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绛縣古塔靈影

作者:關注民生熱點

原創 劉玉棟

博大精深塔文化,悠悠千載冠中華。

“塔”是一種高聳的建築物或構築物。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遺存下許多古塔。其平面以方形、8角形為多,層數一般為單數,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其類型有樓閣式、密檐塔、喇嘛塔、金鋼寶座塔、墓塔。如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山西應縣木塔、革命聖地延安寶塔、西安大雁塔、河南鄭州市“二七大罷工”紀念塔。

山西省是我國公認的地上文物寶庫,現存的古塔數量多達580餘座,北起殺虎古塞,南到風陵渡口,曆代各類名塔聳然屹立,各顯風流。應縣木塔構築絕倫名冠世界稱雄、五台白塔寶瓶橫空彰顯佛國神聖、廣勝寺塔通體琉璃峰巅溢彩飛虹、渾源寺塔鳳凰展翅可測四時風向、太原雙塔聯袂淩霄堪稱龍城象征、莺莺磚塔蛙聲回旋傳遞聖潔愛情……所有這些古塔,都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内涵,标榜着古代的藝術輝煌,印證着曆史的發展軌迹,張揚着獨特的建築特色,成為珍貴的文物古迹和旅遊勝地。

绛縣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曆史上建有不少式樣繁多、造型秀美的古塔。

東華山混元塔

在绛縣旅遊勝地山西省東華山森林公園的中心地帶華山頂上,有一座完全用石頭修建起的著名道教宮觀華山廟。在此廟最高處,建有一座用純石構築的石塔,名曰混元塔。當地人亦稱混元樓、老君塔、老妖樓。此塔造型奇特,雄偉壯觀,傲刺蒼穹,頂天立地。站在縣城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這座高高的石塔。為此,绛縣人都把它當做家鄉的象征,在出版介紹绛縣的書籍封面、宣傳畫冊、廣告版面時,總在把此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外從業人員作風朋友介紹家鄉時,也總是對東華山、華嶽廟以及混元塔極盡贊美之能事。

關于東華山、華嶽廟以及混元塔的來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當年太上老君是天庭一位練丹神仙,主要負責為玉皇大帝和西王母煉制吞服後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太上老君奉玉皇大帝之命,用金剛箍将孫悟空套住,放在練丹爐裡,想把孫悟空煉七七四十九天,把他的身軀煉成仙丹。但孫悟空神通廣大,忍住了爐火的燒煉,到48天上,太上老君打開煉丹爐,孫悟空乘機從煉丹爐裡跳出來,推倒了煉丹爐,又把煉好的仙丹全部吃掉。玉皇大帝對太上老君的失職非常不滿,責令他到人間繼續煉丹。太上老君下凡後,遊曆了不少名山大川,看到東華山、地勢險峻,煉丹所用的資源豐富,使在這裡安家紮寨,用西嶽華山上沉香劈山救母時飛濺到東華山上的碎石砌築起巨大的煉丹爐,又在當地采集下太上老君是天庭一位練丹神仙,主要負責為玉皇大帝所需的朱砂、汞、銅等原料,用當地山上的樹木當此柴禾,專心緻志地練起丹來。把練好的仙丹供奉給玉皇大帝和西王母,對方很是滿意,便讓他重返天庭。太上老君和居住的地方就存留了下來。後來,太上老君因傳道有功,被玉皇大帝封為混元皇帝。由于煉丹爐很高,像座石塔,後人便改稱這座煉丹爐為混元塔。

那麼,東華山混元塔究竟是什麼時候由什麼人建造的?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而确切的文字記載。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現場勘察,詢問張上村部分幹部群衆,根據當道地教和塔 的發展曆史,做一些推斷。魏晉時期,即是佛教的發展期,也是道教的成長期和定型期。而東師華山是一處名山,道教和佛教都會競相占領這塊陣地,建立寺院。為此,東華山華嶽廟的成建時間可能與山下的佛教寺院太陰寺為同一時代,即北魏時期。建立廟時間可能在公元500年前後。混元塔就是作為廟裡的重點設施建造起來的。

