊重

退無可退,意味着死路一條

我們一直在推崇人與人平等,但平等的前提是我們用實力保護自己,并捍衛自己應得的尊重

我們不長這個樣子,不認可西方綁架式的審美,不同意你們再做侮辱性的手勢和偏見,這怎麼不可以?

非洲裔不斷争取自己的權益,憑什麼亞裔不要去發聲和争取?憑什麼亞裔要繼續忍受無端指責?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中國人講究待客之道,西方社會也推崇紳士風度

既然骨子裡都有文化的積澱,那偏見就應該适可而止

尊重,需要有對方忌憚的實力

是以,我們對偏見說不

另外,洪晃說請尊重作品,但我認為大衆對藝術作品質疑也是尊重作品,一件作品公之于衆,在作者決定釋出的那一刻,它便走向了大衆。

陳漫這件事,說白了就是當年為西式綁架審美出過工出過力,我不認為我們封殺和抹掉這些東西,相反以往的作品,就像一面鏡子能夠清楚地回報出當年我們全盤接受的無知,我們盲目順從的結果。

過去成為曆史,光彩或不光彩都擺在那,陳漫的早期作品,前段時間某高校的時尚走秀,讓我們意識到審美偏差和割裂。

大衆和精英在東西方審美上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我們本身現代審美教育的匮乏都是痛點

希望,今後不止有聲音,不止有國風,更有更多強有力的行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