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走進诏安 圓滿收官

來源:漳州新聞網

11月18日至19日,2021第四屆“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參訪團走進素有“福建南大門、漳南第一關”美譽的诏安縣,探訪千帆争流的赤石灣中心漁港,品味“黃金興”的非遺之美,重溫烏山的紅色烽火歲月,在古邑墨韻中用鏡頭記錄下無數個難忘瞬間,為此次漳州之行畫下圓滿句号。

“請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從小在内陸城市長大的阿根廷《華人網》副主編崔明才,一直向往海邊生活。來到诏安縣後,他一度認為在浩瀚的海天一色間圓夢是此行最大的收獲,直到與臘州村一位老者交談時,他才發現此行收獲遠不止于海。

“老人告訴我,這一天裡他會和老伴兒在院子裡鋪曬紫菜,會一起散步去建立的街心公園聽戲,有時午後能接到串鮑魚菜的活兒,隻要幾個小時就能賺到足夠的錢貼補家用;到了晚飯時,在漁港勞作一天的孩子們會滿載而歸,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完飯後再一起到村裡花香四溢的涼亭下坐坐,跟大夥兒話話家常。這樣看似平常的一天,卻實實在在地打動了我: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那份來自老百姓的‘幸福感’麼!讓人溫暖又倍感珍貴。”崔明才感歎,此行改變了他對傳統漁村的看法,這裡沒有海腥味、沒有髒亂差,花草蔥茏的美好和現代城市管理理念在村落實作無縫銜接。

在漁村公園的粼粼湖水旁,村民們打開自帶的音箱放聲歌唱。這是大夥兒每天的“固定節目”。崔明才和海外華文媒體人圍着這群可愛的人們拍攝着、歡樂着,最後也忍不住加入其中,一起唱歌、舞蹈,“從沒有感受過時間流逝得這麼快,請再給我一首歌的時間,讓此刻的美好停留得再久一點。”崔明才說。

記者 蔡柳楠

從一顆“老鼠屎”說起

“這個好像咱們小時候吃的蜜餞‘老鼠屎’呀!酸酸的鹹鹹的,還有點兒甜。”來自意大利《歐洲新僑網》的副總編張仁發盯着手中這顆被稱為“黃金興”的黑色小東西,喃喃自語。

“樣子是有點兒像,但是兩者的用材和制作工藝完全不同。”黃金興博物館館長笑着告訴海外華文媒體人,讓“80後”充滿兒時回憶的零食蜜餞“老鼠屎”主要是用陳皮制成的,而“黃金興”則是用诏安富硒土壤培育出的青梅、金橘、橄榄等鮮果,分别與10多味中藥材合罐發酵,經數十道傳統工序後制作成鹹金棗、梅靈丹等産品,不僅能健脾胃、消食化脹,還具有提神醒酒、排毒養顔等功效。2009年,這項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雖然外形酷似‘老鼠屎’,但是這顆小東西食藥皆宜,可泡、可煮、可含,用途、功效,特别是入口帶來的回味,絕對符合它這個霸氣的名字。”張仁發在參訪中得知,如今“黃金興”在研發創新産品種類、借助電商平台開展“線上+線下”多管道銷售的同時,還開通了觀光通道,配套餐飲、住宿、休閑等設施,打造诏安旅遊新熱點,這讓他倍感驚喜:“‘黃金興’其實屬于農産品加工範疇,一頭連着土地,一頭連着市場,通過‘産業+文旅’的模式不僅可以拓展市場,還能帶動當地農戶增收緻富,同時又能讓更多人了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一舉多得。小小的一顆‘老鼠屎’,做出了一篇大文章。”張仁發說。

“是終點,亦是新起點和新期待”

“烏山腳下盛開的梅花,越是寒冷、越是風欺雪壓,花開得越精神、越秀氣。這也正是烏山革命先烈們面對艱難困苦環境不屈不撓、無所畏懼、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最佳展現。”《意大利僑網》總編輯王衛平在筆記本上,一字字寫下了這段話。

坐落于诏安縣紅星鄉的“烏山紅色旅遊展示廳”,是此次“海外華文媒體漳州行”的最後一個參訪點。回望曆史、瞻仰緬懷,王衛平的心情始終無法平靜:“紅色,是日出的顔色,象征光明,讓人凝聚力量、引領未來;紅色,是國旗的顔色,象征革命與勝利,讓人不忘初心、接續前行。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在我心裡卻蘊含着豐富而厚重的意義。我參訪過許多紅色革命遺址,但是诏安的這份‘紅色’尤為讓我側目。”

王衛平告訴記者,诏安不僅用心守護着這段紅色記憶,還以“紅色”為紐帶串聯起生态、文旅等多項産業資源,依托“一山一水一梅”自然禀賦優勢,打造出多個紅色旅遊“打卡地”,讓“紅色之旅”從靜到動、從被動觀光到主動體驗,讓紅色曆史“活”了起來、老區人民富了起來。“我覺得,這份發展智慧是傳承,更是希望。”在王衛平看來,此行走過漳州的多個縣域,終點站是對曆史的重溫與回望,同時也是一個嶄新的起點,“它讓我們對這裡的未來充滿期待。”