山西绛縣古塔靈影

東華山渾元塔

因為,在建廟過程中,非常有必要建造這座混元塔。其一是标榜道教聖地。華山廟郭座落在绛縣縣城中心制高點東華山的頂峰之上,在此山建造一座為紀念道教代表人物太上老君的混元塔,就等于把道教和太上老君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二是弘揚道教精神。此和周圍的山體渾然一體。充分彰顯了道教“法道自然”“親近山水”“天人合一”的道義。其三是擴大了華山廟的知名度,借名山名塔廟揚為名。

如今,在華山廟裡,珍藏阗明萬曆年間和清乾隆二年對華山廟的重修碑記,字裡行間的有廟、塔同建的記載。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筆者應邀參加東華山山森林公園的開發工作,産, 多次朝拜過華山廟,每次都要仔細瞻仰。

渾元塔座落在廟宇的最南面。塔基紮在山頂上最大最高的山石平台之上,塔體完全用不規則的條塊石或方塊石采用石灰為粘合劑大砌就。整體形狀為圓錐形,其下半部為圓筒形,從六米多高的地方箍有一個用片石砌就的纏腰,然後塔體開始向内收分,呈錐形一直收縮到頂,期間間有兩個纏腰。在塔體上設定這三個纏腰可能有兩個用途,一是将石塔分層,使其外形美觀,二是可以增加塔體搞震能力。塔底部直徑8.24米,周長28米,塔高約18米,塔牆厚0.9米,在塔身西側,離地二米多高外,開有一個二米高的券門,此券門以上二米高處,又開有一個券門,此券以上二米高處,又開有一個二米高的券門,形成了一個以石為靈魂的生命體。

筆者專門請教有關人士,建造這座石塔,需用各種石材達500多立方。塔身的高度、直徑、牆體,尤其是塔 體上部的收分、封頂,都經過科學和設計和精确的計算,使塔體非常緊固,曆經1500年風雨而巋然不動。

此塔除了作為東華山的标志之外,還有無其它功能和用途?筆者詢問當地的知情老者。他們介紹說:原來,此塔内設三層,從塔身西側下面的石台階上,可以進入券門,與券門平行處,安裝有木樓闆,此樓闆等于塔的第二層,分别設有下底層和上三層的樓梯。兩個券門上均裝有木門。抗日戰争前,塔 上還駐守的道士,站在塔中二、三層樓上,通過券門,可随時觀望山下和廟周圍的動靜。自從建起這座塔,它就成了群眾的保護神,一遇兵荒馬亂,周圍的老百姓就會攜老扶幼,到這裡避難。

1932年,國民黨統治下的绛縣災難深重,民不聊生,在第一任绛縣縣委書記曹金海的組織發動下,組建起绛縣紅軍遊擊隊。以此處為根據地,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殊死的鬥争。國民黨反動派對這支紅色武裝極為驚恐,從外地調來大量軍隊圍剿,企圖把這支紅色武裝扼殺在搖籃之中,曹金海臨危不懼,率領戰士奮力反擊,終因寡不抵衆而失敗。曹金海沒有氣餒,在條東地委上司下,在聞喜、夏縣的中條山裡,建立起晉南遊擊隊。繼續與國民黨反動派戰鬥。終于迎來全國的解放。

這些年,筆者經常下鄉,一出縣城往東而行,總會情不自禁地往東華山遠眺,仰望渾元塔那挺拔偉岸的軀體,總是觸景生情,深切地感到天是那麼浩茫,地是那麼沉實,歲月是那麼恒久,而人的生命,是那麼富有意義。總能從他們身上領悟到一種東西。隻要每個人都像

渾元塔那樣堅韌不拔、奮發向上,就會在事業和征途上無往而不勝,就會便自己的人生放射而絢麗的光華。

睢村奎光閣

睢村是衛莊鎮的一個行政村。遠古時期地,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元末明初,因戰亂村裡人煙稀少,幾近荒蕪。一個名叫李肖嗣的人由太平縣(今襄汾縣)西移居于此,到明末清初,李姓家族人丁興旺,家業殷實,人才濟濟,繁衍成一個比較大的村莊,便根據村西面溝裡清泉流淌,蘆葦遍布,百鳥啾啁的自然景色,取《詩經·國風·周南·關睢》一詩中“關關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詩意,諧祖藉西村之音改村名為睢村。

