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貨蜂花被送上熱搜,做一個心平氣靜的“國潮”沒什麼不好 | 新京報專欄

作者:新京報評論
國貨蜂花被送上熱搜,做一個心平氣靜的“國潮”沒什麼不好 | 新京報專欄

平心靜氣,不忘初心,才能“蜂花正茂”。

國貨蜂花被送上熱搜,做一個心平氣靜的“國潮”沒什麼不好 | 新京報專欄

蜂花回複網友改包裝建議“這要花錢吧”,引發網友擔心其是否即将破産。随後,蜂花在官方微網誌回應“品牌一直穩步發展”。圖/蜂花官方微網誌截圖

文 | 萬喆

最近,一則消息将國貨老品牌“蜂花”推上了熱搜。但上榜理由讓蜂花表示“哭笑不得”,因為首次登上熱搜榜的原因,竟然是有傳聞說蜂花要倒閉了。

蜂花對大衆的“厚愛”表示了感謝,同時澄清了關于倒閉的傳言,他們開心而自豪地告訴大家,“我們好着呢!”與此同時,對于網友們熱心的“支招兒”,包括改善包裝向着高端大氣上檔次去,或者建議其參加一些熱辣綜藝大賽以提高知名度等,蜂花回複:“其實我們本來就很廉價”,被網友調侃“句句沒提窮,句句都是窮。”

不得不說,在近些年的企業新聞裡,幾乎沒有能夠像蜂花這樣的,在“被倒閉”面前泰然自若自信滿滿,在“沒有錢”方面又大方坦蕩,而且網友們還真“買賬”真相信。可以說,蜂花真算是一個異數了。

“國潮”興起是大勢所趨

近些年,随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中國企業也在逐漸實作轉型更新,消費市場出現了許多新變化。最明顯的,是“國潮”興起。

“國潮”興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處于“窪地”,工業結構還在從重工業為主向輕工業轉向,無論是社會消費品的數量和品質都不盡如人意,遑論所謂“品牌”了。

彼時,已經跻身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國家産品和品牌讓很多中國市場消費者趨之若鹜,絲毫不讓人奇怪。

21世紀初開始,國貨品牌也有過一波小小的“複興”浪潮,但在當時,對于品牌價值的概念仍然較為淡漠,市場和經營者對國産品牌的信心也極度匮乏,導緻相當多“百年老字号”的品牌被賤價轉賣給跨國公司,成為其無數條品牌線中的一條,以友善在中國市場進行“本土化”。

近十年來,中國産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管理經驗日益成熟,加上市場消費更新需求持續增長,“國潮”不但成為中國市場的“弄潮兒”,也成了全世界消費市場的“弄潮兒”。多少過去“高高在上”的全球知名或奢侈品牌,都在推出其“中國元素”系列,且樂此不疲,展現了中國經濟實力和消費市場容量的力量。

國貨蜂花被送上熱搜,做一個心平氣靜的“國潮”沒什麼不好 | 新京報專欄

某購物平台上的蜂花護發素展示圖,售價9.9元。圖/某購物平台蜂花護發素截圖

搭上“高速列車”不代表就能“一飛沖天”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在所謂“轉型更新”的過程中,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一些企業搭上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這班“高速列車”,卻不一定真正做好了“一飛沖天”的準備。

一是過度強調其“國貨”标簽,甚至有些産品有意煽動市場的民族主義情緒,以保證自己在“潮頭”的位置。這種企業和産品,往往打出的廣告口号中包含有“愛中國就用***”之類的字樣,向市場暗示或明示“國潮”的價值在于“國”,将自身價值價格與國家力量捆綁起來,以實作增值目标。

然而,中國的競争力和國家品牌價值遠遠高于和大于一個企業或産品的品牌價值,這類捆綁即使在短時間内發揮了一些作用,最終卻很容易發生“反噬”,即廣大消費者和網友們發現,自己珍貴的愛國熱情成為了别人的消費和收益。而且,過度注重市場情緒煽動的企業注定不可能有太多精力花在産品品質和創新上,是以,往往是高調亮相、黯然收場。

二是企業經營和市場被過多的感性所左右,失去了應有的商業判斷。盡管新世紀初開始,不少國産“名牌”被外資品牌“接手”,一時引起市場嘩然和警惕、反思,這是件好事,說明中國市場品牌意識的覺醒與提升。

但實事求是地看,老國産品牌雖然脍炙人口,但并不一定都能夠在新時期保持其品牌價值。更不要說,一些品牌雖則“有名”,其企業落後的經營理念和方式早已不能适應市場的發展。這種情況下,正常的品牌和企業交易也是一種很好的重組、融資手段。更何況,有些品牌轉手跨國公司後,依然“水土不服”毫無起色,若幹年後可能還會轉回中國商家之手——隻要其品牌還有相當價值。

但市場中,有些聲音過于關注“我的”還是“你的”,導緻一些正常的企業和品牌交易無法發生,最終幾方都沒有獲得“赢”的結果。

三是為了品牌而品牌,為了做大而做大。事實上,十幾年來,中國新品牌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登上全球的各種五百強、富豪等榜單。他們在全球金融化、數字化的新時代裡,借助中國市場不斷擴容的底氣,得到了将“國潮”發揚光大的機會。

但其中,有些企業和企業家,其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家族制階段,内部管理比較混亂,主要精力則放在借助新概念和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上。雖然談笑做派豪擲千金、往來皆全球顯貴,但負債可能比資産還多。擴張速度雖然快,品牌名聲無比響亮,華袍下爬滿了虱子,早已經蛀得千瘡百孔。他們看上去在引領一種“國潮”,實際可能是在侵蝕系統性金融安全。一旦所謂的“順周期”不再,或者監管到位,其“嘩啦啦大廈傾”就岌岌可危。

國貨蜂花被送上熱搜,做一個心平氣靜的“國潮”沒什麼不好 | 新京報專欄

7月,“國潮”品牌鴻星爾克某線下實體店不少顧客前來光顧。圖/新京報貝殼财經報道截圖

我們需要更多“平心靜氣”的“國潮”

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國貨品牌,在一輪又一輪的市場洗牌、起伏、轉型、更新中,蜂花活了下來,準确來說是活得低調平實而幸福。但反過來看,正是這種“平實”的經營态度和理念,造就了蜂花堅實的市場地位,讓其從來不“弄潮”,而成為今日“國潮”的代表之一。

就像是這次與網友對話中的“哭窮”一樣,蜂花對自己的市場定位、消費者細分從來清清楚楚,也是以完成了一個相應的包裝、管道、價格和營銷系統。蜂花并沒有借此品牌全面地嘗試窮盡各種商品和服務,也沒有把“國潮”二字挂在嘴邊。蜂花的經營者一直很明白自己要什麼,以及如何能夠達到目标。網友們從萬能的網際網路上查到,該公司已成立36年,目前無一條行政處罰資訊。

當“國潮”再次來到,國人欣喜而興奮。但要想國潮不成為一次潮汐,而成為經久不息的滔滔浪潮,可能需要更多蜂花這樣的平心靜氣、不忘初心。

特約撰稿人 | 萬喆(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

編輯 | 李潇潇

實習生 | 武鑫

校對 | 李立軍

國貨蜂花被送上熱搜,做一個心平氣靜的“國潮”沒什麼不好 | 新京報專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