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芳華今猶在 似是故人來!電影《梅豔芳》全國熱映中

作者:台海網

來源:台海網

芳華今猶在 似是故人來!電影《梅豔芳》全國熱映中
芳華今猶在 似是故人來!電影《梅豔芳》全國熱映中
芳華今猶在 似是故人來!電影《梅豔芳》全國熱映中
芳華今猶在 似是故人來!電影《梅豔芳》全國熱映中

台海網11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曾宇姗崔曉旭)在梅豔芳逝世後,外界就一直傳聞将要拍攝一部關于她的傳記電影,這一次,導演梁樂民終于把這個願望實作了。

11月12日,由江志強監制,梁樂民執導,王丹妮、古天樂、林家棟、楊千嬅主演的電影《梅豔芳》在全國上映。137分鐘的電影時長,呈現了香港巨星梅豔芳的人生。她的一生有歡樂、有痛苦、有輝煌、有低谷,始終不變的是她的善良和堅強,她提拔後輩、熱心公益,溫暖着許多人,離世後更被譽為“香港的女兒”。

電影上線第一天,票房收入約有1200萬元,沖上當日日票房排行榜第二。時隔18年梅豔芳再上熱搜,有懷念,也有争議,究竟這是一部情懷之作,還是消費粉絲?

完美還原演唱會場面

巨星背後的汗與淚

觀衆看明星,都是先從作品看起,一首好歌、一部好電影,就足以虜獲無數粉絲。但多數觀衆對明星的印象都停留在台前,生活中的她們是什麼樣?這時候需要一部傳記片來展現真實完整的明星人生,《梅豔芳》就這樣應運而生。

對演唱會的還原是這部電影的一大亮點。影片選取了梅豔芳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場演唱會,萬人歡呼的震撼場面、完美複刻當年的舞台設計和服裝造型,再加上演員王丹妮一颦一笑間和梅豔芳同頻的舞台神韻,讓坐在電影院裡觀影的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其中有一場戲拍得尤為精彩,那就是片中再現“百變梅豔芳再展光華87-88演唱會”。梅豔芳身穿劉培基為他專門制作的“鳳梨釘”戰衣,一登台就技驚四座。但不為人知的是,演出當晚她小腹劇痛,并表示自己可能有惡性良性腫瘤,旁人都勸她取消今晚演出,但是她不想令觀衆失望,堅持上台。當升降台送她上台的那一刻,她完全忘記了病痛,給觀衆呈現一個活力四射的梅豔芳。

我覺得這場戲是梅豔芳至關重要的命運轉折。一方面引出了她病痛的隐患,另一方面又展現了她視舞台如生命的态度。看完這部電影我更了解,巨星的光鮮奪目都是她靠淚水和汗水換來的,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羅夏)

極力追求電影質感

醜化與美化引争議

對于梅姑傳奇的一生來說,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時間太短。但就觀衆的觀影體驗來講,《梅豔芳》叙事又稍顯冗長。形式上沒有什麼新意可出,唯一可倚靠的就是内容上的質感。

電影《梅豔芳》中,制片人江志強竭盡全力還原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不難看出,每一幀畫面都很燒錢。在聲音的花費上,電影就已不惜成本,開頭使用披頭士的《Please Mr.Postman》片段,不到1分鐘就花了100萬。此外還有《相思河畔》《女人花》《夕陽之歌》等一首首梅豔芳的經典曲目,串聯起她的一生,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部光“聽”就很過瘾的電影。

但這部電影也有它的尴尬之處,那就是銀幕之像與心中濾鏡的違和,不免引起觀衆的質疑。一方面,電影對渣男近藤進行了美化,對于熟知這段感情的粉絲來說,這是對渣男的洗白;另一方面,張國榮扮演者劉俊謙在神和形上都稍欠火候,被視為電影對張國榮的“醜化”。我能給予的最大了解是,電影牽涉太多當事人,要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找到平衡實屬不易,要想看最好的版本,那必定是梅豔芳自己編劇、導演拍出來的。是以目前,這或許是我們能看到的最好的一版《梅豔芳》了。(且聽夜雨敲窗)

粉絲生氣 路人誤解

把傳記拍成情懷爛片

《梅豔芳》,這種一聽片名就帶着情懷味道的東西一向是很能賺人眼淚的,是以即使正片上半部分看得人如坐針氈,高潮情節還是能換取哭聲一片。但“好哭”絕對不是評判“好電影”的标準,相反,這是一部令粉絲生氣、路人誤解的情懷爛片。

曆史看不到的地方,本來就是任人打扮的地方,奈何編劇兼導演的曆史實在太差,一些情節與事實有着太大出入。第一,2003年梅姐患病的時間線有明顯的纰漏;第二,對張國榮的塑造不僅有所矮化,還讓人誤解他與梅豔芳的關系。不得不說當年他們确實經常一起搭台,梅姐也提攜過哥哥,但單純的兄妹友誼被電影拍成猥瑣油膩軟飯男與唱壇大姐頭,真是讓人有些反胃。

再聊聊電影的手法,這部電影中很多地方似乎都虎頭蛇尾,該談的偏偏避開,不該談的添油加醋。同時,把梅豔芳的成功描寫得過于單薄,一路有貴人相助,完全忽略她年幼時期打工生活、後期打拼的努力過程。最重要的是後期與梅豔芳私交甚笃的“福祿壽”三人組,陪伴她到最後的趙文卓、劉德華、草蜢、許志安等人都完全沒有提及,我認為這是不合理的。

我覺得,片方好像什麼都要,既要掙情懷粉的錢,又舍不得廣大年輕人市場,是以才選擇呈現一些獵奇角度。那些願意花錢進影院的人,大多是為了對過去時光的追憶,而不是為了給這部電影做貢獻。(櫻桃小罐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