建立奎光閣的曆史背景大緻是這樣的。村裡李姓家族中,有一個叫李暄的人,勤奮好學,清康熙丁卯(1687年)科舉人。從現存于該村李氏祠堂的墓志銘清楚地記載着其主要職務,先任大同府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儒學學正,後官至奉直大夫,大同應州知州。

當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重視教育,追求功名,蔚然成風。各地競相建設文昌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生日時,朝廷官員和各地群眾紛紛前往廟宇祭祀。睢村奎光閣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01),比李瑄中舉做官時間遲14年,筆者從當時社會風氣和李瑄為奎光閣題字這一事實分析,可能是李瑄中舉為官後,為李家光宗耀祖,為了顯示這一榮耀,使李家今後多出人才,建立起這座奎光閣。

建立奎光閣時,村人巧妙地運用古代風水理論,借用附近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系統的重教崇文環境,奎光閣建在村莊的東南方的一座高丘之上,以塔為型,占據中間地位,喻意為筆。塔的西北方溝底裡有一個天然泉眼,聚水為池,此池旱不幹涸,澇不漫溢,池内清波漣漪,池旁楊柳成蔭。村裡人稱其為天池,将其喻意為硯。塔的西面旁邊有座橋,此橋為單眼石拱橋,架在村東南北走向的深溝之上,是出村的主要通道的重要連接配接物,橋面上設有内弧形石欄杆,将其喻意為筆架。塔的西南方向有座龍王廟,廟裡有一座很高的鐘樓,恰似一墨錠,喻意為墨。塔的正南面和正東面均為平坦的農田,像是鋪在天地之間的紙張,能用如椽大筆,能在上面做就經天緯地的錦繡文章。

山西绛縣古塔靈影

這座奎光閣,确實給睢村帶來了文運。4年後,李姓又一青年英才李英達就在府試中脫穎而出,高中舉人,外出為官。清光緒《绛縣志》人物篇載:“李英達,睢村人,少穎悟,讀書能數行下,恪遵父教,舉動不苟,比長益力,學有文名,中康熙乙酉(1705)舉人,任鎮原令,鎮原地處邊郡,俗悍民刁,命盜案極多,穎達多方整頓,案牍漸少,又為之編裡甲、平徭役,鎮原人感之為建坊立碑,以志其德。英達長于文,鄉墨為海内傳誦,所著文稿頗有行世,時其族李瑄笃學曆行,由丁卯舉人官應州學正,亦摻尚廉介,勤于造士雲。”另外李氏祠堂現存古神道碑一通:上書:“诰授文林郎原任陝西平涼府鎮原縣知縣兼攝甯州知州,丙子科陝西鄉試同考試官,前本省乙酉科進士。成碑時間為康熙丙戊。立碑人為友筠等。”清楚地記載了李英達的任職情況。

從此,這個原本在社會上并沒有太大名氣的睢村因耕讀傳家、代有人才而名揚四方。筆者查閱近年該村李氏家譜,除李瑄、李英達之外,還有李廷薰、李肯堂、李發林、李培森、李景暄、李帝生等有功名的40多人,外出為官的十多人。建國後,該村政通人和,文運更加昌盛,又出了不少大中專畢業生,均在外工作。如畢業于南京大學經濟系的李育斌,曾任上海交通銀行總行稽核長,畢業于山西财經大學,獲學士學位的李俊敏,現任山西省黎城縣縣委書記、李兆貴任湖北宜城縣人武部政委等。

改革開放之後,由于這個村整體文化素質比較高,很快出現了李憲宗、李漢武、李效勇等一批率先緻富的能人,帶動全村緻富,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特别是該村積澱了數百年的文化傳統一直延續下來,上世紀80年代,村裡牽頭,村民集資,在奎光閣東面建起嶄新的學校,為全村子弟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之後村裡又建起萬冊圖書室,30多個家庭建起家庭圖書室,絕大部分家裡都設有書櫃。勞動之餘,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在書海裡暢遊,盡情獲得知識和資訊。就連兒女的婚事都有濃濃的文化色彩,男方要專門制作一套書櫃,女方陪嫁,必須陪送價值幾千元的書籍。這個重視文化的罕見習俗曾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重點報道過,成為弘揚先進文化的典範,許多外地人士前來參觀學習。

300多年間,奎光閣傲然幾次屹立于睢村的東南,給睢村乃至周圍村莊的人們告喻着重教崇文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為一方黎民提供了一個至高無上的精神領地,為當地群眾帶來恒久的追求與希冀,成為睢村的标志,成為睢村人離不開的魂,成為珍貴的文物古迹。

由于年代久遠,奎光閣漸漸失去了它昔日的豐采。根基一旁的土層被挖,塔體多處角塌磚裂。它象一位老态龍鐘的老人,期盼着新生。這一天終于來了,2006年春暖花開的季節,由村幹部牽頭,成立起由村幹部、離退休老幹部、村民代表參與的修複委員會,動員村民,很快集資1.8萬元,請專業工程隊施工,将奎光閣修複一新。

得知這一消息,筆者專程來到睢村,一睹古老奎光閣的新風采。

奎光閣座落于睢村東南方進村道路北側。坐北面南,為7層6角磚塔,高約16米。第1層為石砌基座,10米見方,根基深埋多少無法知曉。基座正面高設一垂帶式台階,台階兩側和基座四周設有漢白玉欄杆,烘托出塔的聖潔。基座台階兩側石牆上各嵌一塊捐資碑,東面的捐資碑是為一個人立的,石碑上面的大字是“關愛故裡、重文興村”,捐款人民币一萬元整。石碑下面刻着捐款人的生平事迹:“李俊敏同志畢業于山西财經大學,獲學士學位,曾任晉東南地區财政局科員、科長、副局長,屯留縣縣長,現任中共黎城縣縣委書記。”西面的捐資碑上刻有幾十個位捐資人的名字和所捐款額,多則5000千、1000千,少則100元。碑兩側刻有一副對聯,其内容是:“你捐點我捐點修複文物,老維護少維護關愛此樓。”語言樸實地象白話,但可以反映睢村人的衆志成城、修複古迹的心态和過程。

基座的背面石砌牆體上嵌着一塊石碑。上刻修複奎光樓記,碑文是:“奎光樓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01年),喻意為筆,旁有硯台(天池),筆架(石橋),為補村風脈,開啟文運,自建後天寶地靈,人才輩出,曆經300餘年,風雨侵蝕,戰争動亂,人為破壞,樓基松動,樓身開裂,岌岌可危。此樓造型别緻,系我村珍貴文物和村标。為拯救文物,免其毀于一旦,人村有識之士慷慨捐資,予以修複,旨在垂示後人,繼往開來,崇文重教,強村富民,為振興中華而建功立業。撰文:李川文,書丹:李述,睢村奎光樓修複委員會,二00二年四月五日。”

基座西面石砌牆體上也嵌有一塊石碑,上刻“睢村古代建築示意圖”,此圖是根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而複原的解放前後全村的主要古建築分布情況,線條清晰,标圖明顯,筆者仔細觀看,除奎光閣外,該村四周有高大的城牆,南、北、東西方各設有城門。村裡村外計有龍王廟、财神廟、火神廟、後土祠、關爺廟、玉皇殿、舞樓等廟宇,僅李家祠堂就有3座。顯示着該村敬神治民的古代文明程度。

塔的第二層正面開辟一個券洞式神閣,閣上嵌有一塊石匾,上款為“康熙四十九年”正中陰刻“奎光閣”三個大字,落款為:“李暄”,即前面介紹過的清康熙年間舉人。券洞裡面設一神龛,神龛上豎立着一塊碑形石刻奎星線條式神像。

魁星,又稱奎星。宄其源,與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關系。奎宿為星官的名稱,又叫“天豕”、“封豕”。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顆,包括星女座九顆星和雙魚座七顆星,古人認為他是主管文運的神,遂對其加以崇拜。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略見自奎而魁的緣由。《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考經授神契》雲:“奎主文章。”指的也是這位星神。東漢宋均對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可見,在東漢時,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稱文章、文運,如稱秘書監為“奎府”,稱皇帝寫的字為“奎書”、“奎章”。

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即稱作“魁”,就是出于“魁”與“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緣故。如明朝時,科舉要實行“五經取士”。所謂“五經”,就是《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家崇奉的五部經書。每經所考取的頭一名稱之為“經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鄉試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須分别是其中一經的“經魁”,故又稱“五經魁”或“五經魁首”。此外,科舉考試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也稱作“魁甲”;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也稱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義。

由于魁星掌主文運,是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過去,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魁星樓、魁星閣。因“魁”又有“鬼”搶“鬥”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是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将其視若神明。唐宋時,皇宮正殿的台階正中石闆上,雕有龍和鳌(大龜)的圖像。如吊考中進士,就要進入皇宮,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規定,考中頭一名進士的(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鳌頭之上,故有“魁星點鬥,獨占鳌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明朝人陸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們在座右貼魁星圖和考場出售魁星像的熱鬧場面。這些皆表明士生們都希望“魁星點鬥,金榜題名”。

神閣裡的石刻奎神,像面部生動豐滿,雍容慈顔,充滿智慧,衣着靈動飄然,神靈活現,象是剛剛從天庭上下臨凡間,其右手高舉着一柄鬥筆,象随時欲點一方學子榮登皇榜。神龛前面置放着一尊碩大的石香爐,裡面的香灰已經溢出爐外,中間還有半截未完全燒盡的柱香,牆壁上挂着幾副還願者敬懸的大紅錦旗。證明來這裡祭祀奎星神的大有人在。從第3層開始,每層均有現在房屋的3米多高,層與層間的收分很大,塔體上均設有券門,交接處有仿椽檐磚雕,很是精細,最頂上豎立着一個圓形寶刹。縱觀此塔,根基異常穩固,塔體渾厚飽滿,凝重自然,含蓄逼真,宛若一枝毛筆直剌蒼穹,在雲天上忠誠地記錄自身的曆史,記錄着睢村人的業績,記錄着時代前進的步伐。

南樊文昌塔

南樊鎮位绛縣的北面,與曲沃縣毗鄰,地處绛縣的北大門,是绛縣四大名鎮之一。此鎮人口密集、人才輩出,街市繁華,商業繁榮,素有“绛縣雖然不出名,南樊賽過北京城”之美譽。

其實,明末清初時,绛縣設4 鄉28裡,南樊隻是4鄉史村裡的一個普通村莊。直到明中葉以後,這裡才迅速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方重鎮。

說起南樊的興旺發達,至今,當地群眾都 說是鎮南的那座文昌塔帶來的好運。

南樊鎮原名荊姚村,由于地處晉南通往晉東南的交通要道,許多客商在此設攤擺點,從事貿易,逐漸形成了一個集市,名曰荊姚集。在此基礎上,又發展成南樊鎮。由西堡、中堡、柴堡三個自然城堡組成。鎮裡富商巨賈們生意興隆,财源茂盛,但美中不足的是教育事業不甚發達,其子弟們很少有功成名就的。古時候的人都很迷信,為了後代學有所長,脫穎而出,鎮 上的人們便虔誠地祭拜主管文運的文昌帝君。當時,鎮東面的柴堡建有一座廟,每年科教前夕,鎮上的周圍村莊的群眾不約而同地到鎮東柴堡的文昌廟裡去祭拜。由于廟是柴堡村修建的,就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柴堡人有優先權,就是柴堡人祭拜完之後,才讓其它村莊的人祭拜。

南樊鎮西堡村的賈氏家族是個亦商亦文的書香門弟。自清順治年間起,商運亨通,文星高照,人才輩出,先後有賈芳、賈景琦、賈連榮、賈景山、賈凝端等一批人才,分别外出為官,擔任詹事府主薄、知府、兵部員外郞、布政司經曆等職。為此,該家族對文昌帝君視若神明,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備上東豐厚的祭品前前往鎮東的文昌廟裡祭拜。由于祭拜的人太多,總要等到下午才能如願。

清嘉慶初年的一個春天,擔任山東鹽運濱樂分司運同的賈宗洛,照例到柴堡文昌廟祭拜,因他還有急事,想提前一些,柴堡人就是不給他這個面子,還出言不遜:“這是我們柴堡的文昌廟,你沒有資格搶在我們剪頭,有本事你們也建造一座文昌廟好了。”一席話嗆的賈宗洛無言以對。為了置這口氣,賈宗洛就開始暗中準備起來。

賈宗洛的祖父叫賈凝端,才華出衆,年輕時考取功名,進京任職,官至四品,任詹事府主簿,主管皇室裡的文書案牍。其父賈锺琳任湖州荊州知州署安陸府知府。在賈宗洛很小的時候,祖父賈凝端和父親賈锺琳相繼去世,是祖繼母李氏守節把他撫養教育成人,考中功名,外出作官,任山東鹽運濱樂分司運同。清嘉慶八年(1803),祖母去世後,賈宗洛将祖母的事迹逐級呈報朝廷,嘉慶帝對李氏的事迹大加褒獎,特下聖旨旌表,撥付專款,從山東和南方調來一批能工巧匠,用一年多時間,在南樊鎮南北大街上建起一座純石雕節孝牌坊。

緊接着,賈宗洛又拿出所有積蓄,讓為祖母修建節孝牌坊的工匠們承攬文昌宮的施工,經過兩年多的緊張努力,在鎮南建造起比柴堡文昌廟又大又好的文昌宮。此宮占地六畝左右,坐北面南,紅牆碧瓦,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大門上面懸挂着巨幅牌匾,上書“文昌宮”三個鎏金大字。宮院裡非常寬闊,東西兩側各建有六間廊房,院正北豎有一座獻殿,獻殿後面建有一座文昌殿。此殿面闊五間,高大雄偉,殿内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孔子塑像。大殿後面有高台上,建有一座七層八角密檐式磚塔,因建在文昌宮裡,于是,把此塔稱為文昌塔。此塔建起後,一下子把柴堡的文昌廟比了下去。周圍村莊的群眾和學子們都到鎮南的文昌宮裡祭拜文昌和孔夫子。

說來也怪,從此建起文昌宮後,南樊鎮的人才趉出越多,賈家更是後繼有人。漸漸地,這座文昌宮成了當地的一個名勝和學子們心中的一塊聖地。抗日戰争時期,日寇侵入南樊鎮,在文昌宮裡放了一把大火,把宮内的建築燒成一片廢墟。唯有這座文昌塔,因通體為磚石結構,幸免于難。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這座古塔仍巍然屹立于南樊鎮南,方圓數十裡都看得清清楚楚,成了南樊鎮的标志性建築。

山西绛縣古塔靈影

文昌塔座落在鎮政府北面,南北大街東側文昌宮的遺址上,塔基為條石砌就,如此高的塔,其塔基必将非常大,非常堅固。當地群眾口傳,塔下埋有鎮塔之寶。究竟有沒有?現在的人誰也不敢定論。

筆者站在塔下觀察,此塔體為八角型,層間有突出的磚纏腰,形成密檐,每層塔體上均設有兩個券門和圓洞,無論站在哪面看,此塔每層都有券門和圓洞。塔基周長22米,塔體層高3.6米,整體塔高30米左右。塔身由粗到細,收分自然,線條流暢,聳峨偉岸,仍像一位灑脫秀逸的儒士。

筆者登上石階,走進塔身底層的券門,進入塔内。塔牆體為大号青磚砌就,厚達1.2米。沿塔牆一側的台階,攀上二層觀察。地面為青磚鋪就。往上幾層,全是木制樓閣。順着樓梯,可以一直登上塔體的最高層。可惜,每層的樓梯的地闆都被拆掉,使人無法領略登上塔頂之情趣。但站在二層往上看,能看到每一層密如蜘網的橫梁。這些橫梁非常粗壯,兩端分别嵌進塔體。由于塔體上的券門和圓洞通風透氣,所有木料沒有一點腐朽,如同新材。厚實的塔體加之塔内各層木料的有力支撐和巧妙連接配接,使此塔渾然一體,堅固無比。

筆者在塔身的西面,看到一層、四層、五層塔身上,分别有幾處一米見方的毀痕,就像膚體若玉的偉男被人恣意重創的傷疤。向導介紹說:“1938年夏天,盤踞在十多裡之外的曲沃縣北董村的日寇遠遠看見這座高塔,害怕塔裡駐有地方武裝,便用大炮對着此塔一連打了幾炮,妄想把它摧毀,不料想此塔非常堅固,巋然屹立。”

如今,這座文昌塔已有二百多年高齡了,但它還是那麼堅固,那麼偉岸,永遠承載着曆史的風雲,記錄着時代的變遷,伴随着古绛人民走向輝煌的明天!

蓋家溝魁星塔

古绛鎮城北行政村蓋家溝自然村南,巋然屹立着一座直剌藍天的魁星塔。幾百年來,它承載着蓋家溝村民追求和向往,陪伴着全村人一步一步地走向繁榮昌盛。

蓋家溝蓋姓的生存發展有着近600年的漫長曆史。相傳明朝年間,有位蓋姓人士世居直隸(今北京市),在朝為官,守正廉明,後遭奸臣陷害,被皇帝降罪,其九個兒子在正直人士幫助下,分别避禍于山東、河北、東北一帶,其中排行第八的蓋小八輾轉山西,在距绛縣縣城東北五公裡的南喬野村落腳,隐姓埋名,開墾荒地,結婚生子,定居下來。為保家園平安,曾修築蓋家城(環村土城牆),現仍存東牆、北牆遺址。數代後,蓋姓子孫繁衍增多,為生存與發展,五世滿公在南喬野村東義溝邊(古稱逆溝,清乾隆年間更改為義溝,下同)西側挖掘數座土窯洞而居,利用溝裡豐富的資源,從事漁獵、種植蘆葦、編織葦席,在溝上無人問津的荒野裡墾荒種糧,被當地人稱之為東喬野村。

明嘉靖年間,蓋姓所掘土窯容納不下迅速增長的家戶和人口,便在義溝西面高埠上建造起幾十座房屋,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幾戶建築起品質較高的東院、西院、數座石條築基、青磚壘牆、雕梁畫棟、高大寬綽的四合大院,因該村為清一色蓋姓後裔,便将村莊命名為蓋家溝村。

崇祯十一年(1638),萬曆二十六年(1598)貢士、官至保德教谕、河南省某縣知縣的蓋大卿緻仕傳回故裡,傾其所有,為蓋家溝村構築起高約12米、周長約400米的城牆,把全村房屋圈在其内,在西城門上嵌“藩垣鞏固”石匾。同時,在村南建造起一座魁星樓,為家鄉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和磅礴氣勢。

蓋姓家族原本是官宦之家,深知文化知識重要性,堅持耕讀傳家的家風,先在居住的土窯洞開設私塾;建造起新村後,在三戶祠堂開設私塾,相繼培養出蓋大卿、蓋樸素、蓋文輝、蓋仁麟、蓋紳邦、蓋名賢等二十多位進士、貢士、生員、知縣、教谕,一躍成了當地聲名顯赫的文化望族。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四世蓋仁麟,字壽山,号以德。清道光甲午科舉人,戊子科明經進士,放棄外出做官的機會,甘當私塾先生,廣收本族和周邊子弟就讀,培養出數十名人才,在當地傳為佳話。其37位後裔和學生為其立“戊子科明經進士壽山蓋夫子教澤碑”,現珍存于縣博物館。

山西绛縣古塔靈影

魁星樓位于村東南溝邊,高4層13米,為六角磚塔,坐東南、面西北,磚石結構,樓身每層築有纏腰,纏腰高5層磚,突出樓身若幹,環周鑲兩層菱形磚砌花紋。頂蓋 為六角攢尖型,中豎寶刹,頂蓋 六角挑檐下挂有風鈴。此閣一層二層均為實心,三層正面開券門,上部鑲“文昌閣”石匾,四層正面開券門,上部鑲“魁星閣”石匾。此樓挺拔秀麗,高聳入雲,為當地一大盛景。上世紀五十年代曾遭雷擊,樓身局部有損。

2003年4月,本村由蓋文章、蓋懷忠、孟令柱等人發起,動員51名村民捐款2190元,對該塔進行修葺,使之煥然一新。

近年來,修葺一新的魁星樓給蓋家溝村注入生機勃勃的力量,帶來好運,幾十名子弟成為博士、科學家、教師、工程師、畫家等,在外為國效力;80%的村民相繼離土離鄉,在外從事工商業,做得風生水起;縣上多家企業也在把企業建在此地,創造關無盡的财富。

作 者 簡 介

山西绛縣古塔靈影

劉玉棟,山西省绛縣退休幹部,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绛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绛山》雜志主編。從事地方新聞寫作30餘年,發表各類新聞稿件1800餘篇、文學作品100餘篇,著有長篇小說《古绛春秋》、《晉文公》、《探花府》、《河東大鹽商》等多部,兩次獲運城市公德心“五個一”工程獎。

來源:三隻眼傳媒

編輯:盧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